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摘 要:崔橹,晚唐诗人,风格清丽幽怨,伤感唯美。他的诗作以咏物诗为主,意象上多取残莲新柳入诗,偏爱柔弱偏僻之景;艺术手法上注重摹形传神,融典入诗;情感内蕴较丰富,多抒仕途之苦情,或漂泊流离,发思乡之愁情,或凭吊古迹,慨怀古之幽情。

关键词:崔橹 感伤美 意象 艺术手法 情感

“不耐高风怕冷烟,瘦红欹委倒青莲。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残莲花》其二)??崔橹的诗歌正如其诗所言,宛如一朵残损的莲花,婉丽哀怨,“读之如咽冰雪,心爽神怡,能远声病,气象清楚,格调且高,中间别有一种风情,佳作也。”??可惜长久以来被世人忽视。本文将结合美学理论,从意象、艺术手法、情感三方面入手,尝试“解把无尘袖”, 探究崔橹诗歌中的感伤美。

一、何谓感伤美

《说文解字》云:“感,动人心也”??,“伤,创也”??。“感伤”即是使心灵受到触动并感到悲伤。感伤文学是指作家在外在事物的触动下,引起心灵的创痛,从而在文学作品里抒发悲伤、忧郁、苦闷、哀怨等情感,使作品呈现出缠绵悱恻(情感)、悲苦凄凉(意境)和哀婉忧伤(言辞)等特征。??

感伤文学属于秀美的范畴,“是一种深沉的哀伤的表示,如深秋摇落的霜叶或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基督的面容。”??表现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惋惜感与无奈感,这种情感不同于消极颓废,相反,却是积极的体现,它表明人们对现实还未绝望以至于沉沦、冷漠。感伤对象的美好娇弱与感伤情感的澄澈雅静,共同构成了感伤的美学特质。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晚唐处在唐王朝的末端,面对江河日下的惨淡命运,整个社会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崔橹诗即反映了这一特征。

二、残莲新柳多垂爱,弱花僻草寄怨怜

崔橹诗中的莲花是娇弱无力的,多为凋零衰败的残莲,如:“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残莲花》其一)??“倚”字显出其“无力”之态,莲香消减,点点清露似泪珠般饱含愁情。诗人借此生发开来,联想到玉环、绿珠,残莲成为薄命红颜的象征,充满了悲剧感。

对于盛开的莲花,作者的笔调也是哀婉的,如《莲花》:“影欹晴浪势欹烟,恨态缄言日抵年。轻雾晓和香积饭,片红时堕化人船。人间有笔应难画,雨后无尘更好怜。何限断肠名不得,倚风娇怯醉腰偏。”??荷花是朦胧轻盈的,首句中两个“欹”字展现了莲花的动态美;荷花是清新高洁的,“香积饭”即佛家斋饭,荷花开在佛门也染得脱俗气质,“雨后无尘”更显洁净雅致;荷花更是愁苦哀怨的,“恨态缄言日抵年”,似有满腹愁情却不愿表露,只是醉倚清风,满脸娇怯。

崔橹共有咏莲诗五首,其中三首均为咏残莲:《残莲花》其

一、《残莲花》其

二、《惜莲花》,可见他对残莲的关注,对于盛开的荷花,崔橹并未将其塑造成开朗明丽的形象,而是“清明月照羞无语”(《岳阳云梦亭看莲花》)、“恨态缄言日抵年”(《莲花》)的娇怯愁苦模样。诗中的莲花美丽脆弱,具有感伤美的特质。

柳树也是崔橹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如《新柳》:“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新柳》中的柳是柔弱愁苦的。首句中的“柔”即点明了柳的特征,又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比成弱不禁风的少女,随风摆动,倚靠在古台。诗人由今日洞庭柳联想到去年御沟柳,暗伤身世,心生憾恨。诗人多描写新柳,如《新柳》《临川见新柳》等,着重表现其柔美,并满载愁情,或有怀才不遇之屈,或有羁旅思乡之叹,从而使柳树带有强烈的悲苦色彩。

在内容上,崔橹诗歌意象的选取多以莲、柳为主,在特点上,则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从时间上看,崔橹多描写植物的初生期和衰落期,如《题山驿新桐花》《新柳》《临川见新柳》《暮春对花》《残莲花》等。生长期的植物是娇小柔弱的,衰落期的植物则是凋残零落的,都是生命力衰弱的阶段。作者似乎对夹在其中的繁盛期无动于衷,这或多或少体现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况味。

从空间上看,崔橹多选取偏僻冷落的植物,如山路上的桐花、木芙蓉,村路上的菊花,岸边渔家的梅花,僧院的蔷薇花等。如《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其一:

何人移得在禅家,瑟瑟枝条簇簇霞。争那寂寥埋草暗,不胜惆怅舞风斜。无缘影对金樽酒,可惜香和石鼎茶。看取老僧齐物意,一般抛掷等凡花。???

“瑟瑟”为暗绿色,绿叶衬红花,更凸显蔷薇花娇艳。但生长在寂寥僧院,草木似都暗淡几分,更遑论花了,心中惆怅难遣,只得随风起舞,聊以解忧。“无缘影对金樽酒,可惜香和石鼎茶”乃点睛之笔,纵有惊世容颜,却无缘庙堂高阁惊四座,没奈何青灯古佛伴一生,为缓解心中愤懑伤慨之情,只好暂学佛庄,以求超脱,齐万物,等生死,无所谓花开花落、荣辱穷达。

这些幽山僻谷的花草无人欣赏,多表现出寂寥落寞的形象特质,如“丹凤总巢阿阁去,紫花空映楚云愁”(《题山驿新桐花》)、“试问更谁过野寺,无聊徒自舞春风”(《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其三)、“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村路菊花》)等,不同于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的怡然自适,多带凄苦悲凉色彩。

三、形神兼备,融典入诗

崔橹善于状景咏物,对景物描写细致全面,尤为重视所咏之物情状的刻画。如:“晓红初拆露香新,独立空山冷笑人。春意自知无主惜,恣风吹逐马蹄尘。”(《山路见花》)???

这本是山路旁新开的野花,毫不起眼,崔橹则从动静两方面入手,细致地描绘了花的色、香、鲜、露,以及随风飘落追逐马蹄的形态,描写得十分全面。但此诗贵在将花人格化,“独立空山冷笑人”一句俨然将花看作了隐世高蹈、清高孤傲的高人雅士。儒家素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若不逢明主,也绝不趋炎附势。此花生在路边,自开自落,面对悲苦寂寥的命运,它不甘、愤怒、绝望,任风吹逐,自甘堕落,宁愿追随肮脏不洁的马蹄尘土,此乃愤激之语,内含对世道不公的愤恨报复。崔橹将自身情感投射到所咏之物中,他笔下的物象也随之活了起来,而不再是毫无情思的一般植物了。 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抒情用典可以增加情感内涵,写景用典则有助于细致描摹形态。崔橹诗歌中有不少典故,但令人称奇的还数咏物诗中的用典,如:

忍委芳心此地开,似霞颜色苦低回。风惊少女偷香去,雨认巫娥觅伴来。今日独怜僧院种,旧山曾映钓矶栽。三清上客知惆怅,劝我春醪一两杯。(《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其二)

“少女偷香”“巫娥”均指男女偷情。据《晋书》记载,贾充的女儿贾午与韩寿私通,当时武帝赐贾充奇香,贾午窃取并赠予韩寿,被贾充发觉,遂成二人良缘。“巫娥”指“巫山神女”,据《高唐赋》记载,巫山神女曾与楚怀王幽会。此句写蔷薇花香气迷人,堪比御赐奇香,使少女为之惊讶,巫山神女为之绝倒,竟携雨觅伴而来,由此可见蔷薇花之娇艳动人。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蔷薇花有多香艳,而是通过描写偷香少女、巫山神女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花香之浓郁、姿色之娇艳,衬托出蔷薇花的可爱。

值得注意的是,崔橹并不拘泥于典故本意,而是围绕着景物的某一特点,利用典故中与此相关的部分加以融合阐释,从而使景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内涵情致更加丰富有趣。

四、穷困志士怀今古,漂泊游子伤别离

唐末皇帝残暴骄奢,宦官专权,兵连祸结。在动乱的社会环境里,崔橹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在漂泊流离中,他或咏物抒怀,或思乡念亲,或咏史叹今,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一)仕途之苦情

崔橹“大中时举进士,仕为棣州司马……悠悠乱世,竟无所成”???,虽然有官职,但他处在政治的边缘,没有干预朝政的发言权,因而经常会有价值无法实现的失落痛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层面:

1.难逢明主、不被赏识的哀怨自怜。如“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山路木芙蓉》)???木芙蓉花开艳丽,有绝世之姿容,才高八斗的贾谊,在他面前也不禁羞愧低头,万里之外的王孙公子见了,也应懊悔不迭。可叹木芙蓉地处偏僻,开在幽山僻谷,无人欣赏。此诗借木芙蓉来比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杰出的才华,以木芙蓉隐在深山、少有人知的境遇比拟自己不被明君赏识的境况,充溢着难酬壮志的抑郁伤感。

2.韶光易逝、功业未建的惆怅惘然。诗人为寻求自己的价值努力过,但生逢乱世,功业难建,在青春不在的伤感中又添抱负难展的惆怅,崔橹有不少咏怀诗是直接表达这种人生空漠之感的,如《述怀》道:“白首成何事,无欢可替悲。空余酒中兴,犹似少年时。”???此诗的

三、四句分别对应

二、一句,以“酒中兴”对“无欢”,以“少年”对“白首”。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力衰,难续旧梦,只得借酒消愁,在醉意熏扰时,重温少时的豪情壮志。

3.仕与隐的矛盾。既然仕途上难以实现人生理想,不若归隐,投身佛道,远离尘世喧嚣和尔虞我诈,落得清闲自在。如《春晚岳阳言怀》其二:“……虚舟尚叹萦难解,飞鸟空惭倦未还。何似不羁詹父伴,睡烟歌月老潺潺。”作者此时虽有官位,但已心生退意,渴望像范蠡一样泛舟湖上,如渊明一般归隐田园,或许现实条件仍无法达到,倒也可以作伴詹父,钓千岁之鲤,放浪形骸于自然之中。

为何“萦难解”?崔橹在《过南城县麻姑山三首》???中进行了详细阐释。

其二云:“诗手难题画手惭,浅青浓碧叠东南。尘愁世界忙心在,霞伴神仙稳梦酣。雨涕自悲看雪鬓,星冠无计整云。家风负荷须名宦,可惜千峰绿似蓝。”

其三云:“差烟危碧半斜晖,何代仙人此羽飞。高袖镇长寒柏暗,古祠时复彩云归。红尘鞭马颜将换,碧落骖鸾意有违。声利系身家系念,今生辜负六铢衣。”

传说麻姑山是麻姑升仙的地方,诗人路过此地,深感麻姑山的幽静秀美,联想到神话传说,不禁心向往之,也学她麻姑修道成仙,可叹自己已是鬓白如雪,而且“家风负荷”、“声利系身家系念”,顾及到声名利禄和一家老小,不敢轻易归隐,纵使“碧落骖鸾”也只得拒绝,不能带上道士“星冠”,终究辜负佛家“六铢衣”。

渴望建功立业却是仕途黑暗、难逢明主,想退隐乡间却又顾虑俸禄不保、连累妻小。崔橹经常陷于仕隐的矛盾之中,说明崔橹已对原有的登科取仕的人生理想产生动摇,转而希冀从山林江湖中寻求解脱。可惜他终究不如陶潜那般旷达潇洒,能够恬淡得接受乡间生活。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始终未得到解决,诗作的情感基调仍然以苦闷、哀怨、纠结为主。

(二)思乡之愁情

崔橹家住湖北,为求取功名,经常离家别友,而且科场黑暗,前途渺茫,到了后期,社会环境更加动荡,战乱频仍,有家难归,诗作题目就透露出崔橹终日漂泊、无所定居的生活状况,如《过蛮渡溪》《重日次荆州南路经武宁驿》《过南城县麻姑山》《春晚泊船江村》等。《过蛮溪渡》云:“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由此可见诗人漂泊生活的窘迫。“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崔橹的许多作品中都抒发思乡之愁情。

夜深人静时,孤独寂寥的诗人容易思乡,如:“一支清急万山来,穿竹喧飞破石苔。梦在故乡临欲到,声闻孤枕却惊回。多愁鬓发余甘老,有限年光尔莫催。缘忆旧游相似处,月明山响子陵台。”(《宿寿安山阴馆闻泉》)???恼人泉水不解意,徒作喧嚣扰苦魂。欲归不得的故乡却是欲梦不能,与寻常的思乡之情相比,就更增一分难度,更添一分浓度。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像崔橹一样的人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崔橹的这些诗作表现了游宦流民对家乡的眷恋,反映了他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三)怀古之幽情

在国运将颓的时代大背景下,文人们对未来不抱希望,转而回顾昨日辉煌,在凭吊古迹中抒兴衰之慨,寓时事之讽。崔橹的咏史诗大多表达此类情感,有评价朝政得失的,如:“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楚云飞。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过华清宫》其二)???“障掩金鸡”言安禄山事,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每宴,使禄山坐于御侧,以金鸡障隔之。”足见玄宗对安禄山的宠爱。崔橹对此生发感慨,认为玄宗不辨忠邪,终被安禄山所害,仓皇而逃。崔橹借安禄山事警醒当今圣上,应防微杜渐,明辨是非,不可宠信奸臣,否则会为祸乱埋下根源。

更多的咏史诗则是抒发昔盛今衰之慨,《过华清宫》其一曰:“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御辇不来,鸣銮绝响,草木的茂盛与宫殿的寥落形成对比,更增沧桑之感。后两句化用李白诗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据说玄宗曾与杨贵妃夜半于长生殿倚玉栏杆私语密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可是如今,雕栏玉砌仍在,朱颜却已无踪,徒剩一轮明月自来自去,荒寂可悲。此诗表达诗人对君王佳人恋爱的唏嘘,对君王后期昏庸统治的惋惜,在凭吊古迹中产生昔盛已逝的慨叹。

总之,崔橹诗歌以咏物诗为主,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也有不少言怀诗,主要抒发仕途上不得志的苦闷、年华已逝却功业未建的惆怅以及仕与隐的矛盾,羁旅行役诗多表达思乡之情,咏史诗则感慨古今兴亡、讽喻时事。此外,还有一首送别诗《三月晦日送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欧阳修云:“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晚唐是感伤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整个社会都流露出浓郁的末世悲凉之感。崔橹的诗歌多选取柔弱幽僻的意象,情调忧郁哀婉,折射出晚唐偏爱感伤的时代审美心理。

???????? 辛文房:《唐才子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 许慎著,汤可敬编:《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475页,第1106页。

????????? 《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8页。

??? 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马兰村一日游
钦州三娘湾
赞冬雪
班主任刘老师
美丽的大海
美丽的金丝峡
月下的伤
美丽的雪景
美丽的校园
青屏山美景
游双湖公园
校园的四季
绿色的月
大自然的美
我的故乡
“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问题讨论启事
家族争生: 一份遗嘱一场梦
十年一觉北漂梦
南下记者的酸甜苦辣咸
春秋记(组诗)
蔡志忠:左手漫画右手物理
为医疗设备“治病”的中国好医工
国是之变 民必从之
身体的困兽
初芽(外一首)
渴望“扶正”(点评)
秋风桐槐说就项羽
苏东坡的东莞
浪子的告白(外一首)
北漂,另一种寻找
《快乐旅行》标准化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作文指导)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课堂评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操场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人教版下册第1课《柳树醒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祖父的园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看电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18《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爷爷和小树》教案和教学札记(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
秋天的雨设计意图(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我给_____聊一聊》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作文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