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2
敬畏食物 2014年12期
现在有些学问高深的人,也注意从最基本的传统经典开始学习,并用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像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有的需要扬弃,也有的可以借鉴,不妨拿过来好好用一下。里面有一些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是过于严格了,但想一想有的是巩固文明的,有的是意旨深远的,都通向了伟大民族的精神源路。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地好!有了这样的思维,难得不去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传统,难得不产生敬畏。
但是现在这种敬畏我们不但没有了,而且相去遥远,连个踪影都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是怎样的?单讲吃饭,刚刚有点东西可以挥霍了,有些官商场合就像当年的慈禧太后差不多,奢侈到吓人的程度,又哪里止于“吃一观三”。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那段饿死千千万万的人、吃树皮和观音土的历史,它近得就像刚刚转身,还没有来得及走远,这边就如此穷奢极欲起来――这个族群多么可怕,要么动辄饿死成千上万的人,连土都吃;要么就是做饕餮之徒,每一餐饭要扔掉三分之二。
而对食物的敬畏,却曾经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到海外一些地方,时常能感觉到这种敬畏的存在。比如他们通常使用很小的碟子,生怕食物剩掉。如果剩下扔掉,他们觉得不仅是浪费,而直接就是对食物的不敬。在韩国,对方在宴席上常常对客人介绍食物:这是哪里产的,多么好等等,他会这样强调。于是有人嘲笑他们,说无论端来多么简单的食物,都会说:“好东西呀!很贵的!”
是的,食物就应该是很贵的――很宝贵的。
对食物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要损失掉自己的生命来到人的面前,变成食物,让我们果腹。想一想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它毕竟也是一生!一条黄瓜,一个地瓜,一条鱼一只羊……它们终止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人的食物。
该不该敬畏食物?我们明白了这些,才会理解西方常常出现的场景:吃饭前群体祈祷并感谢上帝赐给食物;还有那些宗教人士,他们宰杀生灵的时候,会轻念一句话,然后再做。这里面表现了多少的无奈和悲哀。我们甚至相信,只要人类不能终止吞食其他的生命,也就不会结束自己的巨大苦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家乡的小河
- 美丽的云台山
- 雪地中的笑声
- 我的家乡
- 公园
- 雾
- 下雪
- 下雨啦
- 去北海
- 美丽的春天
- 春天来了
- 春天来了
- 我的校园
- 看海
- 春天的小雨点
- 社会表情 2013年6期
- 展事速览 2013年7期
- 汤大尧访谈
- 史观与叙事
- 比利时馆 2013年7期
- 流动的星球
- 赤子之心 2013年6期
- 李景湖访谈
- 永不工作 2013年3期
- 微笑的力量
- 闻香识男人
- 华北农村 2013年2期
- 养玉承瓷 2013年7期
- 科技艺术家
- 美妆新品 2013年49期
- 以疑导读,自主探究
-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
- 发现教学的价值
- 放手,课堂同样精彩
- 巧用光盘乐学习
- 情真意切的对话 心声共振的课堂
- 《西湖》教学反思二
- 为学生打造有“我”的学习境界
- 《石榴》反思
- 蓝宝石般的读书之旅——《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 《桂花雨》教后反思
- 《西湖》教学反思
- 好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案例
- 《石头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