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教而生德于心

教而生德于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0

教而生德于心

内容提要 学界关于《性自命出》的主旨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心性”“性情”“礼乐”及“奠志”等不同说法。由于简文将性理解为未发的、潜存的,非性善之性;将情理解为性之已发,是现实的,是善恶的载体;又认为心是“无定志”之心,所以心、性、情等概括简文的主旨并不令人十分信服。其主旨应当是“教”或者“教化”,其讨论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教来使心产生定志,从而生德于心。教以产生“定志”为方式,以礼乐为内容,以道、义为准则。以“教”为简文的主旨,则简1至简14前半部分主要是讨论教化的心性论基础;简14后半部分至简35主要是讨论教化如何以礼乐的方式落实人道;简36至简67主要是对教化的具体展开及其规范作出说明。

关键词 《性自命出》 教 心 性 道

郭店楚简的《性自命出》与上博楚简的《性情论》,是同一篇儒家佚文的不同抄本(本文的研究将以《性自命出》为主,必要时参考《性情论》)。经过时贤的研究,在简文的义理阐发、作者及学派归属以及与传世文献的义理比较等方面,均达到相当的高度、深度。但这篇文献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从整体上去解读这一文献等问题,学界尚存争议。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疏解。

一、以往研究中的主旨疑难问题

上述对《性自命出》主旨的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简文的核心概念为主旨,如性、情及心等;其二,以简文的内容为主旨,如礼乐论、性情论及奠志等。这些概括似乎均持之有故,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现尚有不足之处。若以性、心及情等概念为主旨,则诚如中岛隆藏先生所言:“原来该文献虽然确实详细谈到了‘性’、‘情’、‘道’等,但如果说这些就是要论述的主题,则很难同意。这些只是在论述主题时必须使用并要谈到的重要概念,而不是主题本身。”⑤并且在简文中,性只是在上篇中着重讨论的,下篇则几乎未曾涉及;心虽然在上下篇中均有涉及,但心因必须关联性、情才有意义;情在上下篇的意涵明显存在差异。李天虹先生明确指出:“总之,上篇的重点在于讨论情的根源以及情与礼、乐的关系,这里的情,主要是指真挚的情感。延及下篇,论情的重心有所转移,情的情感因素下降到次要地位,突出强调的是情的诚、实、真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情的地位、价值都得到了高度弘扬。可以说,上篇的论情之说是铺垫、是基础,下篇的论情之说是上篇的发展和深化,也是《性自命出》论情的宗旨所在。”参见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7页。因此,不能以性、心及情作为简文的主旨。若以礼乐、性情或奠志等来概括简文,则将简文分裂为不同的内容,且相互之间未能有效关联。最显著的问题是,下篇的修养论均未能被概括进去。因此,需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受金谷治、中岛隆藏等先生的启发,笔者以为可以“教”或者“教化”作为《性自命出》的主旨。以“教”为主旨,则被金谷治先生称为上篇的心性论只是为了论述教,以说明教对于心性论之必要性。被他称为中篇的内容,的确是在谈论礼乐。但必须指出,简文谈论礼乐有其目的,即以礼乐为人道之内容用于教化从而“生德于中”(第18号简),即讨论以礼乐作为教化的内容。被他称为下篇的内容,则主要是对教化的具体展开及其规范的说明。

二、教化的心性论基础

《性自命出》的心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集中于简1到简9,即:

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乐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弗考不鸣;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亡与不[可:足之不可]独行,犹口之不可独言也。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使然,人]而学或变之也。凡物无不异也者,刚之树也,刚取之也;柔之约,柔取之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那么,教的内容为何呢?简文指出:“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导之而已”(第14~15号简)之后,即对诗书礼乐,尤其是礼乐之道展开讨论,这样的论述说明简文以诗书礼乐作为教化的内容。那么,这就有两个问题须说明:其一,诗书礼乐的制定所体现的道、义原则,这是因为德性之教必须以道、义为原则;其二,礼乐教化是如何落实的,这涉及到礼乐教化与身心行为的关系。先看第一个问题。简文认为诗书礼乐都是圣人“有为”而作,即“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第15~16号简)。“有为”意味着圣人在整理《诗》《书》《礼》《乐》时,必有其准则,这一准则即是道、义。就圣人对《诗》《书》《礼》《乐》的整理而言,是“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第16~18号简)。对《诗》的整理,圣人是按照“风”“雅”“颂”对原本散乱无章的诗篇进行分类,然后使《诗》得以会通;对《书》的整理,圣人是察其先后之序而使其有序;对于礼的整理,圣人是依据义的原则对人的行为加以文饰,使行为能合情合理而表现为文;对于乐,圣人是梳理、治理其情而对情有所取舍。在对礼的“有为而作”上,已经明确地提出了遵循义的原则。关键是简文认为经过圣人如此整理的诗书礼乐若用以教人,则人即可生德于中。所以说圣人对《诗》《书》《礼》《乐》的整理,是有价值选择的,这一价值原则就是义。也就是说,诗书礼乐作为教化内容,是以义为原则的。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足见可以“教”作为简文的主旨,将简文分为金谷治先生所说的上中下三篇,只是下篇并非“杂篇”,而是“教化原则与修养篇”。笔者之所以持这一观点,有以下两点理由:

其一,从概念关系来看。如前所论,基于简文对心、性及情的界定,欲坚守儒家德性传统,则德性之教即成为必需。这样看来,简文对于心性论的讨论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引出教。以教为主旨,则性是教化的形质前提,心是教化的落实处,情则是教化制定的现实依据。教以依据情所制定的礼乐为内容,反过来影响人之心志,从而使心取性是以定志取之,这就可以确立人之德性。由此观之,以教来贯通心、性、情三者是极为有效的。既然教对于心性论而言,是必需者;教又能有效贯通心、性、情三大基本概念,那么以教为简文的主旨,在概念关系中是可取的。

其二,从简文的内容来看。简1至简14前半部分内容是集中论述心性论中的心、性、情及道等核心概念及其关系。简14后半部分至简35是对作为人道内容的诗书礼乐,尤其是礼乐的讨论,这其中涉及情、道、心等核心概念,对性几乎未曾提及。简36至简67所论则极为驳杂,但均与修养论有关;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是心、情及道,但情主要是指真实义,与第一部分的情感义有别。这样看来,三部分均涉及的核心概念是心、情、道。但若以这三者中任何一个作为主旨,则均未能有效概括其内容。而若以教为主旨,则能将三大部分的内容联接为一体。第一部分论述的是教化的心性论基础及教化的必要性,同时对教化以使心产生定志加以阐述。第二部分则是对作为教化之内容的诗书礼乐展开讨论。第三部分是对教化的原则以及具体实践作出说明,也就是教化视域下的修养论。

总之,无论从概念关系还是从文章内容而言,以“教”为简文的主旨,有其合理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新来的老师
我的妹妹
未来的我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懒虫爸爸
深山中的看林人
我的帅爸爸
回忆童年钓龙虾
一件有趣的事
我被同学欺负了
胆小的我作文
我的妹妹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周老师
没有蛋糕的生日
星际穿越,让时空旅行不再是梦想
“文革”二字何必加引号
老无所依的恐惧
常见符号的隐秘来历
动画片里的妈妈去哪儿了
为什么中国只用1个时间,而美国有6个
十项出色的青少年发明
在海底待31天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14年25项最佳发明”
科学家最想重新命名的科学术语
纳粹打着“爱国”的旗号“崛起”
让好制度改变中国
我们总该信点什么
一根价值1亿美元的军事“天线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北京市各校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作文题目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训练及答案:修改病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资料: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