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预言日本历史的南朝谶纬诗

预言日本历史的南朝谶纬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预言日本历史的南朝谶纬诗

15世纪后期,正值日本的室町幕府时代(1336―1573年)。自从嘉吉元年(1441年)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被大名赤松满佑暗杀后,政局就变得动荡不安,国内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不久,足利将军家因继嗣问题发生了内乱,同时又与诸大名间的恩怨相互纠葛,人们强烈地预感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即将到来。就在此时,一首谶纬诗流传于大街小巷。正如历史上多次重复的那样,每当发生重大的政治变动,社会上就会流传起各种谣谶。

这次的谣谶名为《野马台诗》,据说是一首预言了日本历史的谶纬诗。全诗是这样写的:

东海姬氏国,百世代天工。

右司为辅翼,衡主建元功。

初兴治法事,终成祭祖宗。

本枝周天壤,君臣定始终。

谷填田孙走,鱼脍生羽翔。

葛后干戈动,中微子孙昌。

白龙游失水,窘急寄故城。

黄鸡代人食,黑鼠{牛肠。

丹水流尽后,天命在三公。

百王流毕竭,猿犬称英雄。

星流飞野外,钟鼓喧国中。

青丘与赤土,茫茫遂为空。

野马台诗

“野马台”就是日本,《三国志・倭人传》中曾有关于邪马台国的记载。野马台也好,邪马台也好,都是日语中“大和(YAMATO)”一词的音译。这首看似不知所云的诗作,如何暗含了日本的过去和未来呢?我们且来逐句分析:

东海姬氏国,百世代天工。

在中国东方的海上有一姬氏国。姬氏国就是女性掌权之国,让人联想起《三国志・倭人传》中记载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历经百世代替天神行使职权,这显然就是指天皇家。

右司为辅翼,衡主建元功。

古代右司主持祭祀之事,常常以占卜和星象等数术辅佐君王。《三国志・倭人传》记载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这可能是日本史前时代的情况。后半句指联盟的君主建立了首要的功勋,一般认为这位君主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初兴治法事,终成祭祖宗。

开始以法律形式制定规范,暗指圣德太子创立起著名的“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规范,无愧于祭告祖先的功业。

本枝周天壤,君臣定始终。

主干与分枝的子孙在天地间枝繁叶茂,指天智天皇与藤原镰足一族的勃兴。后半句暗示皇室中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内乱,大化元年(645年),天智天皇和藤原镰足定计诛杀了权臣苏我入鹿,从此确立起了天皇的一元化统治。

谷填田孙走,鱼脍生羽翔。

填平了山谷开始划地种田,鱼和牛羊猪鸡等家禽如同生出了翅膀一样。初兴的日本国从大唐学来了先进的律令制度,使得国内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在国家中生活得很富足。

葛后干戈动,中微子孙昌。

前句的“葛”是指藤原仲麻吕,天平宝字年间(757―765年),藤原仲麻吕发动叛乱,失败后被流放到隐岐国。后句则是说经历了中途的式微阶段,其后子孙昌兴发展,暗指着藤原仲麻吕之乱后,藤原氏又再度复兴。

白龙游失水,窘急寄故城。

白龙在湖中游失了方向,指称德天皇宠佞和尚弓削道镜,竟一度想把皇位让与道镜。情急之下,朝臣和气清麻吕等人回到故城(指宇佐八幡宫),以八幡大神神谕的名义粉碎了道镜的野心。

黄鸡代人食,黑鼠{牛肠。

丹水流尽后,天命在三公。

前句指坛之浦海战,源氏在此次战役中彻底消灭了平氏,据说当时海水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后句的“三公”是指源氏三代而亡(赖朝、赖家、实朝),源实朝遭暗杀后,政权就被源赖朝妻家的北条氏夺取了。

百王流毕竭,猿犬称英雄。

这是全诗中最有名的两句。天皇在历经百代之后终结,猴子和狗将掌握政权。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当政时,在位的天皇是后圆融天皇,从神武天皇数起,正好是第一百代。足利义满自己生肖是狗,当时的镰仓公方足利氏满(义满的堂兄)属猴,因此足利义满怀疑自己和足利氏满将取代天皇,并就此事咨询了大学者坊城俊任和吉田兼敦。但得到的答案却令义满失望:“百”只是众多的意思。结果,足利义满未及篡位成功就突然去世了。

星流飞野外,钟鼓喧国中。青丘与赤土,茫茫遂为空。

用以指挥军队前进与后退的金钟与太鼓之音喧闹国中,预示着将会有大规模的战事。战乱过后,无论青山或是荒地,最后都将夷为平地,双方皆化为一场空。

尽管有些无稽,但至少室町时代的人们就是这样理解的。足利义满在篡权之前,还试图以《野马台诗》作为合法性依据,就是很好的证明。诗中的前十联都已经陆续实现,唯独剩下最后的“星流飞野外,钟鼓喧国中。青丘与赤土,茫茫遂为空”。这些令人不安的诗句预示着怎样的战乱?诗句的终结是否也正意味着日本历史的结束呢?当时的人们都怀着这样的恐惧。应仁元年(1467年),大名山名宗全和细川胜元的部将在京都上御灵社一带发生冲突,由此揭开了应仁文明之乱的序幕。这是一场日本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混战,战乱前后持续了11年之久,尽管没有导致日本国家的灭亡,但是战火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华美的京都城也因此化作了一片焦土。钟鼓之声喧嚣的国中,无论青山还是荒地,最后都夷为了平地。战乱双方的野心,也都随之化为了泡影。

所谓“一语成谶”,《野马台诗》的最后两联,也终究变成了现实。那么,到底是谁创作了这首神秘的谶纬诗,他又为何能够预知日本的未来呢? 僧人宝志

《野马台诗》的作者据说是宝志,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僧人。宝志(?―514年),俗姓朱,民间又称“志公和尚”,是南朝齐梁时代著名的高僧。因其言行神异,被梁武帝和王侯士庶视作菩萨化身的“神僧”。

宝志和尚7岁时,就追随僧俭出家,专修禅业。刘宋泰始年间(465―471年),宝志的行迹忽然变得诡异,不仅居无定所,饮食也没有定时。据说,人们常常看到宝志长发赤足,手执锡杖,上挂剪刀、尺、拂扇等物,游行于街头巷尾。后世传说,他杖头上所挂的剪刀、尺、拂扇,其实是暗示了未来的三个朝代:剪刀削剪整齐,预言齐朝;尺子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扇则可掸尘,预言陈朝。

到了齐朝,齐武帝认为宝志行游街头、妖言惑众,于是把他囚禁在牢狱中。但宝志的身影依然时时出现,而且同一时刻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或是街头,或是森林里。梁武帝即位后,立刻下诏恢复了宝志的自由,并且对他礼遇有加。两人之间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事迹,至今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传说。

梁武帝在即位之初,曾一度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宝志见天下众生苦于严刑,便施展出神通,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惨状。最终,梁武帝下令废除了锥刀等酷刑。同时,宝志还劝告梁武帝说,钟声可使地狱的众生暂时免受痛苦。梁武帝深信不疑,于是下诏天下寺院,每次击钟之时,都要舒缓其声。

宝志他不仅能用神通看到人间之外,还可知晓未来之事。宝志常常在街头讲一些别人所不能理解的话,但事后发现他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例如,他在齐宫后堂时,“忽一日重着三布帽,亦不知于何所得之,俄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继薨”(《水月斋指月录》)。又如齐朝卫尉胡谐患病,曾派人去请教宝志,宝志就写信曰:“明屈。”第二天,宝志没有去看望胡谐,胡谐果然在这一天就病死了。直到这时人们这才意识到,“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宝志一生有许多灵异的事迹传世,本文所要讲述的《野马台诗》,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有一天,宝志和尚行走在路上时,突然间接连遇到了一千零八个女子,一人来则一人去,分别对宝志诉说着自己国家的始末。宝志深感奇异,等他将“千八人女”四字一拼,发现竟是一个“倭”字。宝志明白了,这一千零八人正是倭国的神灵,她们所诉说的一定就是倭国的始末。于是,宝志将她们的话编写成了一首韵诗,也就是《野马台诗》,以此来预示倭国的未来。

吉备真备

应仁文明之乱的余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7世纪初德川幕府的建立,终于为战国乱世画上了一个休止符。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文化学术也得以发展,特别是国学派在这一时期壮大,学者辈出。回头来看那首曾经令人恐慌的《野马台诗》,国学派学者渐渐开始坚信,这只是后世的日本人假托宝志之名的伪作,其创作时间应该不早于室町时期。于是在后来的历史中,《野马台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单纯吗?并非如此。据史料记载,这首《野马台诗》早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就曾经被学者提起了。时值承平六年(936年),日本皇宫中进行了一场关于日本国号的争论,其间就有学者引用了所谓“宝志和尚谶”,论证日本曾经被称作“东海姬氏国”(《日本书纪私记丁本》)。众所周知,10世纪正是唐风文化在日本全盛的时代。在这样高等级的学术讨论会上,宫廷学者所引用的书目,如果不是所谓的“唐物”(即中国书籍),其论点显然是不可能被众人所接受的。

由此看来,《野马台诗》,即“宝志和尚谶”,确实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至于它是如何传入日本的,又和另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吉备真备联系在一起。

吉备真备(695―775年)原名下道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在一次出使中,吉备真备谒见唐玄宗时,被玄宗要求解读诗句。唐人为了作难他,还有意将此诗打乱顺序列于纸上,以致于不知所云。正当吉备真备无法解释诗句,深感将有辱国名的时候,顿时想起了日本长谷寺的观音菩萨。吉备真备立刻闭目祈祷,忽见一只蜘蛛从天而降,眼看它在文章的众字之间开始走动。顺着蜘蛛留下的蜘蛛丝的轨迹,吉备真备终于发现了诗句的正确读法,这就是《野马台诗》。

这一故事见于《江谈抄》和《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后来的戏剧中又做了进一步的演绎。对于盛极一时的大国唐朝来说,吉备真备身为蛮族,却诸艺皆通,这对唐人是一大耻辱,于是打算杀掉他。就在把吉备真备被关在闹鬼的阁楼的时候,先前死于唐土的阿倍仲麻吕亡灵现身。亡灵不仅解救了吉备真备的性命,同时还教给吉备真备围棋的真义,帮助他在随后的围棋比赛中战胜了唐朝的名手,吉备真备最终平安回到了日本国内。

吉备真备的这一故事是后人杜撰的,但《野马台诗》在奈良时代已经传入日本,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成书于镰仓时代的《延历寺护国缘起》中,引用了一条延历九年(790年)日本学者为《野马台诗》作的注释。注释的诗句便是“丹水流尽后,天命在三公”一联,史料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证明。

谶纬背后

预言也好,谶纬也好,自然都是无稽之谈,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土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理解这首扑朔迷离的《野马台诗》,其身后又隐含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野马台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了后世学者的添加。正如在上述承平六年(936年)的故事中所看到的,至少在10世纪的时候,这首诗还被日本学者们称作“宝志和尚谶”。如果除去标题的“野马台”三字,仅凭“姬氏国”就断定这首诗是预言日本的历史,说服力已经大打折扣。

其次,这首诗的作者是否真是宝志和尚,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奈良时代末期的日本,确实出现了宝志和尚的热潮,其源头可能要追溯到宝龟年间派出的遣唐使。宝龟八年(777年),日本大安寺僧人戒明随遣唐使节团来到了大唐。之后,戒明到金陵(即南京)拜访了宝志的故宅,并带回了宝志的木制雕像。据记载,雕塑中的宝志面部开裂,从裂缝中显露出观音菩萨的形象,因此宝志被信徒们认定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戒明把宝志信仰带到了日本,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宝志和尚谶”开始被日本人所知晓,并逐渐附加上了神秘的色彩。

最终,那些似乎预言了历史事件的诗句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完全取决于当时人们的附会。上文提及的《延历寺护国缘起》引延历九年(790年)注就是一个明证,奈良时代的学者是这样理解“丹水流尽后,天命在三公”这一联的:宝龟元年(770年),称德天皇无嗣驾崩,天武天皇一系就此终结。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天武天皇崇尚火德,在从侄子大友皇子手中夺取政权的“壬申之乱”中,天武天皇的军队效法汉高祖刘邦打出了红色的军旗,这便是“丹水流尽”的寓意。继承皇位的是当时官至大纳言的白壁王,也就是后来的光仁天皇。“天命在三公”中的“三公”,其实是暗示着大纳言。实际上,关于其他的诗句,历来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比如,“窘急寄故城”另有版本写作“窘急寄胡城”,释义自然也不相同;而“猿犬称英雄”一句,江户时代的学者更愿意视作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相继称霸天下。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身的理解乃至政治的需要,对这首寓意模糊的所谓“谶纬诗”所作的注解。

时至今日,这首《野马台诗》已经褪去了其神秘的面纱,也逐渐淡却了政治性的色彩。然而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它仍然折射出非同寻常的意义。宝志和尚的传说,经由遣唐使中的僧人传入日本,又经过不断地润色和解读,进而对日本历史产生影响,可以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在中日关系史的长河中,这首《野马台诗》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至今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懒虫爸爸
一件有趣的事
新来的老师
未来的我
精灵的小表妹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的妹妹
我的妹妹
回忆童年钓龙虾
我的周老师
深山中的看林人
我被同学欺负了
胆小的我作文
我的帅爸爸
讽刺微小说四则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爱因斯坦奇迹年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在地图上飞行
父亲的样子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思想碎片拾零
心灵的拷问
麦田里的少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