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论语》“孝道”思想

浅析《论语》“孝道”思想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浅析《论语》“孝道”思想

摘 要: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就有孝道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道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理念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涵。

关键词:孝道;《论语》;感恩

作者简介:轩溯悦,女(1988.06.15-),山东省郓城县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识码]:A

“孝”是做人成仁的情感基础,是一种亲情本位的伦理精神。孔子特别重视孝道文化的教育,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1.孝悌为本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悌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养之心。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养育之恩呢?《学而篇》中首先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百善孝为先,孝弟为仁义之根本。孔子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仁,而孝又是仁之基础。孝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一个人是否孝悌,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关乎社会的稳定。孔子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反映孔门论学重在德行,十分注意青年人的道德伦理教育。曾子关于孝道提出自己的观点,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同样引申出对孝道的重视。

2.孝与父道

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中,以父权为中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长期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大善,否则,虽善亦不得为孝。体现一种传承生命本然的尊严,但是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孝。曾子又在亲情与道义矛盾中进一步解释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孟庄子四年不改父政,体现出他对父亲的尊敬,继承父亲的志向;也展示出他不徇私情,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德。

3.孝与礼

论语中的“礼”指的是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孝子对父母生前的起居和死后的葬祭都必须合乎礼,才算得上孝。没有礼就没有孝,亦没有仁。孔子认为孝和礼应结合起来,在尽孝的同时要遵守礼乐制度。荀子又曰:“人无礼,则不生。”人不守礼,不遵循礼义,就没办法生存。

《宪问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不难看出古代的孝道是如此的遵循礼仪制度,然而到春秋时期,周礼制度开始松动,人们也渐渐达不到古人所信守的礼节。《阳货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予之不仁也!”从孔子批评宰我反对“三年之丧”中,我懂得古人为什么在父母亲死后要守孝三年,这与“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有直接关系,子女出生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爱。然而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要推而广之,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把对父母的“孝”泛化为普世的“爱”,使人与人的关系乃至整个社会走向和谐,最终达到“仁”。

4.孝与体察父母之心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辛勤养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我们在孝顺父母之时要做到体察父母之心,把尽孝落实到每个细节之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讲孝心旨在深体父母之心,并尽力解除其担忧让父母心安,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殷实。

《里仁篇》中又告诫我们侍奉父母要面面俱到,尽好子女的义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为父母做事不要有怨言,即使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一定要对父母尽责。然而做儿女的还必须把父母的年纪时刻放在心上,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孝顺父母,尽孝道要在当下。

5.孝与养

孝养父母的问题不在于当养与不当养,也不在于物质和条件,而在于如何养,以什么态度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纵观现在的社会,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要保持一颗孝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孝而诚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引申意要将孝落实到行动上,一丝不苟,发自内心,和颜悦色地敬养父母才算是真正的孝。

6.孝与“直”及“亲亲互隐”

论语中孝道观点不仅仅体现在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表现在举官为政,与人交往要正直。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说:“一定要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孔子又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只有正直才能生存,不正直也可以生存那是侥幸免于祸害。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子不认为微生高是个直爽的人,因为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这就说明他不是一个正直的人。

在古代社会,亲情之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论语中孔子提出亲亲互隐的观念,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所以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孔子在论语中从不同层面阐述了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孝道是德之根本,是中华文明、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和根基,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履行孝义的人受人敬仰;奉行孝道的社会让人向往。整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就要从小教育孩子做一个孝顺之人,把孝文化纳入到课本教程,培养与激发他们的孝心及对亲情的体悟。我们相信,具有深厚孝道积淀的中华民族,必然会以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2]傅璇琮. 图解论语[M] .凤凰出版社,2012.

[3]葛荣晋. 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深山中的看林人
回忆童年钓龙虾
胆小的我作文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的妹妹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懒虫爸爸
一件有趣的事
我的帅爸爸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被同学欺负了
新来的老师
我的妹妹
未来的我
我的周老师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麦田里的少年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思想碎片拾零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心灵的拷问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地图上飞行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父亲的样子
讽刺微小说四则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