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常见符号的隐秘来历

常见符号的隐秘来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常见符号的隐秘来历

作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居民,你一定非常熟悉下面的一套流程:插上鼠标和键盘,按下电源键启动电脑。你要给朋友写一封邮件,但不想敲键盘的时候太无聊,于是打开播放器,选了一首最喜欢的曲子。

短短几个步骤,你一定没注意到自己和多少符号打了交道。因为不必说明,我们就已经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你知道那个右转90°的等边三角形表示“播放”;圆圈里加进两条竖线,具有这个标志的按钮肯定是开关;方形的接口旁边印着“三叉戟”,我们可以用来接鼠标、插U盘……

它们已经是这个世界最通用的“文字”了。但这些符号从哪里来,代表了什么,如何具有了今天的含义?你也许不知道。 播放符号,数字时代以前的“原住民”

要让完全生长在数字时代里的“90后”和“00后”们说清,手机音乐App里的按键是怎么回事,实在是难为他们了。假如这些App还带有录音功能,难度几乎要提升一倍。

但对伴随着“随身听”长大的“80后”来说,理解这些符号或许要容易一些,因为它们原本就是磁带播放器时代的产物。

如果你对磁带还有印象,或者在纪录片中见到过老式的磁带录音机,你一定还记得使用中的磁带,是从左向右经过磁头,从一个转轮转移到另一个转轮上。表示“播放”的三角形,其实就是指示磁带转动方向的箭头。

了解了这一点,相信你能很快理解用两个三角表示“快进”和“快退”的原因:除了表示转动方向,磁带的转动速度还更快。

“停止”按键的方块符号其实是在模拟录音机上的磁头,也就是磁带仓中央的那个金属小方块。按下“播放”键,磁头升起,磁带上的磁粉就被转化成了声音;按下“停止”键,磁头降下,再好的声音也出不来。

“录音”符号的演化则要复杂些,最初的录音机用红色来区别“录音”键和其他按键,这其实是录音时的工作习惯在电子设备上的延续。为了避免外界干扰,录音棚在使用时会在门外亮起一盏红灯,提醒他人不要打扰。至于使用圆点的原因众说纷纭,最广泛的说法是:因为别的形状都用完了。

“暂停”按键的来源比较特别,不同于上面几种来源于物理世界的按键,它是一种从乐谱与诗歌中“借”来的符号。在五线谱中,两道斜线表示音乐的停顿;在诗歌中,两道竖线表示暂停。

这些符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美国的科技媒体Gizmodo做过一次考证,虽然无法确定其准确的时间,但可以肯定,它们普遍成为音乐播放器上的符号,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飞利浦发明了我们今天常见的紧凑型磁带,开始尝试用它录制唱片。随后这些符号伴随着索尼Walkman的热卖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音乐播放器的“事实标准”。

生于磁带时代的符号并未随着播放介质的更迭而消亡,相反,它们成了凌驾于物理介质之上的专属符号。到现在,即便磁带播放器已经从人们的生活里消失,那些方块和三角还是在数字时代里找到了新的含义:表示音乐进度条的移动方向。 开关上的那个圆圈,其实就是l和0

相比之下,电源开关的标志更像数字时代的产物――那个竖线和圆圈的组合,原本就是把“1”和“0”拼在了一起。

其实最早的开关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样,在此之前,大部分设备直接使用文字“开”(ON)和“关”(OFF)表示电源的开关状态。“二战”之后,电器开始在全球普及,用统一符号来表示设备状态的需求应运而生。

标注二极管状态的“1”和“0”就成了第一选择。在二进制中,数字“1”代表“开启”,数字“0”代表“关闭”。竖线和圆圈因为简洁明了,最终在1974年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采用。

不过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随时保持在可被激活的状态成了智能设备的常态。电源键或许将是智能时代最早被遗弃的按键。 “@”是符号里运气最好的那个

“@”的运气明显要好得多,因为从中世纪到现在,它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美国史密森学会有篇文章介绍了“@”是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常用的符号的。“@”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僧侣的手抄本上。当时“@”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替代拉丁文中的“ad”,表示介词“向着”;另一种则是替代古法语中的“at”,也就是现代英语中的“在”。

历史上“@”的用法多种多样,它曾经被荷兰水手用来计量葡萄酒的体积,也被欧洲商人用来表示过税率。而这个字符在计算机世界中发扬光大,还是在互联网时代。第一台打字机中没有“@”的键位,在计算机早期的命令符中,“@”也是以乱码身份存在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到哈佛大学的科学家雷・汤姆林森在1971年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彼时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尚未成熟,用来联网的只是插上电话线的电打字机。如何让使用网络的科学家们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成了头等难题。

汤姆林森当时负责的是怎样给阿帕网中传递的信息加上“地址”。由于用户众多,地址中不仅需要包括发信人的姓名,还要显示出计算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和计算机的编程语言有冲突。

几乎出于直觉,他直接选择了“@”。“@”符号简洁、明晰,绝不会在人名中出现,用来当作电子邮件的分隔符号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后来,在社交网络时代里,“@”再次风光了一把,最早在Twitter中被用来和人打招呼。至于再后来,它在微博、微信,还有任何一个社交网络里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哈利波特》有感
真爱的体现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2012观后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读《灯光》有感
惬意在哪里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海伦凯勒》读后感
花朵在燃烧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咦,看那朵雪花
不知为什么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心灵的忏悔
被刻下的名字
爱的零距离
夜色中的列车
读你以前的信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于天地之外
当我写下CDZ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