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心灵的拷问

心灵的拷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4

心灵的拷问

若干年前,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犹太死难者墓地的真诚一跪,想来仍令人心灵一颤。这当然不只是一种外交上的姿态。据称,勃兰特当年是反法西斯的英雄,他个人与希特勒的战争行为没有任何瓜葛,然而在他的意识里,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进行心灵拷问。这种“人人有份”的思考发自内心,而非迫于外力,于是人们看到,历史在这里不再是桎梏,而成了永动机。与勃兰特相比,我们的东邻日本人在二战问题上则缺少这种高贵的人文品格。与此相似,“文革”后的中国又有多少人勇于忏悔自己而向国人谢罪?连篇累牍尽是“过五关斩六将”,甚至虚构“直捣黄龙”的辉煌。

在文学艺术上,心灵的拷问也比比皆是。卡夫卡可以称作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其作品象征着20世纪的忧虑,揭示了渗透于西方社会的异化问题。读卡夫卡的作品,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来自作家心灵的忏悔情绪,而作品的主人公也往往笼罩着一种深沉的负罪感。稍往前溯,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尤其在罪与非罪的认识上独具洞察力,以至百年以后我们读他的作品仍有“切肤”之感,鲁迅先生称赞他于“罪恶的深处拷问出洁白来”。而鲁迅先生也一直在“拷问”自己,他说过这样的话:“我时时解剖别人,我也时时解剖自己。”这个“解剖”便是对自身复杂人性的审视和裁判,他“解剖”出自己笔下的“狂人”也在“吃人”(《狂人日记》)。作家王西彦坦承自己写作的过程就是“拷问”的过程:“在描写知识分子题材时,我觉得自己手里的鞭子在不断地抽打自己的灵魂。”

文学创作就其可能达到的深度和力度而言,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批判,二是内省。仅有批判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当今更应强调的是内省。卡夫卡是一个光辉的参照系,或曰,卡夫卡“往往能揭开现代文明的外衣,挖掘出人的最原始的情感,进而揭示出人的恶行的由来。正是那种对于包括作者自身在内的人类的罪孽的深刻剖析和反省,使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叶廷芳《美的流动》)或曰,在卡夫卡看来,“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从内向外’表现自我意识的过程。”(杨小岩《卡夫卡文集・导论》)缺乏自省意识的作品不会是真正的好作品,就算大加炒作,轰动视听,也不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我们的先哲似乎早就告诉过我们一些朴素的真理。《尚书》说,“检身若不及”;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范晔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淮南子》说,“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欧阳修说,“改过以自赎”……先哲们相当精辟地提出了诸如“检身”、“内省”、“知非”、“自赎”等等概念。中国文化人大可吸取传统的积淀,而抵达内省的层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妹,你又在想些什么鬼点子呀?
圣诞
天使翅精灵少女(八)另一个凌枫?
我的朋友圈
我有三个妈妈
我家的“皇宫”
童年的那只蝴蝶
同桌冤家
“可爱”老爸
无题
我们班的“语文天才”
我的同学
我有三个“小小我”
忘不了石老师
“C语言”实验教学的探讨
音乐理论课程多媒体网络资源体系
语文教学怎样结合社会生活
赏识——爱的艺术
洞庭湖区民间生活音调浅析
论希曼诺夫斯基钢琴前奏曲的哭泣音调与非传统性
优化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我谈语文教学
作文要创造出“美”来——发展等级的实质
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超声波液位测控装置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钢琴集体课教学技巧之力度的表现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汉语声调发音的训练策略
伤感的音调,忧郁的旋律
物理教学中有关提问的思考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3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