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7

吴大猷谈通才教育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由来已久,不仅制约了科学发展,也影响到社会进步。我原以为这是内地教育的一大失误,最近读《吴大猷文录》(《大科学家文丛》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才知道这个问题在台湾和其他地区也出现过。所不同的是,由于吴大猷等人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大错。吴大猷是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他在海外工作多年,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他的话也许有较大说服力。

在这本书中,吴大猷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论这个问题。

一是针对人们对科学的错误理解,他说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智慧,“是‘知识和智慧’不可分的一体”。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假如所受教育太狭窄太专门,那就只能掌握一些“片断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全貌来增长智慧。这种人很可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簏,或者是一台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

二是针对人们过分看重实用的倾向,他告诉人们,科学家投身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都来源于纯粹的求知,而不是为了实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曾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潮所笼罩,许多人上大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面对这种倾向,吴大猷告诫大家:“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这一观点对于纠正我们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偏向非常重要。

三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高,这就使人类陷入一个贪婪的欲壑难填的漩涡之中。其中最明显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犯罪率不断增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人文与科学合一的文明”来发展人类智慧,控制人类贪欲。他指出,要想让人文与科技“融合起来,成为更高层次的一个文化,着重的是需要改变人类的教育,使习科技的不成为‘机器人’,习人文的了解‘科技’的性质”。也就是说,当我们通过通才教育,兼备人文与科学的更高智慧时,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说到通才教育,吴大猷和余英时在1983年的对话值得注意。在这次对话中,吴先生介绍了哈佛大学在1946年成立的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科学发展不是零零碎碎的技术进步,而是一种根本性改革。要使人们对科学有基本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借助通才教育。吴大猷说:“通才教育可使学生未来发展时,能有一种宽广的基础,使得念科学的人,也能了解、欣赏人文知识。同样地,念人文的人,如果对科学有清楚的了解,将来如果进入政府机构,在从事政府决定时,就可避免发生偏差。”

我注意到,早在1945年,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就以《一个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为题,提出一个报告。这份报告是在反思战争、反思人类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发现,多年来过分强调社会分工和专业教育,有抵消人类合作、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乃至法西斯战争都由此而产生。这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也对民主自由构成极大威胁。他们认为,自由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人组成,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自动的个体,唯有充分尊重这个事实,人们才能获得自由。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提出自由人格的产生有赖于普通教育的努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普通教育强调“普”“通”二字。“普”就是普遍,“通”就是通达。不“普”,自由的人格就不会大大增加;不“通”,就无法获得真正自由。因此通才教育又称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

在这次对话中,余英时也谈到在台湾和世界各地出现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与如今大陆面临的困境极其相似。他说:“传统教育的毛病是偏重于通才、不重专业。现在的情形恰好相反。由于社会趋于专业化,个人必须有一技之长,职业才有保障。因此,哪些专长易于找到职业,大家便一拥而上。这种情形当然不限于台湾,美国、苏联等地,亦复如此。例如,目前各国都有许多男女,纷纷学医、法律与计算机。这纯粹是一种以职业为主导的教育取向。这种取向,有予以自觉改变的必要。”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正常取向呢?余先生的意见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学科具备必要常识。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他认为,这些问题涉及到考试与教育制度,要彻底解决虽然不是容易的事,但至少也应该做些努力和尝试,“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流弊,亦即造成一种所谓‘对很多事情知道得很少,对很少事情知道得很多’的‘专家’。这种专家只有很狭隘的专业或纯技术观点,却无法妥善处理专业以外的重要问题,甚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话对于那些过分迷信专家的人们,无异于当头棒喝。

1984年,吴大猷还在台湾《民生报》发表文章指出:台湾初中生毕业后就必须作职业教育或考高中的选择,这就不可能让学生养成求知的兴趣和习惯;至于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有过于狭窄的毛病。另外,整个社会对教育也有误解,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或以为大学应该对学生进行专才训练,“这些皆是偏狭之见”。他说:大学的“学者和学生都有自由从事所选择的学术”研究的权力,凡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拥有基础知识和科学训练。他认为通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广泛的求知兴趣和不断学习的习惯。

不久,吴大猷还以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身份,在台湾“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由于“大学联招”(类似大陆高考)存在的问题,使中学教育出现三大偏差:一是课程设置太偏,二是文理分科太早,三是学业负担太重。这就使大多数中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理解知识的奥秘和科学的真谛,从而对科学丧失兴趣。为了纠正这些偏差,吴大猷成立了“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一方面主持高中教材改革,一方面组织相关教师培训,以便进一步提倡通才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47年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准备成立一个原子能研究所,并提出吴大猷等9人是最佳人选。另外,吴的恩师饶毓泰是胡适的学生,胡适在临终前给人们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时,吴健雄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中国曾经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学统,它依靠通才教育培养出许多世界一流的人才。倘若不能恢复这个学统,不注重通才教育,我们就很难改变目前的落后状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懒虫爸爸
一件有趣的事
我被同学欺负了
精灵的小表妹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妹妹
我的周老师
回忆童年钓龙虾
新来的老师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的妹妹
我的帅爸爸
胆小的我作文
未来的我
深山中的看林人
爱因斯坦奇迹年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心灵的拷问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讽刺微小说四则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父亲的样子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麦田里的少年
在地图上飞行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思想碎片拾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