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元好问:金末元初当过“县长”的大诗人

元好问:金末元初当过“县长”的大诗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6

元好问:金末元初当过“县长”的大诗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动人心魄的发问,至今令多少人困惑难解。写下这优美诗句的,就是金元时期的大诗人――元好问。不过与历代文人“风流才子多春思”不同,至情如斯的元好问却没有一件缠绵悱恻的风流韵事传世,他一生恋爱的对象就是诗词、史学,这使他虽然生在金末元初朝代更替的乱世,却深怀强烈的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诗文史学萃于一身”的“一代宗匠”。

一、名动汴京的“元才子”

元好问天资聪颖,4岁开始读书,“始龀能诗”,7岁时就能写诗了。太原名家王汤臣见过他之后,惊呼为神童,后来又在《题裕之乐府后》诗中称赞说:“常恨小山无后身,元郎乐府更清新。红裙婢子那能晓,送与凌烟阁上人。”14岁时,元好问拜陵川大儒郝天挺为师,经过6年的学习,他便“贯通百家”。15岁时,元好问曾随元格在陵川西溪参加一个宴会,即席赋五言诗,引起轰动,有人描述说“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将他与东晋名士王坦之相比。他的哥哥元好古对弟弟在五言诗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曾写诗道:“莺藏深树只闻声,不著诗家画不成。惭愧阿兄无好语,五言城下把降旌。”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参加科举考试,途中,他遇到一个捕雁者。捕雁者说今天遇到一件奇事,他设网捕得一只大雁,杀死了它,另一只脱网而逃,不料脱网的大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上空盘旋悲鸣不已,后来竟然投地而死。元好问为之感动,便花钱买下这两只大雁,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作为记号,称为“雁丘”,并写下了他一生最有名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其中写道:“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元好问的才情没的说,但却无法迈过科考的门槛,第一次应试,他铩羽而归。他的老师郝天挺安慰他说:“吾正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不足道也。”这位老先生素来主张“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说白了就是教育不以科举为目标,所以元好问的落第并不奇怪。20岁时,元好问写下了《箕山》、《琴台》等诗,当时的文坛盟主、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看到后极为欣赏,夸赞说“少陵(杜甫,字少陵)以来无此作”,于是“以书招之”,元好问由此名震汴京(今河南开封),被称为“元才子”。

“元才子”应该是名符其实的,他的诗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差不多,“家累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只是直到35岁时,这位大名鼎鼎的“元才子”才在赵秉文的举荐下,考中博学宏词科,得以以进士的身份进入仕途。

二、良吏、恩师、好男人

元好问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无论对百姓,还是对朋友、家人,都极尽爱心。

金亡之后,元好问立志不仕,但他的社会威望很高,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他是一个好老师,“春风和气,诲而不倦”,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元代著名学者王恽、雷膺、郝经、张孔孙等,都出自他的门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更是得益于他的养育与教诲。

元好问虽以才子著称,喜欢饮酒赋诗,但却从不光顾秦楼楚馆,没有留下任何让人八卦的风流故事,相反,他的家庭观念很强,对两位夫人情义深重。

他的发妻张氏是曾任户部尚书的张翰的女儿,元好问18岁与她成婚,两人夫唱妇随,既经历了安逸时的甜蜜,也度过了动荡时的艰辛。张氏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元好问十分悲痛,曾写下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后来元好问又续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毛氏为妻,不久汴京被元军陷落,元好问以俘虏的身份被押赴山东聊城羁管幽禁,毛氏跟随他辗转颠沛,不离不弃。元好问重获自由后举家回到故乡忻州,但他致力于收集野史资料,需要时常外出,养家的重任都落在了毛氏身上,她很理解元好问的志向,总是无怨无悔。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诗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读得成。”有情有义的元好问,成为历史上难得的另类风流才子。

三、奉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

元好问生活的时期,金朝日渐衰落,开始蒙受蒙古铁骑的践踏。在这样历史转折之时,人的选择是分外艰难和痛苦的,元好问因此曾惹来不少非议。

第一件事是“崔立碑事件”。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大军包围金都汴京,金哀宗以“亲征”之名逃出京城,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事后崔立自认为此举避免了蒙古军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左司员外郎元好问执笔,为他立“功德碑”。元好问深知涉及名节大事,便推脱给了太学高材生刘祁。刘祁无奈起草了初稿,然后交给元好问推敲、修改,文成后,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在儒家文化里,文人最讲究气节,元好问为叛贼立碑,引起了世人对其名节的非议。当然,也有学者为他辩驳,说他撰写碑文是迫不得已,而且是否构成气节问题,关键是看他在碑文中是否为崔立颂功。元好问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没有太多可指责的地方,他只是“直叙其事,敷衍成文”,即客观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并没有为其大唱赞歌。他的学生郝经为此曾做《辨甘露碑》一诗,其中写道:“作诗为告曹听翁,且莫独罪元遗山”,以此向世人疾呼,元好问是清白无辜的。

第二个争议事件,是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开列了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等54名金朝儒士,请他酌加任用,“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后来,这些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这一举动的确惊世骇俗,由此给他带来了种种责难,但在元好问看来,虽然受教者众,但能有所成就者仅“三四十人而止矣”,人才难得,因此要格外珍惜、保护。应该说,他是高瞻远瞩、富于远见的,他所举荐的这54名知识分子中,有15人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记载,他们在传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有人说这是元好问在拍忽必烈的马屁,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自金灭亡之后,元好问并未出任过元朝任何官职,而以他的名望,混个官当易如反掌,一介布衣何谈趋炎附势呢?元好问此举的动机无外有两个:一是蒙古人不尊重儒家,推行“八娼、九儒、十丐”,儒生的地位连娼妓都不如。元好问给元世祖戴上“儒教大宗师”的帽子,可以提高儒生的政治地位,并以此引导游牧民族的统帅能“以儒治国”,“以汉法治汉地”。第二,则是源于他对蒙古统治认识的转变。曾经,在亡国后,元好问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然而在入元二三十年间,他看到忽必烈能够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安定百姓生活;同时他对忽必烈消灭云南地方势力,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他在《刘时举节制云南》诗中说:“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南极”,把蒙古称为“汉家”,这表明他内心里的对立情绪消失了,对蒙古政权已经逐渐认同。

元好问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在蒙古大军围城时,他曾竭力谋求救国救民之策,“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以此为标准,新兴的元朝是要好过腐败而没落的金朝的,从这一点说,元好问虽以儒家自居,但丝毫没有一家一姓愚忠的腐儒之见,他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欣然顺应了这个潮流。

四、“野史亭”上写春秋

金朝的覆亡已不可阻挡,元好问最关心的事,就是“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他在《学东坡移居》诗中说:“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废兴属之天,事岂尽乖违。”然而,在活着都是未知数的动乱之际,这是何其艰难啊!

汴京被围时,时任东曹都司的元好问就向丞相建议“请小字书国史一本,随车驾所在以一马负之”,就是用小字抄录一遍国史,一匹马就可以带走。然而“相虽以为然,而不及行也”,主意虽然不错,可城外的战马嘶鸣,哪有功夫干这事啊。

天兴二年(1233年),元好问被蒙古军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时,便开始着手记录金史的工作,他一方面“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随即录之”,另一方面则为人撰写碑铭,通过记述人物的事迹来叙述历史,写出当时社会的变化。两年后,元好问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尤以著作自任”。当时金国实录在顺天(今北京)张柔家,于是他向张柔表达了想撰写《金史》的意愿,但这件事却被别人阻止了。元好问并不气馁,他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更加坚定了保存历史的决心。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年已半百的元好问获得了自由,回到老家忻州,居住在读书山,那种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煞人!”当然,回家并不都是睡觉,他还有更伟大的使命,“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野史亭”,是元好问储存资料、撰写历史的地方。从此,他常年奔波于燕京、真定、顺天、镇平、东平、汴京、洛阳、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进行采集,“虽甚醉,不忘”。他把听到的一点一滴都用小的纸条、小的字体记录下来,多达一百多万字,以致“捆束委积,塞屋数楹”。

经历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元好问穷经皓首,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等数部宏篇巨著。《中州集》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了诗词2116首,意在“以诗存史”,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断代诗史的新体例。后来元朝丞相脱脱主持修撰《金史》,元好问的这些史学著作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金史》被公认为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

虽然在史学上贡献巨大,但元好问最引为自豪的,还是他的诗词造诣,甚至在临终之时,他嘱咐后人在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元好问的诗词理论功底相当深厚,28岁时他就写下了一部不朽的评论集《诗论三十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以诚为本”的诗歌理论。在诗歌创作上,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此,他曾自信地说:“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敢于将自己与杜甫相提并论。这些诗都写于金朝灭亡前后,山河破碎,流离的痛苦、内心的忧患浸透于他的诗歌之中,具有史诗般的意味。例如在《岐阳三首》中写道:“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在《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中,他描绘说:“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这些文字,笔笔浸血,字字含悲,堪称杜甫之后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卒于获鹿(今河北鹿泉市)寓舍,享年68岁。一代文宗溘然而逝,历史的天空中星光为之黯然。

清代学者赵翼有一首《题遗山诗》,概括了元好问的一生:“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幸的时代,却成就了元好问的伟大,这无关天赋,而在于他自觉的责任与高远的志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胆小的我作文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妹妹
我的懒虫爸爸
深山中的看林人
未来的我
新来的老师
我的帅爸爸
我的周老师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被同学欺负了
回忆童年钓龙虾
我的妹妹
精灵的小表妹
一件有趣的事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麦田里的少年
思想碎片拾零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讽刺微小说四则
父亲的样子
爱因斯坦奇迹年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在地图上飞行
心灵的拷问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