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4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摘 要:明代郭大有所撰《评史心见》是一部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史论著作。这部书在方法论上有三个特色值得关注,一是撰述旨趣注重评论“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的史事;二是以“扶纲常、振风化”为论史目标;三是主张评史当观“时”、“势”与“天命人心”。《评史心见》中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处,究其原因,是作者评史时过于强调理学式的道德评价,忽视了事实评价。郭大有的史论是明代前中期正统史论的代表之一,对其研究可以增进对明代史学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郭大有;《评史心见》;理学;天命人心;道德评价;明代史学

作者简介:于泳,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研究。

一、撰述旨趣:“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

《评史心见》书前的《凡例》是关于此书的说明,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编纂此书的基本情况。

首先,是交代材料来源及评论主旨:

《评史》以《通鉴》为主,参以《纲目》、《史记》、《春秋左传》、两汉书、《三国志》、《晋》《隋》、《唐》书,《南》、《北》史、《宋》、《辽》、《金》、《元》史、《诸家咏史》、杨铁崖《咏史》、《古今史断》、诸臣奏议、《名臣言行录》、《致堂管见》、《诸儒鉴断》及我朝《皇明政要文衡》。凡古人言行,先儒或有未论者,或论而有所未当者,或有已论而余意未尽者,或有诸说不同而莫知适从者。予引六经四书为证。妄以己意参酌可否而评之。微显阐幽,则是非得失昭然可见,非敢蹈袭前哲以为己能也。[3](《凡例》,P305)

据此可知,第一,郭大有重视《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以六经、四书为评史标准。第二,郭大有评史以正史为主,兼及文集、言行录等其他有补于史事的著作。第三,郭大有关注三个方面的史实:前人没有评论到的人物、史事;前人评论失当的人物、史事;前人已有所论,但论意未尽,仍需要加以阐发的史事和有多种不同评价的史事。

其次,是作者对“鉴”十分重视,指出“有以为鉴者,亦有不可以为鉴者”。用今天的话说,即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言。作者这样写道:

鉴者乃后人之龟鉴也,古人之得失,以为己之从违。诸史所载古人言行,固有以为鉴者,亦有不可以为鉴者,如汉文帝好黄老,因吴王不朝,赐以几杖;南越谋反,卑辞厚礼以诱之。朱子乃称其善用,殊不知养成骄横,肆无忌惮,遂至兵连祸结,延及七国之变而不可救。此所当戒,不可法也。至于直不疑偿金、娄师德唾面不拭自干之类,矫情要誉,欺世媚俗,恐后人信以为美而效之,不可不辩,此评之本意也。[3] (《凡例》,P305)

从这里可以看出,《评史心见》的主要意图是以古人之言行,鉴当今之得失。“凡古人言行之善,有关于纲常,有补于教化者,因观子书,随笔以评,不拘先后次序也。”[3](《凡例》,P305)这与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4](《进书表》,P9739)的治史宗旨一脉相承,也是他“以《通鉴》为主”的评论主旨的具体体现。从性质上讲,郭大有主要关注两类史事:“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二者相比,他更加重视那些不可以为鉴的史事,如每每在评论某人某事后,都要强调“书之以为人君用诈者戒”、“笔之以为世之人臣用机巧者戒”、“谨书以为有国者鉴”、“谨书以为妄兴土木之工者戒”、“谨书以为宠任外戚者戒”等,以表明自己的评史旨趣。

综上,从《凡例》来看,大致可知《评史心见》一书“评史”的倾向和该书的性质,这两点,有助于人们对此书的认识。

二、“扶纲常,振风化”的论史目标

明代前中期,理学思想对史学有很大影响,道德评价有时凌驾于事实评价之上。郭大有身处其中,其史论亦具有鲜明的理学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他以“扶纲常,振风化”作为评史的目标。郭大有认为:“道在天地间,所当因者,三纲五常;所损益者,制度文为是已。”[3](卷二《曹参尊何约束,P329》)如在“司马迁言陵无罪”条指责李陵投降匈奴为“失节之妇,罪不胜诛”[3](P336);“剧秦美新”条批评扬雄屈身事王莽为“奸佞尤为可恶者”[3](P339);“直不疑偿金”条责备对汉代名士直不疑“曲意F物,矫情要誉”[3](P334);“二月平阳公主薨”条指斥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领兵行军为“不守妇道”[3](P306);“始定公主见舅姑之礼”条称赞唐德宗议定公主拜见舅姑礼仪的举动为“遵伦理纲常”[3](P375)等。以上评论,均与纲常、风化相关。而最集中地体现这一评史原则的,则是他对汉高祖、唐太宗以及汉、唐两代政治的评价。

郭大有鄙视汉高祖刘邦,原因是他有“分羹之语”。楚汉之争,汉军攻楚甚急,项羽为让刘邦退兵,扬言欲烹杀其父,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7](卷七《项羽本纪》,P328)关于此事的评论,从司马迁、班固、荀悦以来,基本上对刘邦当时的举动持肯定和理解的态度。而三国时期曹植则提出异议,他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自身亡徒,招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寡善人之美称,鲜君子之风采,惑秦宫而不出,窘项座而不起,计失乎郦生,忿过乎韩信。太公是诰,于孝违矣。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8](P103)曹植称赞汉高祖的功绩,但在道德方面对其颇有指摘,认为他“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评论中也涉及对太公、刘邦父子关系的论述:“太公是诰,于孝违矣。”刘邦的言行是“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曹植在这里虽然对刘邦的道德品行进行抨击,但是整体的评论基调还是积极的,对刘邦的评价还是正面的,认为他是“帝王之元勋”、“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总的来说,曹植的评论是事功和德行并重,而以事功为主。而郭大有评论则主要从纲常伦理出发,他说:

孝乃百行之源,万善之本。帝王所以化民成俗,长治久安,皆赖此也。……(汉高祖)乃昧昊天罔极之恩而陷亲于鼎镬,其与自烹何异?何其不仁之甚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其不仁之甚哉!……高祖导子孙为不仁不义之事,父不父,子不子,兹非启乱之道欤?虽有天下,不能一朝以居,何以成其善治哉?孔子曰:“明王以孝治天下。”则高祖得罪于名教中,诚可恶也。[3]( 卷二《项羽欲烹太公》,P326)

与曹植相比,郭大有则以理学中的父子纲常为评论出发点,把道德伦理与政治统治联系了起来。“孝道”被提到“百行之源,万善之本”的高度。从这点出发,他认为刘邦当时有两个合理的选择,一是放弃抵抗以救太公;一是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为父报仇,这些都是符合儒家伦理的。刘邦之言与人伦大德相违背,因此郭大有对刘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孝道”不仅关乎个人荣辱,还会影响政治统治和社会安定。如不尊孝道,则是“启乱之道”。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纲常伦理,则“天理灭,人伦废”,离衰败灭亡也就不远了。而刘邦正是历代君主中“不可为鉴”的代表,所以郭大有对他的评价很低。

如何评价唐代的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历来观点不一。如司马光评论道:

司马光从“礼”出发,认为“立嫡以长,礼之正也”。这显然是对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持否定态度的,并认为这种做法开启了后代以武力争夺帝位的先例。但是他又试图为唐太宗辩解,认为太宗功高,“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建成无能,“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而当时夺嫡之争已剑拔弩张,于是“群下所迫”。三者相激,遂“蹀血禁门,推刃同气”,唐太宗完全是为形势所迫。司马光虽对唐太宗多有批评,但他没有据此一概否定其功业。他对唐太宗的总体评价是:“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驱策英雄,罔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汤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郡县。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惜其好尚功名,而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9](卷十六,P157)这样既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又批评了他在礼仪纲常方面的“惭德”。司马光在具体评论史事的时候能远离理学的立场,作出比较客观的评论。而郭大有则基本对唐太宗持否定态度,其批评要比司马光严厉许多。他说:

太宗除隋暴虐,削平僭乱,以有天下,在位三十余年,一身兼创守之责,绝无而仅有也。绳以大节,不能无愧。孟子曰:“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太宗但知创业守成之难而不知端本贻谋之道。观其胁父臣虏,喋血禁庭,闺门惭德,妄诛大臣,此创业之无道也。天下平定之后,鲜克有终。魏徵十渐条陈,切中其病,此守成之无道也。大本已失,虽有他美,何足羡哉!……厥后高宗、玄宗蒸父妾、乱典常、杀三子、宠妖妃,颠覆社稷,流毒苍生,固非守成之主,皆踵太宗所为。[3](卷六《创业守成孰难》,P361)

程子谓:“汉大纲正,唐万目举。”愚谓:“大纲者,君臣、父子、夫妇之伦是也。观高祖妄诛韩信、狱系萧何,而于君臣之义废;项分杯羹、如意被鸩,而于父子之恩亏;溺爱戚姬,而于夫妇之情薄。大纲何由而正乎?”所谓万目者,礼、乐、兵、刑、教化之类是也。观太宗闺门惭德、喋血禁庭,而于礼、乐何有累?征高丽、妄杀蕴古,而于兵刑黩滥;大诰名儒,增广生员,无明伦教化之实。万目何由而举乎?……程子不究其大本,徒以末节言之,故予所以辩。[3](卷六《汉大纲正,唐万目举》,P363)

程颐评论汉唐之治,虽然是从理学观念出发,扬汉抑唐,但他没有一概否定唐代政治的贡献。郭大有则不同,他从伦理纲常上把汉、唐两代都否定了。他由否定汉高祖进而否定整个汉代政治。他在批评唐代礼、乐、兵、刑等制度的时候,不以这些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得失利弊为标准,而是计较于唐太宗的“闺门惭德、喋血禁庭”、“征高丽、妄杀蕴古”等个人的道德和政治行为,否定唐太宗的同时把整个唐代制度都否定了,可谓是以“一眚掩大德”。朱熹说:“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11](P196)郭大有为“扶纲常、振风化”,故作惊人之语,其评论格调不但远逊程颐,而且在史学观上更是与朱熹相去甚远。

以上所举,说明郭大有在评论历代人物和事件上,坚持纲常名教的思想,意在发挥史学的褒贬作用,“扶纲常、振风化”这一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以理学衡量史学,不顾客观事实而空洞议论,这种空疏不实学风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全祖望批评说:“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弊,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12](卷十六《甬上证人书院记》,P1059)全祖望所论,也是《评史心见》一书的主要缺陷所在。

三、论史当观“时”、“势”与“天命人心”

郭大有论史,除阐发理学观念之外,也十分注重“时”、“势”与“天命人心”等因素的影响。他说:“大抵学者之评人物,当观其时之难易,势之顺逆,天命人心之去留向背何如。昧此妄议,亦非定论。”[3](卷四《三分天下》,P346)这里,“时”是指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势”是指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天命”则比较复杂,有时是指上天的意志,有时又等同于“势”,指历史发展之大势,有时又是指正统所归。“人心”是指民心所向。郭大有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考虑人物当时的现实处境、历史大势的走向和民心向背等因素,要回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状况和个人境遇去思考、判别和评价人物的行动。这种见解接近于实事求是的观点,比之于其以纲常名教批评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如在评价诸葛亮时,针对学者邹璧对其“谋不正,兵出无名,无恢复一统之志”的评价,郭大有为诸葛亮辩护道:

方睹孔明独处群雄之中,力弱势孤,如一支十,孰难孰易,孰顺孰逆乎?当时审天下大势,定于胸中,一见之顷,告以荆州用武之国,谋非不臧也;辅帝室之胄,《纲目》书:“刘备起兵讨曹操”,兵非无名也;又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志非不欲大一统也;兵有节制,正义明律而不为诡计,师非不堂堂正正也。奈何老瞒未诛,而先主已殂;陇军方出,而营星夜坠。孟子曰:“若夫成功,则天也,非人力所能为也。”杨诚斋有曰:“人心归汉,王即假之而有余;人心去汉,孔明扶之而不足。”邹壁不观其时、势、天命人心大节,乃以成败论,岂不谬哉![3](卷四《三分天下》,P346)

郭大有主要从时、势、天命、人心四方面为诸葛亮辩护。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天命”主要指上天的意志,有运气、机遇的意思。他引用孟子的言论即为明证。诸葛亮的失败是各方面因素相激使然,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的身份。郭大有进而指出读史要观“时、势、天命、人心大节”,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从“时、势、天命、人心”出发,郭大有特别赞赏那些既能坚持正义,又能审时度势,建功立业,使个人行动符合历史潮流的“豪杰”。他说:“所谓豪杰者,明道义而知自重,审去就而不苟禄。”[3](卷二《颠倒豪杰》,P328)即是说豪杰之士要重义轻利。在“岳飞班师”条,他又进一步申论:“盖天下之事有常有变。君子于常,则守之以经;于变,则处之以权。”“常”与“变”其实就是指“时势”的变化。具体到人物评价上,就是看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当时社会需要。他进一步论道:

按照郭大有的说法,如果岳飞能“处变行权”,矫诏行事,内诛奸臣而外抗强敌,舍君命而救国难,那他的行为不仅符合儒家义理,而且也合乎“天命人心”,是顺应“时”与“势”的行为。他十分惋惜岳飞识见未能及此,“忠有余而智不足”。与此不同的是,他特别赞赏张良。刘邦、项羽鸿沟之约后,刘邦本打算退兵,张良与陈平劝说刘邦:“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7](卷七《项羽本纪》,P337)郭大有认为劝刘邦攻打项羽,虽然失信于人,但确是为了“背小信而全大义”,是“处变而行一时之权也”。他说:“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其良之谓欤?”[3](卷二《养虎遗患》,P326) 我们把郭大有对岳飞和张良不同的评价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郭大有虽然强调论史当观“时”、“势”与“天命人心”,但他评论主旨最终归宿还是在一个“义”上,强调的是儒家的道义。在以上所举材料中,这个因素体现得并不明显,但是依然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这说明,郭大有评价历史人物时,虽然看重特定环境对历史人物发挥作用的影响,但他依然不能完全走出理学思想的圈子。

四、矛盾、混乱的历史观

郭大有受理学支配,纲常伦理在他那里成为了最高的历史评价标准。理学观念凌驾于史学之上,这使得他的许多史论显得迂阔,有些评价自相矛盾,而他又不惜牵强附会地予以解释。如他全面否定唐代魏徵、王的功绩,认为他们是“罪臣”,理由是他们“不能引太王传位季历之事以谏高祖,坐视相残,不能谕之于道,遂成弑逆之祸”[3](卷六《以魏徵、王为谏议大夫》,P356)。这与其上文否定汉唐政治的方法如出一辙,都是从理学观念出发,偏执一端而否定整体。这是用义理思想来任意解释历史,而离中国史学据实直书的传统越来越远。

郭大有试图用理学思想规范历史,以经驭史。但是历史现象千变万化,又怎能是理学思想统率得了的呢?而试图以理学思想强加解说,则往往会出现矛盾、混乱的现象。比如,郭大有提倡统治者要“举贤不避亲”。冯野王是汉元帝的亲戚,汉元帝为了避亲属之嫌,没有提拔他。郭大有评论说:“愚谓野王果贤,虽亲必用,不贤,虽必废。……汉治后世,不以私亲为嫌,而以用贤为羡。”[3](卷四《汉元帝不用冯野王》,P339)这是批评汉元帝用人避亲。而在评论“窦宪勒功燕然”时,他却说:

凡椒房之亲,人主但常尊位重禄,不当委以兵政之权。权柄一专,谋为不轨。……(窦宪)倾无量之费,击无罪之虏,夸张功德,纪于燕然,何有补于汉哉?[3](卷四《窦宪勒功燕然》,P343)

结 语

参 考 文 献

[2] 高儒:《百川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郭大有:《新刻官板大字评史心见十二卷》,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4]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杨翼骧:《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元明卷),乔治忠、朱洪斌订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 曹植:《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 司马光:《稽古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匆匆》有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读《桥》有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勤能补拙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童年》读后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意林榜中榜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作业跳跳豆
和你在一起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孔明智退司马懿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