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2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渠道的日渐多样化,中国纪录片逐渐跨越了国内国际文化的重重桎梏,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跨文化传播的历程。文章以最近几年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了这两部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继而从整体上对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跨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我们知道我们身处的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种不同的生存单元组成的,而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向人口密集型和地理坏境密集型的生存单元迈进。由此,出现了文化的分化与整合,在此趋势之下,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开始日益频繁,而跨文化传播就是在此趋势之下逐渐建立并开始迅速发展。所以简单点说,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单元背景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它的目的则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文化融合,并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其实,严格来说,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并不拘泥于文化的范畴,它的范围极广,除文化之外,还包括性别,种族等一系列范畴。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传播特指利用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

二、纪录片中的跨文化传播

长久以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都要归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都是意境之美,这与外国观众的认知存在着隔阂,外国观众并不能体会出中国文化存在的内涵。但是纵观这两年的纪录片,却在众多隔阂中打破了一个缺口。《舌尖上的中国》以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下文简称为《舌尖》和《茶》)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巧妙的运用影像传播,就能消除东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深入分析《舌尖》和《茶》两部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主要归结于:

(一)影像传播的不断发展

进入读图时代后,图像以及影像以其形象化、可视化等特性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开始普及,而《舌尖》和《茶》两部纪录片则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尽可能的用视听语言去消除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影像的传播上来说,《舌尖》和《茶》都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叙事化描述,去介绍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形象――美食和茶道。在逐步的介绍中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其次,从两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说,都同样的使用了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影像的力量把美食和茶道两种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纪录片所要传达的内涵。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舌尖》和《茶》两部优秀纪录片通过叙述性的描述,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美食和茶道。而纪录片在描述这两中形象时,又不单单是对两种形象的外在赘述,在对其进行阐述时,无可避免的都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都会比较注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即宣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舌尖》这部纪录片中,也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卓玛在采集松茸时,会把采集后地上残留的菌坑用草掩盖好,这样处理之后,明年又会长出新的松茸。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蕴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里面。同样的,《茶》中赵阿姨的茶馆,已经古稀的赵阿姨无论自己每天多忙都会按时开门,心系茶客。而茶客们也把茶馆当做洗涤灵魂的场所。这里所叙述的茶和茶馆,不单单是它们本身,它们已经是茶客们沟通天地的一种媒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媒介。

(三)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讴歌

当今世界,人们的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勤劳是人应该具备的美德。所以纪录片在文化传播时就不可避免的宣扬这些共识的美德。同样的,《舌尖》和《茶》在叙述时都不遗余力的去对我国普通劳动者进行讴歌和赞美。其中,有我们上文提过的年逾古稀还每天定时去照看茶馆的赵阿姨以及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去寻找松茸的卓玛。诸如此类,在《舌尖》和《茶》中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表面上是在说美食和茶道,实质就是在说收集制作这些美食和茶的人。从侧面表达了对这些辛勤的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三、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舌尖》和《茶》通过视觉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在海外影响很大。通过分析《舌尖》和《茶》两部优秀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使各国文化能够交流融合和沟通

由于纪录片的纪实性,所以纪录片可以真实的去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另外,随着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国文化之间融合交流。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的吸收不同符号之间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特征。由于纪录片的独特特性,使得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它的纪实性使它不可避免的担负起与其他符号进行沟通融合的重任。与此同时,在众多文化符号中,中国纪录片要想在文化融合的大坏境之中寻求自己生存的空间,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舌尖》和《茶》可以说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即边缘纪录片去客观的记录了个体和人群之间的关系。《舌尖》里面各种边缘地区的美食无形之间也拉进了边缘人群与中心人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共同融合。而《茶》则是以一种清静无为的茶与道之间的联系,与时下喧嚣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面看来,它记录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合理的故事,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客观记述,但是,它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他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他处于何种位置,包括《舌尖》和《茶》在内的每个优秀的纪录片都会为正确认识一切的生态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细节化的观察对象,因此为人类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和变迁的载体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伴随着跨文化的传播的愈演愈烈,在文化融合的同时,出现了文化兼并的现象。文化落后者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被动的去接受各个国家的文化,本土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失去了传统文化本来具有的特色。《舌尖》和《茶》则是通过真实客观的镜头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舌尖》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对饮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而且从食谱中看出类似“东坡肉”“狮子头”这样的菜名表达了中国人注重情趣,同时食物也是最无害的药材,以最养生的吃法、最传统的制作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审美境界。而《茶》,则是从茶的起源到茶的制作过程,整个流程都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并且在其后的几集走上日本,走向印度,走向英国,走向欧洲,这是一种最美丽的国家形象,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美的明信片。纪录片《舌尖》和《茶》在叙述中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特有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四、结语

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的一种样式,是用影像对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纪录片中的文化涉及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而且它所涉及的文化往往还不是处于一种文化环境中,它的内容可能讲的是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冲突、融合,它的传播过程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拍摄者、拍摄对象和观众之间文化观念的复杂运动,较之其他节目,纪录片具有更多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其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和传播各自的特点共同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是:交流双方共享性差,交流的各种文化间差距程度不同,交流中的误解、矛盾、冲突增多,使得文化的变异性增强等。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适当的差异会形成好奇和悬念,推动传播的顺利进行;而太大的差异则会使传播中断。为了使纪录片达到较理想的传播效果,就得尽量减小不同文化的差异程度,跨越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纪录片在跨文化的大坏境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2] 陈卞知.跨文化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3] 刘佳.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韩剧的热播引发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裴申燕.纪录片传播文化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M].上海三联书店,2005.

[6] 欧阳云玲.我国对外传播跨文化策略探析[M].中南大学,200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你,变了
读《童年》有感
快乐的改变
读《渔家傲》有感
水缘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淡紫色的心情
读《过零丁洋》有感
雨夜敲窗
人生如灯冷静
我要克隆我的朋友
朋友,前进的路上该用什么标点
军训趣事三记
夏之琐感
绿叶,绿树,绿
夜晚(外一首)
有人在我梦里割草(外一首)
江山多娇 2014年2期
腊梅图春 2014年2期
春天印象 2014年2期
十月午后(二首)
秋往春来 2014年2期
观雾当责 2014年2期
红尘四季 2014年2期
四季之歌 2014年2期
溪口导游(外一首)
诗的可能 2014年3期
一地冰凌(外一首)
凌云壮志 2014年2期
在河豚身上,我找到了无法替代的来生(三首)
九年物理下册《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金属》教学设计之二
九年物理下册《温度、内能和热量综合练习》
九年物理下册《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金属》教学设计
九年物理下册《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
九年物理下册《内能(2)》堂上练习
九年物理下册《热学专项训练》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教学设计(第一节)
九年物理下册《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教学设计
九年物理下册《机械能和内能综合练习》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检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2
九年物理下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