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美国战后“回归家庭”现象与郊区化

美国战后“回归家庭”现象与郊区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美国战后“回归家庭”现象与郊区化

[摘要]二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一个回归家庭的时期,“结婚潮”出现,大量新的家庭组建起来,核心家庭数目大增。此时兴起的郊区化浪潮,兴建的郊区住宅,正好迎合了核心家庭的需要,新组建的家庭最终选择到郊区居住生活和生儿育女,从而推动了郊区的迅速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对美国人回归家庭和郊区化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回归家庭;核心家庭;郊区化;政府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二战后“回归家庭现象”和婴儿潮

之前由于萧条和战争,平均结婚年龄被往后推迟。战争结束后,这一人群开始进入婚姻和提前结婚的年轻一代形成叠加效应,形成婚姻潮,造成了家庭的在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和“婴儿潮”的出现。

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战后的一个回归家庭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更注重家庭生活,愿意较早组建家庭,忠于婚姻,离婚率出现下降,愿意较早和较多的生育。在家庭中一般建立明确的性别分工,丈夫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妻子一般做全职太太或从事兼职工作,把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庭和儿女,这种家庭也被称之为核心家庭。这种趋势持续了20多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初,相对于他们的欧洲盟友来说美国人的结婚率更高,而结婚年龄也更低。

对于战后年轻人为什么抱着极大的热情回归家庭?有的学者认为,家庭的急剧发展是和平与繁荣回归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的家庭和生育意识很强烈,独身和不要孩子的夫妇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二战后优越的条件使之前被压抑的婚育行为一下子释放出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伊莱恩・泰勒・梅教授从冷战的时代背景出发,考察年轻人回归家庭的现象。二战后的美国尽管结束了萧条和战争,但不久冷战开始,美国国内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危机。美国政府认为,让年轻人回归家庭,扩大和宣传一对夫妻两个以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缓解国内的隔阂,增强国内凝聚力。以后的发展也确实核心家庭加强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白人移民,特别是白人中产阶级之间的融合。对外可以通过宣传“美国式生活方式”和“美国梦”来增加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在普通的美国年轻人当中,面对冷战时代的国际国内状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斥着焦虑的情绪,渴望回到家庭寻找安定。“战后的美国人强烈渴求摆脱过去,确保未来。”

二、对住房的需求和选择

新组建的大量家庭造成住房上的巨大需求,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家庭的成立往往要求购买住房,不能像单身时那样去租房,这种核心家庭在选择住房时往往把家庭和孩子当做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住房,一般要求良好的社区环境,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四口之家的需要,由于孩子数量的增多和孩子在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住房足够的空间,以及周边良好的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和社区环境。

核心家庭倾向于离群索居,远离父母、亲属朋友,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成长。要求住宅满足四口之家的生活需要,足够的家庭私密空间、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莱维敦住房高度浓缩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化时髦象征的牧场主式住房。牧场主式住房的间隔约60英尺,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和足够的空间。整套住房的空间很开阔,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莱维敦对牧场主式住房的浓缩在当时被很多杂志称为美国新模式,有一期文章将其题为“浓缩革命”(ARevolution in Epitome)。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还特别注重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人这样形容这一类社区:“这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的地方,在操场上、游泳池里、球类场地上都可以听到他们纵情的欢笑声;这是一个父母自愿工作的地方,他们对孩子的爱可以体现在社区会议上,球类运动场上,学校活动上;这是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关注学生的地方,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室里,包括午后2点半后,在体育竞赛和音乐会上,总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社区。”

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冷战的考虑来解决住房问题。哈里・杜鲁门在接任总统后不久,就直言不讳地宣称:“在我们证明在我们的民主体制内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体面的住房之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美国政府把支持的方向放在了郊区。通过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庭的住宅需求,而且推动的美国人向家庭回归,从而营造了50年代“美国梦”的一个显著特征。

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以支持郊区发展外,还推行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鼓励家庭到郊区购买住房。美国政府对于购买住房进行补贴,对首付、利率和偿还期等方面施行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明显向郊区倾斜。比如20世纪40年代联邦住宅管理局对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的保险比率为4:1,50年代这一比率为7-1。而在中心城区往往只能租房或寻求高利率的贷款。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住房面积一般相对狭小,家庭生活空间难以跟郊区的独户住宅相比,城里的公寓还不欢迎带小孩的家庭入住。而这一时期在郊区大量兴建的独户住宅是为核心家庭而设计。莱维敦是当时最普遍的郊区住宅,这种房间数量较多,除了夫妻的卧室之外,家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厕所。由于家庭强调集体生活,各种为全家一起活动的家庭起居室增多。这种郊区住宅既强调了团结与和睦,又不失个性和隐私。

随着汽车的普及,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郊区化浪潮使得郊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郊区的教育水平也明显优于中心城区。而人口的移出和黑人、贫困人口的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出现衰败的景象。从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考虑,到郊区居住和生活是父母们不二的选择。

在巨大的需求和联邦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兴起了建房和买房的热潮,以至于被称为“置房革命”运动。从1946到1960年,美国建造了1400万套类似莱维敦的住房。众多的核心家庭最终在郊区买房和居住,迁入郊区的大量家庭,加上随之而来的“婴儿潮”,使得郊区人口大量增加。50年代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60年代仍然以远高于中心城区的速度增长。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中心城区和农村,美国已成为郊区化国家。

从30年代开始的萧条为美国人组建造家庭造成困难,推迟了美国的结婚年龄,并且使结婚的家庭难以养活更多的儿女,降低了结婚率和生育率。随后的战争造成的男性的缺席,使得新家庭组建极为缓慢。二战后,和平与繁荣的局面促使结婚潮出现。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从冷战的需要出发,大力宣传和推广“美国式生活方式”,而居住在郊区的核心家庭就是“美国式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联邦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郊区,引导家庭移居郊区。通过在郊区大量建造住房不仅满足了新组建的家庭的住房需求,而且为年轻人组建家庭提供了便利,对结婚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移人郊区的大量家庭和随之而来的婴儿潮,迅速提高了郊区人口的比例,使美国发展成一个郊区化国家。“核心家庭”、“郊区化”、“莱维敦”成为战后20多年美国的时代特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未来的我
我的周老师
新来的老师
我的帅爸爸
爱哭鼻子的弟弟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妹妹
我的懒虫爸爸
我的妹妹
我被同学欺负了
胆小的我作文
没有蛋糕的生日
回忆童年钓龙虾
一件有趣的事
深山中的看林人
我们总该信点什么
让好制度改变中国
动画片里的妈妈去哪儿了
十项出色的青少年发明
为什么中国只用1个时间,而美国有6个
科学家最想重新命名的科学术语
一根价值1亿美元的军事“天线杆”
在海底待31天
星际穿越,让时空旅行不再是梦想
“文革”二字何必加引号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14年25项最佳发明”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常见符号的隐秘来历
纳粹打着“爱国”的旗号“崛起”
老无所依的恐惧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训练及答案:修改病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资料: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设计
北京市各校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作文题目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训练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