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诗歌矛盾美的审美机制

论诗歌矛盾美的审美机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7

论诗歌矛盾美的审美机制

摘 要:诗的矛盾美,即在同一诗里,诗人通过意象的矛盾、语言的矛盾、构思的矛盾,抑或正常与反常的矛盾、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把正反相斥、互为矛盾的两类意象、两种意念、两种感情排列组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曲折回环、顺逆相荡的冲击力,进而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相反相成,走向和谐,走向深邃。

关键词:诗歌 矛盾 审美

诗的矛盾美――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美学命题,也是一个屡见不鲜却又鲜为人道的诗学现象。

先看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

在我国当前的诗歌作品中,这类矛盾语言、矛盾现象,随处可见。

这里,我试图先给诗的矛盾美作一个界说: 所谓矛盾美,即在同一诗里,诗人或明用矛盾修辞,或暗蕴抑扬逆折,通过意象的矛盾、语言的矛盾、构思的矛盾,抑或正常与反常的矛盾、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把正反相斥、互为矛盾的两类意象、两种意念、两种感情排列组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曲折回环、顺逆相荡的冲击力,进而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相反相成,走向和谐,走向深邃,使人在诗的矛盾交叉运动中获得新的美感:或世相的思辨,或人生的哲理,或情感的震慑……

列宁说过,在任何一种命题和细胞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的萌芽。皇皇宙宇,万事万物,尽在对立统一中。即一面是矛盾对立,一面是和谐统一。辩证法告诉我们,整齐划一是一种美,矛盾对立也是一种美。前者美在和谐,后者美在不和谐之和谐。

一、语言的矛盾

语言的矛盾,是构成诗的矛盾美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明人朱承爵说:“作诗凡一篇之中,亦忌用自相矛盾语。”{1}(《存馀堂诗话》)从哲学或抽象思维上讲,朱氏的话是不错的,从艺术美学或形象思维方面看,就不尽然了。诗属于语言艺术,但同时又是组合的艺术。诗的排列组合,有时是逻辑的、理性的,有时却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这般情状表现在对某一物象或情绪上,是忽此忽彼,忽东忽西,忽抑忽扬,或者是亦褒亦贬,抑抑扬扬。但这正如在跳荡无定、逆顺相涤的浪花下,睁着许多双清醒的眼睛一样,诗人在逻辑与非逻辑、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语言之中,常常表现了最逻辑和最理性的东西。河流的机智在于永远不会成形,因而具有一切形状。诗人的机智也恰在于此。

西方美学论著中有“矛盾”语之说。当代美国学人勃宗克斯与华伦合著的《现代修辞学》中说:“ 矛盾语法是适宜与诗的,甚至可以说是诗中无法避免的语言。只有科学家们的真理才要求一种丝毫没有矛盾迹象的语言……”{2}

我国诗美学里也有“理外之理”“无理而妙”之谓。苏东坡还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3}反常,即和常理常事常情常言相悖,但和诗艺诗理诗道相通。在一首诗中,让语言文字在较短的距离中相反相斥,进而造成一种不和谐的和谐,往往能表现出一种新颖的结构美,能迸发出一种警人的张力。具体说来,语言的矛盾,大抵可分如下三种。

一是同一诗句的矛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矛盾组合。这种诗句浓度厚,内蕴深,概括力强。

白居易诗:“此时无声胜有声。”即用矛盾语创造一种特殊境界。它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使曲体斡旋,张弛有致。因此,它和画艺中的“于无画处皆成妙境”一样,常为诗人画家追求的一种至境。

鲁迅的名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处怎么会有“惊雷”呢?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矛盾语,即用“无声”的静态反衬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的动势,敞开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激动情怀。

艾青《光的赞歌》中“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真是句句矛盾,然又句句辩证。诗人好像立于人类历史长河的道口上,俯视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规律。显然单一地道来,说不尽这般生活哲理。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这样描写黄金的魅力:“金子!……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高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连珠炮似的矛盾语,可谓鞭辟入里,把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弊端暴露得淋漓尽致。

二是上下两句的矛盾。上下两句矛盾的诗句,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笔势急转直下,实为反照排偶,节奏感极强。同时因作者采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写来,故往往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奇感。

如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本自凄惨;竟还愿天寒。感情极不正常。矛盾之中卖炭翁的心理和形象刻画毕尽而达极致,读来令人战栗。

现代诗人沉吟《遗产》的开头:

无产阶级未必一无所有

爷爷就有过锁链

紧紧地系着痛苦

作者不写无产阶级的“无”,而偏反其意写其“有”,既突兀又合理,既矛盾又统一。

周纲《石棉红卫兵墓》的开头:

隔着三尺黄土

我听见你在哭

不是轻浮

确是轻浮

大渡河涛声如诉……

诗写红卫兵的死。“不是……确是……”先扬后抑,欲擒故纵,构成矛盾,使诗意拓开。“不是轻浮”,言红卫兵死得“壮烈”;“确是轻浮”,言红卫兵死得荒唐。这矛盾之中,给人留下多少感慨!

三是前后诗句的矛盾。前后诗句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前边的句子(或意象)和后边的句子(或意象),抑或前节和后节的主要诗句相互矛盾。这类情况,语言的矛盾稍远,故往往张力和弹性更大。

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别情》,就是利用这种前后的语言矛盾组合而成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小女子把人和月拉到一块,就有点小不讲理,又忽儿恨君不似江楼月,忽儿恨君却似江楼月,更属无事生非,但在这恨君的“似”与“不似”之间,情几许!爱几分!活脱脱跳出一痴情女子。果然,矛盾在“似”与“不似”,美亦在“似”与“不似”。 艾青在《一个黑人姑娘歌唱》中也成功地运用这种前后矛盾的语言形式:“一个是那样黑,/黑得像紫檀木;/一个是那样白,/白得像棉絮。//一个是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

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看管孩子,她抱她的小主人。小主人在舒服中哭,她在可怜中歌。小主人哭得叫人心烦,她唱得叫人心碎。艾青就是巧用这种矛盾修辞,把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极端的不合理关系,暴露得鲜明而又淋漓。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中说:“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所谓“更加对立的方式”,即含有矛盾的意思。运用矛盾对立手法,可以把人物性格区别得愈加鲜明。剧中写人如此,诗中写人亦然。艾青深谙其“矛盾”之道。

二、构思的矛盾

这类矛盾,往往体现在全诗的整体艺术构思之中。单从语言上看,诗中多没有直接的矛盾出现,但从全篇看,后边对前边的抒写有所否定,在意象、意念或情绪上形成矛盾对立。故更见精警。

意象上表现为矛盾对立的。如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他最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大海,两个身着蓝色军衣的水兵倚在舰艇的栏杆上,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一个说,一个接…… 然而,这组美丽的图画却是由两个互为矛盾的物象构成的:起锚的浪花和抛锚的喧哗。而这两个物象所象征的意义也是矛盾的:出发和到达。但这两幅美丽的画面(境)也都是美的――不管是出发(战斗),还是到达(胜利)。这两种对立的矛盾恰好又是和谐统一的:人民就是在战斗中盼望到达胜利的彼岸,胜利后又盼望出发投入新的战斗。战斗,胜利,再战斗,再胜利――历史就是这样大步向前迈进的。

矛盾的物象,通过一番默契,走向统一。这是矛盾机制的成功。

意念上表现为矛盾对立的。如雁翼的《我歌颂寂寞》:“有两种站台,设置在人生旅途的两侧――/一个是寂寞,一个是欢乐/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生灵/热闹中烦恼,去追求寂静/寂寞里难忍,又寻找热闹的生活/(略)当生命进行最后的决算/我才明白,欢乐与热闹/原来是没有收成的荒漠/于是,我歌颂寂寞/它冷冷的外壳里有热热的血啊/营养着充实的果美好的花朵/(略)。”{4}

寞寂、欢乐这两个矛盾对立的意念,是摆在人这样一个矛盾的生灵面前的两个人生站台,是耐得住寂寞,还是一味寻求所谓欢乐,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然而,生活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它告诉世人:欢乐的绿灯下常常掩映着空虚和寂寞,而寂寞的笔管里则往往流溢着充实和欢乐。故诗人歌颂寂寞。难怪有些文人画士把“甘于寂寞”作为座右铭悬于卧室。然仅创作如此么?这“寂寞”与“欢乐”之间所蕴藏的矛盾哲理,是很令人深长思之的。

情感上表现为前后矛盾的。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可视为塑造矛盾情感的典范:“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简直可以说是“矛盾重重”。上片说,少年本不知愁,而偏强说愁,这是一组矛盾;下片说,而今深知愁滋味,却偏偏欲说还休,这又是一组矛盾。而上下结合起来看,不知愁说愁,知愁不说愁,又构成一组矛盾。这如许矛盾,造成鲜明对比,美感效果极为强烈。

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几乎通篇运用矛盾修辞法,写得诗中有诗,理中有理。读来情韵深长,哲理警人。它所表现的富于矛盾美的哲理力量,就远远超过了原诗的内涵。

三、表里的矛盾

这类矛盾形式的审美特征,常常表现为表象和内质的矛盾。读这类诗歌,你千万不要被其语言的表面情绪所迷惑,而应多从其语言的背后,或表象情绪的反面去玩味。它的真意往往恰在其反面。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则理论地概括了表里矛盾的美学效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涕泪,就不是一般的伤心之泪,而是喜泪,是惊喜的极致。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泪雨倾盆,也非平常的悲痛之极,而是欣喜若狂所致,是乐极生“悲”。

老诗人张志民有一首《 无题》:

这边娃儿吱吱叫,

那边小女叫吱吱。

惊见痴儿无惧色,

原来无知胜有知。

张志民的《无题》,用的就是表里矛盾构思,用反语写成。这首诗写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诗的立意显而易见。可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加反语的矛盾写法,一声“原来无知胜有知”,就使人啼笑皆非,好生辛酸。这种表里矛盾构思法,是于戏谑中见严正,于诙谐中见深沉。

还有一些富于“别趣”的诗,如:本自写苦情,却让人发笑,含泪地笑。也体现了表里的矛盾美。流沙河的获奖组诗《故园六咏・中秋》,即属此类: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

赤脚裸身锯大木,

音韵铿锵,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情,

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情,

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

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

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这首诗堪称表里矛盾构思的典范之作。其表里逆向矛盾是苦情与风趣,即于诙谐、幽默、俏皮、欢愉之中,透露出哀感和苦情。这种苦情和风趣,看似逆向矛盾的,但唯其逆向矛盾,才正好给“苦”笼罩上一层喜剧气氛。读完《中秋》给人的感觉是又想笑,又想哭。诗中写足了作者处境的“趣”:“音韵铿锵,节奏悠扬”,苦中自有乐趣;“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中秋赏月,也别有一番情趣;“明晨又该洗衣裳”,露出些许苦情,但“不如早上床”,则又显得俏皮风趣了。全诗就这样亦苦亦趣,忽儿强颜为笑,忽儿悲从中来。诗人运用表里矛盾构思,其效果是风趣愈浓,苦情愈甚。因而读来也更逗人,更诱人,也更感人。当然诗人能于悲苦之中写出别趣,正表明诗人是一位能超然于物的豁达者。他的诙谐风趣是从悲苦中彻悟人生世相的结果,因而显得极严峻深沉。

这类表里矛盾的美,不如语言的矛盾那样,明晓地从矛盾对立,走向和谐统一。它们是一种隐蔽的矛盾,因而也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和谐。但“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这种看不见的和谐是在审美效果即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完成的。一如《中秋》,诗人说得越轻快,你会觉得越沉重;诗人说得越有趣,你会觉得越酸楚。

{2} 转引自香港青年学者黄维梁编著《火浴的凤凰》一书。

{4} 见《读者文摘》1986年第5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回忆童年钓龙虾
我的周老师
一件有趣的事
我被同学欺负了
精灵的小表妹
深山中的看林人
新来的老师
我的懒虫爸爸
我的妹妹
胆小的我作文
我的妹妹
未来的我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帅爸爸
没有蛋糕的生日
在地图上飞行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思想碎片拾零
父亲的样子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爱因斯坦奇迹年
麦田里的少年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讽刺微小说四则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心灵的拷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