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萧平老师 2013年1期

萧平老师 2013年1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21

萧平老师 2013年1期

小时候,我最爱家中放在五斗橱上的收音机。那时没电视,一个木头匣子亮着小灯,有人躲在里面哇啦哇啦讲故事,对我的吸引力就无法抵御了!我把椅子拖到五斗橱前,又放上一只小板凳,人再爬上去,几乎把耳朵贴在收音机上听故事。外婆用吴淞土话唤着我小名,笑道:小猫翌,小猫翌,你怎么把头钻到无线电里去了……

回忆总使我激动。我的文学梦就从那时开始。广播剧、配乐朗诵经常让我热泪盈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就这样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萧平老师的《三月雪》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当时热播,我至少听过三遍!男女播音员充满激情的嗓音,回肠荡气的配乐,枪声、风声、战马嘶叫声……在我耳边久久盘旋,小娟与英雄母亲的遭遇揪住我的心。你说,这样的小说,我一辈子能忘得了吗?

于是,萧平老师悄悄走进我的人生。

出生在上海的我,从没想到自己和胶东这块土地会有什么瓜葛。父亲是南下干部,母亲是上海本地人,“阿拉”之类词语是我的母语。1969年春天,我还没过16周岁生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就把我卷回父亲老家乳山县矫家泊村。插队落户――这种时代专用名词,我女儿这辈人已经似懂非懂了,可对我而言却是铭心刻骨、标志着命运的重大转折。当我意识到自己将一辈子扎根小山村,像牛一样拉一种叫作“豁子”的农具犁地时,恐惧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对祖先们生活过的青山绿水很有几分感情,但我断然不肯在此久困。我一改从小调皮贪玩的习性,在油灯下展开突围的奋斗!我选择了写作,居然想当作家!这胆大妄为的念头,很可能是我爬五斗橱听收音机时种下的。

我把身边的人和事,编成形形色色的故事。正如矫家泊人所言:矫健是属驴的,吃进一捆胡秸拉出一领席来――现编现拉!我把故事讲给邻居家的小孩们听。当时,生产队发给每一户社员大量花生果,要求剥出仁来交公粮。我也不例外,背回两大麻袋花生。我就让小孩帮忙剥,一边眉飞色舞讲着故事。花生很快剥完了,可是拿到生产队里一称,出仁分量远远不足!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让孩子们偷吃了!不是我的故事有吸引力,而是花生米召唤他们聚集到我身旁。我倒不太心疼那些花生,只是有点伤自尊。

我深感需要老师,需要范本,因为作家毕竟不是驴。我姑家南寨是个大村,不像矫家泊,算上我这新户才81户人家。我终于在那里找到一本极具战略价值的书――1958年中国作协编辑出版的优秀短篇小说选。那个时代最有才华、最活跃的作家都有作品入选。萧平老师的《三月雪》也在其中,使我眼睛一亮。这篇从小感动过我的小说自然成为范本,反复阅读咀嚼――哪里是转折?哪里是高潮?情节如何铺垫?气氛如何渲染?什么地方最叫我激动?激动的因素是怎样构建的?哦,那劲头恨不得把每一个字吞到肚子里去!

我至今记得那大雪纷飞的严冬。因为我独居四间瓦房(下乡后老爸出钱给我盖的),烟火冷清,土炕冰凉。毫不夸张,屋里的水缸都结冰了,我每次喝水要用一块石头把冰砸开。我坐在一张小炕桌前,身披厚厚的棉被,一边看一边写。那小炕桌是我赶集买来的,楸木的,很结实。村里年轻人吓唬我,说那是从坟墓挖出的棺材板子做的,夜里会放出一片红光!我虽有点害怕,但认定小桌有灵气,就趴在上面一口气写了一百多万字小说。当然,全都是废品。然而正是这一百多万字的废品,和那本好不容易找来的文学范本,使我最终成为一名作家。并且,小屋也不冷清,萧平老师以及其他文学前辈正引领着我,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进军!

经常需要暖和手。我把两只巴掌压在紧盘着的大腿下面,眼睛望着窗外浮想联翩。透过纷飞的雪花,我看见了南河、南山。越过群山再往南,有一个叫做育黎的地方,相隔我们矫家泊约四十里地。我从公社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口中得知,萧平姓宋,就是育黎人。他很早参加革命,还在我们这一带村庄教过几年学。解放后他读大学走了,先是在济南,后来上北京做研究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我很为这信息激动了一阵子,原来我敬仰的萧平老师是我们老乡,离矫家泊这么近!望着南山我想入非非:如果他还在周围村庄教学多好啊,我立刻背起书包上学堂!可惜他走了,我无缘做他的学生。这一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见着萧平老师一面……

我的创作道路走得比较顺。艰苦训练三年,19岁就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第一篇小说,不久我被借调到乳山县文化馆。1975年出版第一本书,名字傻而长,叫作《前进吧,火红的拖拉机》――真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同年,我被调入烟台地区话剧团当编剧。借助笔杆子撑杆跳,我轻轻一跃便告别了矫家泊,跳入烟台文化圈。

说到烟台,我还得插一段枝节。在矫家泊时感觉烟台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我曾骑自行车专门去拜访烟台。那时小妹华华来山东看我,帮我拾草烧饭。我带着她半夜出发,次日中午才完成这场远征。烟台小城清洁、宁静,空气因一股海味儿而特别清新,深深呼吸,肺也好像被洗净了。在小旅馆住下,发现烟台竟然有电灯,把我激动得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要知道离开上海以后我再没见过电灯,忽然见到老朋友我能不激动吗?哦,烟台不错!我们奔向大海,满心欣喜。守着如此美丽的大海生活,这里的人民有福了!我一边游泳一边赞叹,丝毫没预感到自己将和这座小城产生什么关系。不过有一小事件,还是揭示了我的命运――小妹华华和我疯,拿救生圈往我头上一套,把我眼镜碰掉了。这下糟了,600度的近视眼离了眼镜怎么行?我们潜水摸眼镜,海底泥沙混浊,哪里还摸得着啊!离开烟台时,我眼前的世界模模糊糊,走路都拉不开腿。后来我知道一个词:大跌眼镜。刚踏进烟台我就跌了眼镜,还能往哪儿走?怪不得我在此娶妻成家、工作领薪,成为有福一居民,这辈子也跳不出烟台的圈圈了!从1975年我挑着行李走入广仁路话剧团算起,至今已在烟台生活了35年。人,谁能猜到自己今生今世会落在哪儿呢?

我终于见到了萧平老师。大约是1978年吧,我已经由话剧团调入烟台地区创作组。我们的创作组长林雨,曾是闻名全国的军旅作家,文革时被下放到老家莱州,平反后就安排在烟台工作。萧平是来看望林雨的,当时他已从内蒙古师范学院调回烟台师专。那天我正在生火炉,天很冷,创作组空旷的办公室就靠这炉子取暖。一位穿黄呢大衣、带眼镜的清瘦男子推门进屋,向我打听林雨。林雨住在楼上,正好下来,叫一声“萧平你好”便上前握手。我怔住了――他,就是萧平?就是那位从小影响着我的作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那天还有一位著名剧作家也在场,他叫刘永贵,当年写过一部歌剧《红霞》,红遍全中国。他也下放回原籍,还没摘帽,现正悄悄地帮文化局写戏。我不断捅炉子,把炉火烧得彤红。三位作家高谈阔论,不时开怀大笑。他们谈什么我记不清了,但那气氛如炉火一般热烈,烤得我的心滚烫滚烫。一瞬间,我产生一种感觉:我加入了一支队伍,周围都是我敬重的人,我跟随他们前进,目标就是文学!这不正是我为之奋斗多年的梦想吗?

现在林雨先生已经作古,刘永贵先生也早走了,只有萧平老师健在。我之所以提起三位作家的相会,提起我不断捅炉子那个场面,因为我从心底里感觉到,这样一个文学高潮形成,是和这些优秀作家分不开的。他们来到烟台,就像一场春雨无声地滋润这块文学土地。他们存在就行了。他们的言笑举止,他们的文章行为,自然会形成一个气场。我们后辈作家借着这股气起飞,就容易许多。文学传承往往于无形中完成,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在此我忍不住站起来,向烟台前辈作家鞠躬,郑重道一声:谢谢!

此后,我与萧平老师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他为人的风格,与作品留给我的印象相近:温文而雅,含蓄而实在,平易近人却又严肃,有一种内在的威严。总之,在我眼里萧平老师是一位标准的学者型作家。

此时的我,已经能够理性地分析作家作品。对于萧平老师的小说,我也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阅读。客观评价,萧平老师的作品具有一种特殊品质:诗意,优美,夹着一丝淡淡的惆怅。《三月雪》并没有因战争的酷烈而冲淡诗意,小说结尾处小娟眼泪打湿母亲遗留的日记本,三月雪又飘来幽幽的清香,为作品定下不可动摇的美的基调。我还特别推崇《玉姑山下的故事》,对于少男少女朦胧情愫的描写,至今在我心中留下甜蜜、惆怅的感觉。当小凤骑着一匹枣红马在山谷奔驰,而男主人公呆呆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深山密林中时,我也痴迷了。这篇小说具有某种先锋性,对爱情进行了深层次探索。要知道萧平老师写作的主题是战争,而他笔下流溢的是情感、彰显的是人性光辉!所以,在那个时代萧平老师的小说经常被当作“人性论”的典型批判,正因如此,他也以鲜明的个性与一批红色经典作家区别开来。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萧平老师在儿童文学界影响很大,《海滨的孩子》从1954年问世,一直作为儿童文学的名篇流传。《玉姑山下的故事》也常被列入儿童文学范畴。由此可见,萧平老师保持着一颗童心,这也是他创作的秘诀。身为学者的他深谙美学之道,所以能让自己的作品飘逸出那么一股清纯、隽永的好滋味。

在文学圈儿里,称前辈作家为老师很常见。十分难得的是,萧平于我不仅是这层意义上的老师,他还亲自执教,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文艺理论课。

说起来,我能上烟台师专,也和萧平老师分不开。1979年高考,我过了分数线,但离我渴望跨进的山东大学校门还有一段距离。我四下活动,试图凭借已取得的文学成绩走个后门。山大老师们还真帮忙,可惜让教委给卡住了。我去找萧平老师,请他想想办法。他留我吃饭,炒了许多菜,喝了不少酒。席间,萧平老师说:写作,说到底是一种技能,重要的是天分和实践。就像篮球运动员或者小提琴手一样,关键看训练,看比赛。所以,你既然有志当作家,就不一定非往名校钻,只要有条件学习、写作就行。这番话使我心头一亮:对呀,烟台师专不就挺好吗?还有萧平这样的名师在眼前,我何必舍近求远呢?主意一定,我当下拜萧平老师为师。说起来惭愧,这顿拜师酒还是萧平老师请客呢,我连礼都没送。萧平老师对学生的爱惜,也由此可见一斑!

至今,我眼前还浮现出萧平老师讲课的形象:他背着双手,上身挺直,不看讲稿,侃侃而谈。与其他老师明显不同,他极少在黑板上写字。一节课下来,只有标题、关键词疏疏朗朗几个大字留在黑板上。我们猜测其中缘故:一是熟,那些学问萧平老师早就烂熟于胸;二是他让我们少做笔记。文艺理论原非教条,萧平老师不希望我们死记硬背。

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套书――中国美学问题讨论集,方知道萧平老师在美学研究领域也相当厉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展开一次美学大讨论,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重量级学者纷纷著文,就美的问题发表不同观点。美学是艺术哲学,在西方学界亦属于高层次研究领域。中国第一次就这门学问展开讨论,大鸣大放,空前热烈。各家说法迥异,形成诸多流派,其中就有萧平老师的论文,自成一家之言。在大讨论总结里,还特别提到了“萧平说”。可惜政治气候日益冷竣,真正的学问被束之高阁。全部哲学只浓缩为“两论”,惶论美学?萧平老师告诉我,当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著名学者黄药眠的助手,确实在理论上下了工夫。他的俄语造诣也很深,有数本译作出版。我相信,如果不是时代动荡、政局多变,萧平老师在美学理论方面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说实话,我真有点替老师惋惜,因为那不是一般人所能攀登的高峰啊!

大学生活欢乐而短暂,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学习、创作、玩耍、豪饮、爬墙……我生性活跃,不拘小节,自然算不上好学生。每每聚三五个要好同学,钻入世回尧小酒店喝酒。有一回,我醉酒跌入一工地地基里沉睡,醒来时只见满天星斗,璀灿闪耀;伸手一摸,身下尽是石头泥土。我打破脑袋也想不起自己睡在什么地方!如此荒唐行径,当然引来不少非议。作为中文系主任的萧平老师,却并没有说我什么。有时上他家去,我提心吊胆做好挨批的准备,他则跟我谈文学现状,谈种种新出现的文学流派。现在回想起来,萧平老师自有其教育理念――别把学生管得太死,要看其主流。年轻人有缺点,上帝也会原谅。 但在我未来发展等重要问题上,萧平老师总是给予及时的指导。我虽调皮,学习上还很用心,且自有主张。那时我计划考美学研究生,走老师的道路,所以每天抱着许国璋英语书猛背。萧平老师看见了,就给我讲当年他学习俄语的经历。由于没有语言环境,他每天要花费两个小时复习、巩固俄语。已经掌握一万多单词,还出了译作,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了。人的精力有限,你只能选最重要的事情做。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他是希望我集中精力搞创作,少走一些弯路。因材施教,萧平老师明白自己的学生是什么材料。

自从下乡,我隔了整整十年才重入校门,所以格外珍惜。大学时代也是我人生的重要收获季节――毕业前夕,我在未婚妻彭雪行家那张老八仙桌上,写了短篇小说《老霜的苦闷》。走出校门不久,该小说就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与彭小姐结婚,一片喜气洋洋,感觉中了状元似的。时年28岁。如今回眸,自己都惊讶怎会有这等好运气?当然不光是运气,多年的艰苦奋斗,矫家泊的历练,烟台文学圈的熏陶,师专的培育……都是成功的基础。尤其是萧平老师,那么久远的引导,从小到大,他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几乎一直在我身边。他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几乎就是文学的化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提出这一说法,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感受吧?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的母校烟台师专也不断壮大,先升格为师范学院,后改为鲁东大学。萧平老师出任烟台师院第一任院长。那时我已经去文联,当上了专业作家。与萧平老师见面,我称呼他:“宋院长”。他立即制止,挺严肃地说:你就叫我宋老师,啥时候都别改。在他心目中老师比官职更重要,更亲切。他当院长期间,干了两桩大事:一是买下大片土地,后来发展为北区校园,大大扩展了母校的地盘;二是不惜重金委培了200位研究生,这批研究生现在成了鲁东大学学术领头人、教学骨干。事实证明了萧平老师的超前眼光,做任何事情他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迹。

萧平老师可谓多才多艺,他对京剧很有研究,尤其是程派。以此为题材,他写了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春闺梦》,曾拿到创作室请我们提意见。其时,萧平老师已年近八十,几十万字的工作量他独自完成了,真让人敬佩。由于各种原因,这部电视剧最终没能拍摄,但他改成中篇小说发表了。这也许是萧平老师最后一部作品――《春闺梦》,从题目就可看出,老师心中仍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我和萧平老师经常在一些文学会议上见面。他喜欢下围棋,我亦同好,师生俩便悄悄找个房间,手谈几局。萧平老师下棋认真,不苟言笑,保持着谦谦君子的风度。我却猴急,杀得眼红也不顾得师道尊严,能抢就抢,能吃就吃。师生脑袋都顶到一块儿去了。过后,他却一点没有怪罪的意思。今年春天,我还去萧平老师家下了一盘棋。一边下我一边提醒自己:千万别狠,老师这么大年纪了,一定让他赢!一定一定……可下着下着我又野蛮起来,东拼西抢,四下挑衅,虽赢了棋却满心惭愧。萧平老师倒很愉快,正如苏东坡所言“胜固欣然败亦喜”,招呼我们赶快入席――师母王丽晶已经准备好丰盛的酒宴。

那天,萧平老师邀请我和几位同学去他家喝酒,时间长了不见面,老师想我们呢!他住在学校南边新盖的宿舍楼里,200平米复式,房间宽敞明亮。他对自己的晚年生活非常满意,学校照顾得好,邻居都是老同事,环境很温馨。特别是小他30岁的妻子王丽晶,无微不至的关心大大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萧平老师一再说:我能有现在这样的身体、这样的精神状态,亏了小王!差不多与我们同龄的师母则说,她从小就看萧平老师的小说,特别是《三月雪》,感动极深。我惊叫:嗨,原来你和我一样啊!文学把这对老夫少妻联结在一起。文学也给萧平老师的人生丰厚回报。

酒至微醺,我们谈起作家创作的最初动机。我先挑起这话题,讲到矫家泊生活。我说当时只想找一条出路,希望上公社广播站帮忙。农村太苦了,推小车累得我抽筋,小腿肚子都转到胫骨前面去了!因为苦,老爹革命去了上海,凭什么我倒要在这儿扎根?满腹叛逆情绪。村民都知道我的心事,看见我就用双手圈住嘴巴,学喇叭头声音:矫健来搞,矫健来搞――是搞破鞋的搞,我知道他们不怀好意!萧平老师笑眯眯地问:你呢,你怎么回答?我嘛,我拄着锄头仰天长叹:云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与贫下中农相当对立。

在我们的追问下,萧平老师讲起他最初的创作冲动。离开北京师范大学,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带有支援边疆的性质。那地方干燥,寒冷,作为胶东人生活很不习惯。萧平老师说,我一个人经常想海。挺奇怪的,并不太想家,只是思念大海。实在想得不行了,我就拿起笔,写下了《海滨的孩子》……

一个作家最初的创作动机,肯定源于生命深处的某个信号。它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构建起这个作家的风格。在日后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这神秘信号一直在起作用,把作家某些心理特征渐渐凸现出来。萧平老师充满诗意的小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篇文章总也收不住尾,因为写萧平老师就涉及我个人创作的全部历史。一个好作家写出好的作品,就像顺风撒下一把种子,不知哪个角落会有新芽萌发。萧平老师和我有缘,他不仅在我心田播下文学的种子,还亲手耕耘,使我今天也成长为作家。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就这么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我想,若要报答老师,唯有努力写作,把更多的文学种子抛撒出去,让春风把它们吹得很远很远……

2010年8月13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不是傻子
我最需要反省
一件怪事
苦难童年的写照——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时间·丰富·生活
老照片的故事
战胜自己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真情——母爱
请你包容我
体验读书
我看传染病
小船
擎起明天的太阳
我的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
第十四章剿灭之战
第十一章宫廷政变
咸蛋小子(短篇小说)
第十章兀术南下
画钱容易画画难
我的哥们曹操
第二章风雨欲来
朴实见“风华”真实绘“青春”
南方有个北方姑娘
第四章太原保卫战
第一章祖宗的遗憾
第十二章宋金大战
人人当骨干个个是标兵
留下这颗子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课文研讨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文教学研讨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课文全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