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韩愈的“长安印象”及其形成

韩愈的“长安印象”及其形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3

韩愈的“长安印象”及其形成

摘 要:本文从韩愈写于早年的《出门》与中年的《示儿》切入,通过对韩愈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撰写有关长安的诗的文本分析,结合史事,勾勒出诗人大约三十年曲折的政治生涯中对都城长安的情感变化。结论为,韩愈的长安印象以单一的符号为开端,其内涵的演变与韩愈自身的经历及政局有密切联系。它的内容经历了权贵世界――国家治乱的缩影――险恶的官场等阶段,其生活上的期待也渐渐加强,随着韩愈政治抱负的步步实现,都市的生活意义得到重视。最终,实现了家国责任与生活归宿的统一。

关键词:韩愈 长安 贬谪 中唐 城市研究

元和十一年(816),49岁的韩愈自考功郎中、知制诰转任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接近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从元和元年(806)他自贬所江陵召还长安以来,在洛阳、长安历任要职,渐渐进入中央权力的核心。此年前后,韩愈在长安靖安坊购置了宅第,并写下《示儿》一首抒发此刻的感怀: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馀。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

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1}

引文是此诗的主要部分。第一节翔实地叙述了自家建筑的环境与布局;第二节则表现了与当时最高社会地位的人们应酬往来的喜悦心情。诗末点明写作主旨:

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不过,韩愈对长安生活的怡然自得显然没有感染后世的全部读者。《示儿》的这几句颇受诟病,责难声中有代表性的是苏轼和朱熹:

东坡云:退之《示儿》云:“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又云:“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所示皆利禄事也。{2}

此篇所夸,乃《感二鸟》《符读书》之成效极致,而《上宰相书》所谓行道忧世者则已不复言矣,其本心何如哉!{3}

是追求利禄还是行道忧民?后世聚讼纷纭。确实,将《示儿》与三十年前韩愈应进士试孤身入京之际所写的《出门》一诗对读,其间的境遇和情感形成巨大的反差: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此诗见其与现世繁华格格不入之孤愤心态,与其说展现了青年韩愈孤高自持的品格,毋宁说是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时焦虑心情的激切投射。本文的问题即从二诗的落差处切入。有异于前代读者多从追求利禄还是行道忧世两方面展开拉锯,这里选择的角度,是韩愈在诗中明白表露的这种对长安的“家”的归宿感――从茕茕孑立之际的《出门》到官高名就之时的《示儿》,历经三十年,韩愈对于长安的归宿感是如何步步建立的?我们希望通过考察韩愈这位中唐重要文人、政治人物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文中长安城所呈现的形象,包括关注其中的情感内涵、演变过程、塑造动因等,从城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解读《示儿》一诗。

一、长安初印象(贞元三年至十九年)。贞元三年(787),背负着个人与家族的生计重担,20岁的韩愈独自从宣州来到京城科考。此后直到贞元十四年(798),韩愈在长安先后投身于礼部进士科考试、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所谓“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上宰相书》){4}。十四年,失意困顿的韩愈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另谋生计。前述《出门》诗记录了他初到长安的感受。一方面,“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都城壮丽而无一处栖身之地,凸显出个人与城市的对立疏离关系;另一方面,“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相信上天对自己的终极眷顾,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心中的抱负。

《出门》诗中统摄了韩愈面对自身处境时拥有的两种不同的情感,随着韩愈在长安居住时间的增长,各有演化。不过九年应试,虽然进士及第,而终于没能进入九品之列,无疑对立感和疏离感占了主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出门》用“百万家”笼括长安的纷繁喧嚷以来,韩愈笔下的长安,一直只是个单一的符号: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烽火》)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北极赠李观》)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长安交游者赠孟郊》)

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孟生诗》)

所谓“单一”的城市形象,来自这些诗歌一以贯之的边缘视角。首先,韩愈眼中的长安社会呈现出“中心――边缘”的二元结构。长安社会从“富”、“贫”的角度截然二分,亦即在朝、在野之别。与之相应的特征,则是“贤”和“愚”。幸好在心理层面有富愚、贤贫的一一对应,韩愈及其同道举子的怀才不遇之愤才稍稍得到缓解,《北极赠李观》《长安交游者赠孟郊》二首中他对李观和孟郊的安慰就是好例。不过,在韩愈看来,他们这些“贫而贤”的士子终究只是这个社会的边缘存在,而那些沉湎于“笙竽”的权贵才是长安的主体。其次,在这些涉及都市印象的诗中,我们只看到公卿、富贵、高门,而看不到这个大都市其他方面在韩愈心中的投射,或者政治活动以外生活场景的记录。

对于韩愈,生活时间的增长和交游的扩大并没有丰富他对长安的看法,他基本保持了这种笼统的印象。相比于居住的久暂,长安印象更受主体的身份和生活状态的影响。韩愈“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 (《与李翱书》)。当他未在长安站稳脚跟时,出游、交友就难以成为其生活的常态。而性格的激切、坚毅也是原因之一。政治抱负未实现时,安逸生活便不值得挂怀。 《出门》诗的另一内涵――“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所表达的自信与抱负也在日后有所演化。置诸城与人的关系中来理解,当下的政治层面的“长安”是愚昧堕落的权贵世界,对韩愈而言并不理想,但他又不甘心被排斥在外,“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上宰相书》),这就产生了张力。韩愈平衡张力的方式能够表明他的立身之道和政治理想,这就是自信对“道”的把握。除了上引《出门》一诗外,又如安慰后来成为同年进士的李观:

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只图享乐的权贵世界自然难以容纳贫贱而贤能的士子,他们一旦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必然具有强烈的改革意图。所谓“改革”,不是具体政策的构想,而体现在执着追求理想、不与世俗妥协的独立人格。“道”是他们的自我认定,因此,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其结果不是同化,而是力图对空间有所改变,使之成为理想的舞台。

贞元十六年(800),韩愈终于通过吏部守选,得到了四门博士(正七品上)的学官职位。正式踏上仕途。

至此,韩愈的长安初印象趋于形成。一方面,为应试在长安生活九年,但呈现于韩愈诗文中的都城从来只是政治层面的单一的笼统印象,他以边缘人的疏远视角感受长安。读者看不到对长安的具体、生活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韩愈虽然关注政治意义上的长安,却并不满意,他希望能凭借个人的努力进入长安政坛,改变这一政治空间。对理想的执着和才能的自信支持他在“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的困窘局面下不断努力留在长安。

二、第一次贬谪期间的长安书写(贞元十九年至元和元年)。从唐代开始,贬谪成为文人官员仕宦生涯中可能遭受的严重挫折。韩愈一生两次外贬,都远至岭南。因为前后时间相隔较大,本节只讨论第一次贬谪。

贞元十九年(803)七月后,韩愈由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正八品下),岁末,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离韩愈踏上长安政坛还不到两年。永贞元年(805)正月{5},德宗去世,顺宗即位,韩愈遇赦。他离开待了一年半的阳山,前往郴州等候新的任命。八月,顺宗禅位宪宗,韩愈再次接到赦书,量移江陵府,任法曹参军。此后直到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自江陵召还,诏拜国子博士。

韩愈的贬谪时期跨越三朝,此时的长安政坛经历了王叔文、韦执谊集团由成而败的风波,韩愈的外贬、调任与召还都与政局息息相关。在贬谪期间,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对韩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坐标,因为遥不可及,更多凭追忆与想象来支撑,投射的情感更为鲜明。这一时期的书写中,长安印象的内涵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把握。其一,长安的政治意义被无限放大;其二,随着韩愈境遇的转折,一个生活层面的长安第一次浮现。

(一)长安书写:国家治乱的征象

此前参与朝政的时间非常短,韩愈并没来得及找到理想的着落点。又如他日后修撰《顺宗实录》时所记载的:“德宗自贞元十年以后,不复有赦令,左降官虽有名德才望,以微过忤旨谴逐者,一去皆不复叙用。”(《顺宗实录》)有了这些先例在,在德宗朝的余下年月里,他对于政治前途充满绝望,对来路也固无眷恋可言。相较于十七年后作为在朝廷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官员,因《上佛骨表》而远谪潮州,离开长安之际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难以割舍的悲号大不相同,这时期的韩愈表现出的情感是黯淡而消沉的,诸如“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答张十一功曹》),“羁旅感和鸣,拘囚念轻矫。潺■泪久迸,诘曲思增■”(《同冠峡》),情感倾向虽然明白地表露在诗句中,但嵌入平实的句式和精致的对偶,就显得颇为消沉。何焯《义门读书记》称“怨而不乱”{6},程学恂评论:“公南迁诗,似无甚意义者,中极悲消。须是反复沈吟,乃见所感深也。”{7}

所以说,第一次贬谪历程中,长安对于韩愈的归属感尚未建立。相比于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在贬谪途中互相唱和,通过回忆在长安共同生活的日子表达怀念之情,韩愈的贬谪书写中便缺少了这一份眷恋和认同。

然而长安也并没有就此淡出韩愈的生活,特别是随着德宗去世后王叔文、韦执谊集团执政的风波,它以另一种书写方式得到呈现,即韩愈的目光定格于当前长安的政局变幻,时时在想象中予以描绘、评判。这成为韩愈长安印象的关键内容。这里引录较典型的两段予以分析:

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嗟尔残月勿相疑,同光共影须臾期。残月晖晖,太白■。鸡三号,更五点。(《东方半明》)

昨者京使至,嗣皇传冕旒。赫然下明诏,首罪诛共■。复闻颠夭辈,峨冠进鸿畴。班行再肃穆,璜■鸣琅■。伫继贞观烈,边封脱兜鍪。三贤推侍从,卓荦倾枚邹。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协心辅齐圣,致理同毛■。小雅咏鹿鸣,食苹贵呦呦。(《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

据清人注释,二诗分别代表韩愈评述长安政局的两种手法――比体和赋体,他们的共通点是出之想象。《东方半明》比意显然,应是写于唐宪宗立为太子,王叔文、韦执谊开始不和之际,以太白、残月拟于二人,写他们即将失势的情形。同样手法的作品,像《醉后》王叔文诸人如同醉客胡作非为,《杂诗四首》以蝇蚊雀鸠讽刺当时“一时欲速侥幸之徒”,《射训狐》也是把王叔文等比为不吉的鸺■。至于赋体,铺陈其事的实质是去想象、呈现具体场景。所引《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段落是韩愈在想象中描绘了唐宪宗登基后清除王、韦集团,新的朝廷人事格局。

对长安政局的想象与评判寄寓了韩愈对于国家前途的忧思与信念。“长安”的政治意义在谪臣韩愈心目中被无限放大,它关涉国家的命运。

(二)长安“生活”的期待

永贞元年(805)秋末,宪宗即位后大赦天下,韩愈量移江陵后,他笔下的“长安”形象却显得亲和、明丽多了。不仅是纯粹的政治空间,也是生活的落脚点。在写于元和元年(806)春,江陵府法曹参军任上的《杏花》诗中,第一次浮现出生活层面的长安形象: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鹧鸪钩■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弥散在这首诗中的虽然仍是“惆怅”之情,但与长安的距离已然接近许多。这大概是因为,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以来,清除王、韦集团,锐意改革弊政,皆令韩愈感奋。此时的长安政坛重新在韩愈那里获得合法性,阻止韩愈回到长安政坛的最大障碍也已不存在了。韩愈在《杏花》诗里第一次表露了生活意义的依恋。“若在京国情何穷”,现在的长安才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既是伸展抱负的舞台,也是可供韩愈这样的士人享受生活之地。诗中的“曲江”也是韩诗里首次出现长安地名。此后,韩愈结束贬谪生涯,在长安渐渐官高名就,诗文里地名、环境细节的刻画方大量出现。这首诗可谓一个先声,和长安的距离日趋拉近。

以上我们分析了贬谪期间韩愈诗文中呈现的长安印象。其内涵随着韩愈的处境和政局的变动而不断变化,主要围绕恋阙望归、国家治乱、安适生活几个要素展开,这三个方面都是由迁谪产生的。初印象里的“权贵世界”的长安被淡化,虽然同样突显作为政治空间的长安,但长安的政治意义大大提升,关乎国家治乱,这表明韩愈的视角从庶民转变为官员,实现政治理想的追求也更为迫切。由于岭南环境的恶劣,更因政局的改善,“安适生活”这一要素首次进入韩愈的视野,落实到他对长安的期待中。可见政治的归宿有所着落后,他才会考虑安定生活的寻求。

写作《杏花》诗后数月,韩愈被召还长安,拜国子博士(正五品上),开始了覆盖他后半生的在两京为官的生涯。长安形象随着韩愈仕途的沉浮又显示出新的一面。

三、洛阳、长安与潮州:“家”的建立。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自江陵召还担任国子博士后,次年为避嫉妒者中伤,自请分司东都,任国子博士等职。但韩愈在“本应”闲散的职务环境中没有调适出安详恬静的心境。诸如“东都绝教授,游宴以为恒”,“譬如笼中鸟,仰给活性命”等诗句都说明此地既非生活的归宿,也不是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场所。这和白居易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晚年主动远离长安的政治生活,选择了生活化的洛阳作为自己的归宿,也即“家乡”。

元和六年(811)以来的长安印象日渐具有了“家”的意味。在诗文中的表现,可以举二例而言:

其一,从江陵召还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期间以及分司东都时,长安印象具备的机巧、险诈等元素,此时已不再出现。

其二,韩愈对长安的风景名胜、四季景色表现出浓烈的向往,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细腻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初到长安、贬谪等境遇下对景致的书写中,情感的宣泄浓于物态的刻画;但此时对于长安的具体描写,却常突出对象本身的特征,作者自己倒是隐在背后,仅仅表达一种情趣或哲思。以下两首诗都记录了游春的场景,不妨对照阅读:

幽怀不能写,行此春江浔。适与佳节会,士女竞光阴。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间关林中鸟,亦知和为音。岂无一尊酒,自酌还自吟。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幽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幽怀》大约写于贞元十六年(800),未进入长安政坛,内心是较为苦闷的。写下《早春》这首历代传诵的名篇时的韩愈已值“官忙身老大”的晚年。在作者与外物的关系上,《幽怀》侧重表现作者自我,士女的盛装、林间的鸟鸣、四季景色的更迭等周身的一切都成为自我情感的助推,也被情感所攫取。外物与作者之间一触即发,充满紧张感。而到了《早春》,作者已放下心中的纷纭牵扰,能与草色留影保持一定的距离,让细腻的物态自然而然流露于笔下,令人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轻快。

伴随着韩愈作为士大夫其人生理想的步步实现,“家”的认同逐渐建立。此时来看本文开头所引的《示儿》诗,可以理解,这是一位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得到实践后所建立的生活的归宿感。

并且,这种归宿感落实到了一个实体的“家”之上。据妹尾达彦氏考察,8世纪后半期至9世纪前半期,官员居住地集中在街东中部,韩愈居住的靖安坊正位于此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以及宰相裴度、武元衡等中唐著名文人的居住地均集中于此。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地价较低,又因为官员聚居,其作为官员同僚之间的交流场所的作用也凸显了出来。因此,新进仕途的官僚而言,在这一地段拥有自己的住宅,进入精英圈子是他们的具体目标。{8}

所以,当韩愈在《示儿》里提到“此屋庐”时,必定也在强调融入了社会最高阶层的交往圈,这里既给他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实现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又是一个生活圈,他能自如地与所欣赏的精英应酬往来,保持生活的品味。《示儿》诗里抒发的强烈的长安归宿感便在此种语境下生成。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迎佛骨入长安,朝野轰动。素来反对崇佛的韩愈上奏《论佛骨表》予以极谏。宪宗盛怒,将其远贬潮州。在贬谪途中,韩愈屡屡以“家”指称长安。唐代京官贬谪,家属一律随行,韩愈限期离开长安后不久他的亲人便随同赶来,一起前往潮州。在这一情形下,长安之为“家”,就更体现为精神上的归属。每到一处,韩愈都慨叹长安的遥远,他在诗中屡屡使用数字来表示距离的渐行渐远,我们将这些诗句摘录如下,结束本文的讨论: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番》)

不觉离家已五千,直将衰病入泷船(《题临泷寺》)

而我抱重罪,孑孑万里程(《食曲河驿》)

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别赵子》)

四、结语。韩愈的长安印象以单一的符号为开端,其内涵的演变与韩愈自身的经历及政局有密切联系。它的内容经历了权贵世界――国家治乱的缩影――险恶的官场等阶段,其生活上的期待也渐渐加强,最终,随着韩愈政治抱负的步步实现,都市的生活意义得到重视。《示儿》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家国责任与生活归宿得到统一后的满足与怡然,是对都市生活完完全全的融入。这对韩愈这样的士大夫来说,来之不易。

韩愈曾说:“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送杨少尹序》)可见归宿与出仕为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当是当日士大夫的共识。中唐以后科举制成熟,士族进一步衰弱,当日多数士大夫走过韩愈的道路,从举子到朝官,从京都到边地,热切地盼望在长安实现政治理想,实现政治归宿和生活归宿的统一。

{1} 本文韩愈诗歌文本及系年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以下不再标注。

{3} 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4} 本文所引韩愈文章文本皆据阎琦:《韩昌黎文集注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不再标注。

{5}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唐宪宗即位,改是年为永贞元年。本文为论述方便起见,将该年统称“永贞元年”。

{7} 程学恂:《韩诗臆说》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版,第8页。

{8} 妹尾达彦:《9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6―497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妹妹
我的帅爸爸
我的妹妹
爱哭鼻子的弟弟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懒虫爸爸
一件有趣的事
胆小的我作文
未来的我
新来的老师
我的周老师
我被同学欺负了
回忆童年钓龙虾
深山中的看林人
没有蛋糕的生日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讽刺微小说四则
思想碎片拾零
心灵的拷问
父亲的样子
在地图上飞行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麦田里的少年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爱因斯坦奇迹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