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摘 要: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变: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关键词:王阳明;龙场悟道;诗歌;佛禅意蕴;新变

关于王阳明的诗歌研究,学术界较为关注的是阳明生平经历、心学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多从题材内容、审美意境、性灵诗学等方面对阳明诗歌进行论述。事实上,阳明一生并未放弃对佛禅的喜好,在其诗歌中,与佛禅相关的作品为数不少。对此问题,就笔者浅陋所见,目前有梅新林先生稍有论及,虽涉及阳明诗歌与佛教,但梅先生仅从字面上选取含佛的诗句做简要分析,并未系统深入地论述其诗歌之佛禅意蕴。有鉴于此,笔者在前贤时彦对阳明诗歌不断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正德前十年间的诗歌与佛禅之关系,拟做初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众所周知,阳明一生学术思想之转折始于龙场悟道。此后,其心学思想逐渐成熟,其与佛禅有关的诗歌也随之呈现出明显的转变,故笔者把研究范围限定在阳明贬谪龙场前后之十年里,即从正德元年(1506)阳明揭发刘瑾开始,到正德十年(1515)止。之所以截止到正德十年,是因为从正德十一年(1516)开始,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各府爆发农民起义,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此次任命,是阳明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为之后平宸濠、建事功奠定了基础。故以此为断点,具体分析此期内阳明禅诗之新变。

一、以儒语入诗:儒禅交融

以儒家意象、典故、语汇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此为阳明龙场悟道后禅诗新变之第一个特征。

据湛若水《奠王阳明先生文》载,正德九年(1514),阳明在滁州督马政,湛甘泉从安南北还,二人相会于滁州,继续儒佛是否同根的讨论。论辩中,阳明不同意甘泉认为“佛于我孔,根株咸二”的看法,认为佛教境界高远,与孔门圣学没有根本区别。[1]卷40,1683确实,反映在其诗歌中,儒禅交融的现象甚为明显。

如居夷诗《诸生夜坐》:“谪居澹虚寂,眇然怀同游。日入山气夕,孤亭俯平畴。……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1]卷19,773这首诗写于龙冈书院,记叙了阳明不拘一格的讲学活动,或讲诵、讨论、静坐,或歌咏、鸣琴、聚饮。在谪居的日子里,阳明静坐体悟虚寂;在讲习的日子里,师生谈笑有真乐,全诗体现出阳明悟道后从容自得的心态。此处的“虚寂”兼有佛道义,道家认为虚寂守静可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求得心灵的宁静;佛家侧重于“虚无”意,认为要在人们一念升起时,立刻遏制住,保持内心的空无。

关于心性本体“虚寂”的论述,佛典中比比皆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九,世尊作偈曰:“犹如空舍宅,牟尼心虚寂。于中而旋转,佛身亦如是。”[2]卷2,285中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也多次出现“虚寂”,如卷八“上堂八”条下:“法法圆融,心心虚寂;大包无外,文彩已彰;细入无间,眼莫能观。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2]卷47,748中、下可见,心性本体人人俱有,通过顿悟,皆可得道成佛。再如卷十四“示吴教授”条下:“佛祖以神道设教,唯务明心达本。况人人具足,各各圆成,……廓彻灵明,广大虚寂。……离见超情,截却生死浮幻,如金刚王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自性。”[2]卷2,776上、中则更明确地指出保持心体虚寂、空无,则可金刚不坏,见性成佛。

受佛教“虚寂”说的启发,在阳明看来,“良知”须通过机缘体认、直觉顿悟,达到本心澄明。需要注意的是,阳明摈除了佛教“虚寂”意义中心如枯井、无所作为这一消极层面,认为良知更须通过实地用功,在现实中落实。此后,在有名的“天泉证道”中,阳明警示弟子王畿曰:“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1]卷3,134显然,阳明清醒地看到,过于强调心性虚寂之“体”,忽视修习功夫,会滑向禅家心性之说。

诗歌最后,引用了孔子向弟子问志的故事,以曾点的随性狂妄来烘托儒家圣人涵容宽广的气象,并对其描绘的悠然自适之境表示赞赏。把“虚寂”、“风沂兴”两词糅合在诗里,体现出阳明视浮名如飞絮、傲视磨难的超越情怀和自得心境,事实上,这也是阳明心学思想对儒佛二教吸收和改造的结果。

正德五年(1510),阳明自龙场赴庐陵任知县,途经沅陵,寓居龙兴寺讲学,听闻故友杨子器(?-1513,字名父,浙江慈溪人)要来沅陵,而自己却要离开,无奈之下于寺壁题诗《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留赠:“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沈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1]卷19,790虎溪山位于今湖南怀化市沅陵县城西北处,虽与庐山东林寺前的虎溪不同,但用在此处,难免让人联想起东晋慧远送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的“虎溪三笑”之典故。拄着手杖经过虎溪山头,回看龙兴寺,哪一间僧房是惠休的呢?惠休(生卒年不详),南朝僧,后奉敕还俗,与大臣徐湛之(410-453)交好,常从鲍照游,因诗歌风格相近,时称“休、鲍”。阳明笔下的惠休当指代儒士与释子间赠诗酬唱、以文相会的良好关系。阳明在此地的讲学使辰州学风渐开,民风益淳,此后,沅陵成为阳明传授“心学”的首发之地。

二、讲学诗:心学与禅学结合

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此为阳明龙场悟道后禅诗新变之第二个特征。

关于这一点,明代学者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编”卷二中的评价就较为公允:“晦庵当五季之后,虚无寂灭之教盈于天下,患在不知穷理也,故宗程氏之学,揭主敬穷理之教,使人知所持循。文成当晦庵之后,辞章训诂之习,没溺人心,患在徒事见闻也。故明陆氏之学,揭知行合一之旨,使人知所返本。二先生以为道之苦心,不得已而为补偏救敝之微权,非文成知内而不知外也,晦庵知外而不知内也,尚安得有异同哉?”[4]144确实,站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下来评价朱子和阳明,不难发现,二者补偏救敝的为道苦心。

又如《传习录上》:“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有个明的功夫。” [1]卷1,13-14以明镜喻良知,将其静时存养的功夫比作磨镜扫尘,显然,阳明的磨镜扫尘功夫与北宗禅法有极为相似之处。

三、以禅语入诗:佛学意蕴愈加深刻

以“色相”、“本来面目”、“悟”、“本来无物”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深刻,此为阳明龙场悟道后禅诗新变的第三个特征。

“本来无物”语出《坛经・行由第一》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5]20一偈。意指宇宙万象系由我人之妄想分别而起,于彼此不断变化之关系中,并无独立存在之主体,故无任何一物可执著,亦无须执著任何外物。分别之际,阳明以禅语入诗相赠,除了自谦的意义外,从更深层面看,还表现出对人生的聚散离合不可执着、也无须感伤的洒脱态度,全诗体现出师徒间亲密又默契的关系。

从佛教意义上说,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乃为“悟”,修行之目的即在于求开悟。从悟之程度而言,有小悟大悟。依时间之迟速,分为渐悟顿悟。依智解而言,有解悟证悟。总之,大乘之悟界乃是证见真理,断除烦恼之扰乱,圆具无量妙德,应万境而施自在之妙用。《坛经・定慧第四》曰:“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5]80显然,明心见性是禅学中悟的根本任务。同样,阳明把“悟”视作他心学思想形成的关键,肯定并吸收了佛禅自由的精神境界和空灵无滞的心性修养。

禅宗的顿悟是借助禅机,刹那间彻悟,与灵感有一定的相似处。诗之“悟”与禅之“悟”是相通的,一旦“悟”由禅的领域转入艺术领域,心灵之境即转化为审美之境,意境便充满了禅的精神和意蕴。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禅以“空”为旨归,悟后万法皆空,诗则执著于尘世,悟后万象冥会。

综上所述,在龙场悟道、重归儒门后,阳明对此前自称错用了30年功夫的佛禅,不仅没有放弃,反倒是吸取了禅学的心、性之说,用以重新建构其心学思想。为使自己的学说站稳脚跟,阳明援儒入禅,其龙场悟道后禅诗的三点新变,即是明显体现,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参考文献:

[2] 大藏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Z].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3] (明)朱棣集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明)王守仁著,(明)施邦曜辑评,王晓昕、赵平略点校. 阳明先生集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丁福保笺注,陈兵导读,哈磊整理. 坛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 束景南. 阳明佚文辑考编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 (唐)般剌密帝译,(元)惟则会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 明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9] (清)张廷玉等. 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 王云五. 丛书集成初编[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读《桥》有感
勤能补拙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读《匆匆》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意林榜中榜
和你在一起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作业跳跳豆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孔明智退司马懿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