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麦琪的礼物》文本叙述策略

《麦琪的礼物》文本叙述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1

《麦琪的礼物》文本叙述策略

【摘要】欧・亨利小说诙谐幽默的语言、精妙新颖的构思,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都构成了独特的“欧・亨利元素”。而多种叙述手法的灵活应用和自然天成的转换都是形成这种独具特色风格的重要存在。本文从叙事学的叙述理论入手,探讨视角与声音在《麦琪的礼物》中的不同呈现方式、不同聚焦视角带来的审美享受,以及叙述者和非叙述性话语在作品中的作用等方面。

【关键词】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叙事学;叙述理论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语言幽默,构思精巧,风格独特。其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在世界文坛闻名遐迩,因此也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麦琪的礼物》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展示了欧・亨利的叙事特色和技巧。

一、视角与声音

“视角”是热奈特在詹姆斯“观察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修正而提出的。热奈特指出,“(许多理论家出现了)在我所称作的语气和语态之间令人遗憾的混淆,即谁是叙事文中观察者的问题和完全不同的谁是叙述者的问题之间的混淆,或更直截了当地说,谁看与谁讲之间的混淆”[1]。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角着眼于观察者而声音着眼于讲述者。根据观察者的不同,视角承担者可以分成二种类型,即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在《麦琪的礼物》中,叙述者和作品人物就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中充当了视角承担者。

《麦琪的礼物》中,文章的绝大篇幅声音与视角重合,即叙述者就是观察者。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要想得知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感受,就必须经过叙述者的声音传达。而叙述者在表述时,也往往会在所观察到的东西中加入自己的主观倾向和态度,被修饰过的视角就有了叙述者的个人色彩。《麦琪的礼物》在字里行间就透露出了叙述者对作品人物的赞许和人文关怀。

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视角与声音并不重合,故事以作品中人物为观察点,而声音来自于叙述者,叙述者的作用只在于对故事中人物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进行转述和解释,双方呈分离状态。在《麦琪的礼物》中,也出现了这种不重合的状况。如德拉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吉姆下班回家,一方面担心吉姆会因她剪头发而生气,另一方面她也满怀激动的期待吉姆打开礼物时兴奋幸福的样子。作者对吉姆进屋后那段文字的描写,包括吉姆的外形、动作、神态等,就是通过德拉的视角进行观察的。这种视角和声音的不重合使人物与叙述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使得作品更加饶有兴味。

重合与不重合两种现象共存于一部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灵活并富有张力,读者一方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环境,同时也可以深入洞悉作品人物的精神世界。视角与声音这种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了叙述的层次或空白,也使语言更加含混、丰富。

二、不同聚焦视角的应用

根据对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我们将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非聚焦型是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既可以对规模庞大、线索复杂、人物众多的史诗性作品作全景式的鸟瞰,也可以对整个故事作出预言或回顾,同时可以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在《麦琪的礼物》中,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用全知全能的非聚焦视角(零度聚焦)完成的。读者最初了解到的故事背景、人物等信息就是通过全知叙述者的视角完成的。文章一开始,叙述者就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第二天就是互赠礼物的圣诞节,可是德拉却因为经济窘境而一筹莫展,仅有的微薄财产是从市场上锱铢必较得来的一块八毛七分钱。通过叙述者的视角,读者可以身临其境的看到德拉是如何从杂货店老板、菜贩子、肉贩子那里软磨硬泡地把钱积攒下来。紧接着全知叙述者又把镜头转向了在破沙发上嚎啕大哭的德拉,让读者为德拉的处境而动容,进而镜头转向他们一贫如洗的住所――一套每周租金八美元带一些简单家具的公寓。这种叙述包含着无奈、辛酸的悲叹,不仅营造出了一个令人怜悯的氛围而且还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后文对德拉有如一袭锦袍的秀发的描写,对吉姆的三代祖传的金表的描写等都是通过全知视角展开的。作者在运用全知视角时,一方面有选择的展示了事件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作者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作了细腻的描写,如德拉站在镜子面前想到卖秀发的钱可以为吉姆买礼物时的惋惜与兴奋交错的心情。这都充分展示了非聚焦型视角的优势。

《麦琪的礼物》就是在以非聚焦型视角为主导的情况下有了内聚焦的渗入。如叙述吉姆回家时的反应:“门开了,吉姆走进屋关上门。他看起来很消瘦而且一脸严肃。可怜的人啊,他才22岁,就得承担起一个家庭的全部责任!他需要一个新外套,还缺一副手套。[2]”这时视角就由非聚焦视角转向了内聚焦视角,是从德拉的感受和意识出发呈现的。“吉姆一动不动地在门口站着……他仅仅是面带这种怪异的表情死死的盯着她。[3]”叙述者只是写出了德拉的感受和疑惑,读者面对吉姆的行为,和德拉一样一头雾水,搞不清吉姆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恰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和阅读的紧张感。正是内聚焦视角的这种限定性功能,有意造成了死角或空白,使得作品富有意蕴,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三、叙事者和非叙事性话语

《麦琪的礼物》文本中,叙述者有意通过一些非叙事性话语,如公开的解释和议论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叙述者在文中行使了干预叙事者的职能。干预叙事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

本文的非叙事性话语出现的次数很多,第一次出现在“当女主人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个家吧”[4],这句话将叙述者从幕后推到了台前,成为了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之后在描写德拉在穿衣镜前的文字时又写到“想必你见过每周八美元的租金公寓里的穿衣镜吧,那是只有苗条且行动灵活的人才能对付的”[5]。这里,叙述者又站出来直接与叙述接受者进行对话和交流。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可以特别提出的一处是“麦琪带来了珍贵的礼物,但是那件不在其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将在下文揭晓答案”[6]。在这里,叙述者运用逆时序偏离现时叙述去预测未来。叙述者对文中将要发生的事件作了预言,使读者对以后的故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能在之后的阅读中获得求证的快感。在文章的最后,干预叙述者对故事进行了公开的评论。引入了圣贤麦琪在耶稣出生时带给他礼物的故事,明确表达了对文中德拉和吉姆的情感倾向,即一对为了对方不明智的牺牲了自己最珍贵东西的夫妻,却是芸芸众生中最富有智慧的人。这种非叙事性话语表达了叙述者的主观意识形态,在《麦琪的礼物》中,叙述者不仅将非叙事性话语渗透到叙事话语和人物话语之中,通过对事件、人物的描述顽强地表现出叙述者的存在,还直接以干预叙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总之,在《麦琪的礼物》这一短篇中,作者以纯熟的叙事技巧使小说意蕴得以丰富和延展,人物也更加饱满生动。

注释:

[1]热奈特:叙事话语,牛津,巴西尔・布莱克韦尔,1980:186.

[2][3][4][5][6]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6,7,1,3,8.

【参考文献】

[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林雪萍.《麦琪的礼物》的叙述视角透视[J].福建教育学院报,2008(7):64~66.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且听梦吟
珍惜诚信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流泪
本色
理想——永远快乐
在梦与梦的边缘
最后的一件事
心灵涅槃
热爱祖国为荣 危害祖国为耻
呐喊
盘旋的承诺
灵魂·天使
感受人格的魅力
逆境造就人才
教师角色的转变
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要点及方法新探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媒介对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
看不到的球赛
青藤翠蔓丝瓜香
论中国学前教育政策演进之特点
世界杯幸运儿
语文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舞台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能源结构预测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的困难及对策探讨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探析
钢琴演奏当中的技巧分析
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其实还能更糟……
语文园地三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2010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书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学案
鹿和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清澈的湖水(第二教时)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学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积累与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变色龙》学案
炭的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
孔子拜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