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叛逆的时代女性

叛逆的时代女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0

叛逆的时代女性

【摘要】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其浪漫主义传奇杰作《牡丹亭》中为我们描绘了柳梦梅和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为情可以死又可以复生的、视男女爱情为人生幸福的价值观和生存目标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汤显祖;至情;杜丽娘;幸福观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著名的浪漫主义传奇杰作,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独立,可以为情而死、为情复生,视爱情为人生最大幸福的杜丽娘形象。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后,便大胆放纵的、勇敢执着的追求爱情。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至死不渝地追求理想爱情的先驱。杜丽娘将至情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作者“至情”观点的体现,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的批判;其对人的情感欲望的肯定,和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鼓励,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一、青春意识的觉醒

杜丽娘生死不渝幸福观的形成深受封建传统礼教和程朱理学的影响。杜丽娘是“情”的化身,是汤显祖至情观的典型人物,汤显祖着意刻画杜丽娘的形象,是为了突出以情抗理,批判理学,肯定人欲,肯定世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主旨。另外,浪漫虚幻的情节和极致的爱情主旨使《牡丹亭》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杜丽娘生活在一个正统封建思想主宰一切的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封建礼教的深重压制。父母对她严格约束,不准她去花园玩耍,不准她在衣服上绣成对的鸟儿,怕她动情思,连午睡也成了违反家规;请迂腐顽固的陈最良先生教书,他虔诚地按传统礼教的要求教导杜丽娘。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爱情意识的萌芽,叛逆的思想已经在杜丽娘心中潜滋暗长,她认为《关雎》是一首恋爱诗;私自逃出深闺,走进后花园,春色撩人,春情萌动,她的青春意识开始觉醒。

(一)逆反的种子播种在封建教诲与约束中

杜丽娘生活的环境表面上看似和谐,实际上却阴暗、冷酷,来自于父母和师傅的无形约束,正是封建礼教和理学盛行所造成的后果。她的父亲杜宝按礼教传统的要求来尽父职,塑造女儿,他管束非常严格,为的是“略识周公礼数”,“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也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博得个好名声。然而,他的爱却忽视了女儿的最基本的欲求和人性。他连后花园都不许女儿去,怕惹起她的“春情”,把老学究陈最良请来做她的老师,顽固腐朽的老师更是恪尽职守,对杜丽娘拘束身心。母亲甄氏是遵从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连女儿裙上绣了一对花、两只鸟都不允许,连午睡也违反家规,生怕女儿因此而动了情思,背了礼教;得知女儿去了后花园,她更加提心吊胆,处处防范。在这样的环境中,貌似所有人都是爱她的,但是他们都忽略甚至无视了杜丽娘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女孩儿。她身心潜蕴的情欲和本性,只要有一经外在因素的启迪,便会如同火山一般爆发。

塾师陈最良给她上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陈最良的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颂歌,因此他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曲解成:“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处于青春期的杜丽娘,情窦初开,不满老师的说教,直觉这是一支热烈的爱情恋歌。《关雎》深深触动了她内心潜藏的欲望,她说“关雎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由此看出她对深闺枯燥生活的寂寞和不满,叛逆的思想已经在杜丽娘的心中潜滋暗长。

(二)青春意识的跃升

《闺塾》一出中,杜丽娘听到春香描述的“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后花园,在老师面前暂时理智的压抑了自己的向往,但青春意识的勃发和严格的闺禁使得她的逆反思想继续生长发芽。终于,她私自逃离闺房,走进后花园。第一次见到了鸟语花香的春天,第一次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情不自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赞叹!“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她偷偷的照见了自己的美貌,羞羞答答含情脉脉,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她为自己的美貌无人欣赏而无限惆怅。满园的景色,令她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杜丽娘的青春意识彻底觉醒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春日美好的景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杜丽娘珍惜青春,而后,她以牡丹自喻表明对自己青春稍纵即逝的伤感和无人欣赏的幽怨,使得她在《惊梦》中直率的呼出要找一个如意丈夫的心声:“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情欲不可抵挡。

二、杜丽娘爱情欲求的“放纵”

爱情是人世间最令人激动、最令人神往的情感活动,它深埋在人的心底,然而当一个人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不管环境多么禁锢,性格多么内向,也会发芽生长。杜丽娘同样渴慕爱情,视拥有爱情为最大的幸福,“杜丽娘在现实中既然无法找到出路,梦幻就成为她最可信赖的现实了”。她的梦中直接出现了男子的形象并与之相会,另外,《惊梦》、《寻梦》几出中的直白刻画也诠释了杜丽娘冲破束缚追寻自己幸福的勇气和放纵。

(一)花园梦境的突兀

大地沐浴春风,青春需要解放。杜丽娘在现实中既然无法找到出路,梦幻就成为她最可信赖的现实了。后花园的小憩,杜丽娘的梦中恍恍惚惚出现了英俊潇洒的男子,她的游魂到花园与柳梦梅幽会,全然不顾闺中小姐的身份和传统礼教限制,爱情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来了,来得那么突兀,那么强烈。撩人的春色,加之丽娘的逆反心理,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进一步触动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偶遇梦梅,一见钟情,她第一次经历了这么美妙而强烈的爱情体验。梦中柳梦梅的出现,使得丽娘的感情终于有所附丽。

(二)与梦中情人相会的“出格”举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惊梦》和《寻梦》二出就是整部《牡丹亭》的灵魂。《惊梦》一出中,柳梦梅手持柳枝,请她题诗;丽娘欲言又止,惊喜参半;他表达爱慕之情:“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丽娘任由他搂抱来到芍药栏前、湖山石边、牡丹亭畔,为他们感动的花神特地前来保护他们,希望他们“云雨十分欢幸也”。于是,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未曾谋面的青年男女,便在梦中任凭感情自然流转,两情合和,“千般爱惜,万种温存”,尽情地享受着爱情和生命纵放的自由,享受着爱情滋润的甜蜜和幸福。杜丽娘积压在心中的情欲终于在梦中爆发,这是她反抗现实生活的举动,也是将至情视为人生幸福观的前兆。梦醒后,她如痴如醉,“独坐思量,情殊怅恍”,“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

《寻梦》中的杜丽娘一改《惊梦》中羞涩娇憨神态,她有意寻梦,狡黠的差开春香,说“画廊前,深深蓦见衔泥燕,随步名园是偶然。”这无疑是她在追求爱情和幸福路上迈出的勇敢的一步。然而梦是短暂的,丽娘寻来寻去,情人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她再一次呼喊着“要再见那书生啊!”这时的丽娘已经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温柔持重、端庄得体,她因梦生情,将梦中之情和现实之境融为一体,她低吟:“偶然间心似缝,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的痴情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2]程建忠.牡丹亭:“人”的赞美诗[J].古典戏曲今论.

[3][4]徐朔方,徐笑梅校注.牡丹亭・前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

[6]范香君.浅析《牡丹亭》的情理冲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32卷(2):2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盘旋的承诺
逆境造就人才
最后的一件事
理想——永远快乐
珍惜诚信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心灵涅槃
流泪
灵魂·天使
热爱祖国为荣 危害祖国为耻
呐喊
感受人格的魅力
且听梦吟
在梦与梦的边缘
本色
语文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舞台
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要点及方法新探
青藤翠蔓丝瓜香
世界杯幸运儿
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的困难及对策探讨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探析
教师角色的转变
看不到的球赛
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其实还能更糟……
浅析媒介对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
钢琴演奏当中的技巧分析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能源结构预测分析
论中国学前教育政策演进之特点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学案
鹿和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学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
语文园地三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变色龙》学案
2010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书写
孔子拜师 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积累与运用
清澈的湖水(第二教时) 教案教学设计
炭的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