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摘 要: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自然气候的清凉与文殊菩萨智慧的清凉深度契合。“清凉智慧”沉淀深化成为五台山文殊智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清凉智慧导人超脱烦恼,达到彼岸,获得开悟,明心见性,其禅学价值对净化人心、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菩萨;清凉智慧;热恼;和谐;

一、“清鲋腔邸钡乃枷肽诤

1.圣地五台山,是清凉圣山

清凉五台山的清幽景致和佛教内涵深深地吸引了世人。唐彦谦《游清凉寺》:“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本心不受六尘污染,洞彻万物相有性空,心地本源清净,眼界清净不染。这两句已经成为禅林中历久不衰、广为传诵的名句。

2.佛禅大智慧,是清凉智慧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代表着佛法的清凉。清凉,在佛教中往往与热恼对举,指消除了热恼,复归于宁静的心理状态。世间的烦恼叫“热恼”,意为由于心理的痛苦,而躁热烦恼。人来到世界上就伴随着生死之苦,再加上无法掌控自身命运得失,恒处于无常流变之中,可谓众苦逼迫。《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4]正是对众生心理饱受热恼折磨的描述。佛教常用舍宅喻指色身,火焰喻烦恼。火能烧毁一切草木,喻烦恼之火能焚毁人的身心。众生受贪欲驱使而钻营奔走,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又得陇望蜀,贪得无厌;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也同样心生热恼,魂不守舍。无论得到得不到,都不得安宁,无有出离之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曰:“譬如微火能烧一切诸草木等,世间舍宅亦复如是。贪心求觅,驰走四方,若有所得,受用不足,于一切时,追求无厌;若无所得,心生热恼,日夜追求。是故世间一切舍宅,能生无量烦恼之火,为起贪心恒无知足……以是因缘,一切诸佛说于三界名为火宅。”[5]贪欲、不知足滋生无量的热恼之火,使众生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整个世间遂变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火宅。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应机设教,为解决人生诸种困苦而设,《心经赞》曰:“是故如来应病设药。八万四千法门由此一一随其所应。”[6]佛法智慧如良药,对治世人的种种烦恼苦病。红尘世间充满着热恼。而清凉智慧,正好可以对治“热恼”:“除心热恼,使心清凉。回生死流,趣涅道。”[2]智慧可消除热恼,使心灵清凉,最终超越生死轮回的烦恼,达到圆满涅的至境:“度脱众生,照除热恼,清凉柔软。”[4]热恼制造三界火宅,智慧则可以建设清凉世界:“离诸热恼恒清凉,住于解脱无碍地。”[2]佛禅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无明的、生死的热恼此岸,渡到开悟的、超脱的、涅的清凉彼岸:“如人夏热,遇水清凉。热恼有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必获清凉,离诸热恼。”[7]此岸世界,人行于酷暑热浪之中,烈日当头,目眩神迷,心智模糊;彼岸世界,甘露清冽,让行人重获生命,身心清爽,焕然一新。这甘露清水便是佛禅大智慧,导人进入清凉圣境。若想一直置身清凉圣境,就需要修持禅定之心:“其心寂静住三昧,究竟清凉无热恼。”[4]清凉智慧,就是对外境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热恼既尽,清凉现前。分别不生,虚明自照。”[8]修持戒、定、慧三学,对治贪、嗔、痴三毒,就可以获得清凉智慧:“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能除一切虚妄分别贪恚痴等诸惑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4]实现解脱,达到自在的境界,就是实现了清凉智慧:“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9]。熄灭妄心,就能达到清凉圆满的境界:“息狂妄心,除苦恼热。获胜清凉,证大寂灭。到波罗岸,出生死辙。”[11]智慧、自在、圆满的境界,正是佛的境界,是文殊菩萨的境界。文殊菩萨誉为七佛之师,所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代表着佛教的最高智慧。

世人困于烦恼中时,心里就渴求着得到清凉智慧。王维《苦热》:“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甘露门比喻佛陀的真理言教,得到了佛法的甘露,热恼的心灵当下就得到了清凉的快乐。施肩吾《夏日题方师院》:“火天无处买清风,闷发时来入梵宫。只向方师小廊下,回看门外是樊笼。”酷热之天,只有躲到法师的院子里,才感到清风习习,透体清凉。这时再回首审视平常生活的世界,宛如樊笼一般,桎梏人的身心。李群玉《文殊院避暑》:“赤日黄埃满世间,松声入耳即心闲。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形象地说明了,尘世的炎热,激发了诗人住到清凉胜境五台山沐浴佛法清凉智慧的强烈愿望。 二、“清凉智慧”的禅学价值

1.红尘俗世中,修炼得清凉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林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林荫房廊。”三伏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禅师披着袈裟,在禅房用功打坐,并没有因为天气酷热就简单随便。禅师在其中打坐的禅房是怎样的情况呢?它完全暴露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没有松竹的荫凉来遮盖房檐,以挡住炎热的侵袭,换了一般人早就坐立不安了。而禅师却能在火炉似的房子里安然禅坐,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从容,何等的自在!“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虽然房子里暴热,禅师威仪具足、神态安祥地在里面打坐,一点也没有炎热的感觉。诗人由衷地生起了钦佩赞叹之情:由此看来,安禅打坐,并不一定需要到山水清凉的地方去才能成功。参禅之人,不要一味强调外界的条件和环境。只要灭掉了心中的欲火,没有任何杂念妄想,纵然是在酷热的环境里,仍然能心如止水,有置身清凉世界的感受。

诗中的“灭却心头”,就是灭掉心中相对立的观念。贫与富、尊与卑、多与少、冷与热。把这些相对的观念(“心头”)灭掉之后,当下就有透体的清凉。“火”指世俗的烦恼。逃避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深入烦恼中,才能证成对烦恼的觉悟。苦乐是心理现象,将苦乐的对立化解了,心理就会祥和。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又《消暑》诗:“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心静,就会散热;心空,就会得到清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

2.真正的清凉,在人的心里

红尘中人一方面对清凉智慧充满了向往,一方面又因种种世俗牵绊,尘缘未了,不可能一直栖身其中,所以当偶尔与清凉智慧邂逅时,就往往生起无穷的慨叹。钱起《题精舍寺》开篇说,“胜景不易遇,入门神顿清。”收束说:“何时来此地,摆落世间情。”典型地反映了士大夫的生存状态:佛教圣地令人心顿生清凉。但世人忙于俗务,何时才能一直在这里盘桓?姚合《过无可上人院》:“烦恼师长别,清凉我暂逢。”修行人清除了烦恼,而尘世中人也因参访上人院而暂得清凉。诗的结句说:“自想归时路,尘埃复几重?”可见这种清凉的时光是何其的短暂,他们很快又要回到一重又一重的红尘俗世中了。

那么,是不是只有在五台山、清凉山,在佛门圣地,才能得到这份清凉呢?唐代赵州大师准备参访五台山时,有一老僧赠给他四句诗:

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杖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其诗意说,什么地方的青山不是修行的道场?既然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前往五台山才得到清凉?纵然你看到了文殊菩萨骑着金毛狮子在祥云中显现,用佛法的正眼来观照,也只是菩萨的显化而已,千万不可执着于外相。

在禅宗中,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17],修到没有任何烦恼的境界。但当有学人问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时,禅师的回答是:“出门便是草。”只要一出眼耳鼻身意的感官之门,到处都是草(烦恼),你又向何处寻找清凉圣境以躲避呢?真正无寸草的地方,只能在修行人的心里。这就是陶渊明的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人境世俗之中,纤尘不染,心地清净;在车马喧闹之中,以心转境,定力深厚,如此才能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安闲境。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也说:“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确实,但得心中无热恼,处处皆是清凉山。 什么是清凉寺、五台山?“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15]没有杂念,就是清凉寺;五蕴皆空,就是五台山。“一夏三个月,赫日炎炎。全身放下,便是清凉国。”[3]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所清凉宝殿、清凉佛国:“诸人分上,各有一所清凉宝殿。六门虚豁,八窗玲珑。熏风拂拂来无时,畏日炎炎曾不到。”[18]世间如火宅,世间亦净土。苦恼的烦热的就是火宅,清凉的智慧的就是净土。心可以是火宅,烈火炽盛;也可以是净土,处处莲开。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妄想不生,则烦恼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9]烦恼杂念消除时,当下即是清凉胜境。

清凉智慧的禅学价值对现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特征就是“热恼”。用佛法的清凉智慧,消除热恼,我们社会就会更加地和谐、美好、庄严。祈愿每个众生,心里都永远有这样的圣境,都能安住在美好的清凉世界里。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童年》读后感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读《桥》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勤能补拙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作业跳跳豆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意林榜中榜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和你在一起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孔明智退司马懿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