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只眼角膜与三个人的光明接力

一只眼角膜与三个人的光明接力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7

一只眼角膜与三个人的光明接力

这只眼角膜,今年43岁了。它帮三个人“打量”过这个世界。现在它的主人已是花甲之龄。

如今,它正安稳地附着于丁凤芹老人的右眼之上,在北纬45°、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的小村庄里,迎接冬日清晨从窗口投入的阳光。

在黑龙江哈医大一院眼科分院的仪器之下,这只眼角膜呈现半透明的晶状,透过它,能看到淡棕色的虹膜,分辨出虹膜正中黑色瞳孔的轮廓。

它也曾帮助张子丽老人看清了女儿的相貌,让她人生中最后的9年,得以欣赏生活中的五颜六色。

而它最初的主人,是黑龙江阿城市的记者闫阿红。

这只眼角膜,曾陪着那位年轻的女记者,看望过阿什河畔三个无家可归的儿童和收养他们的家庭、偷拍过街头算命摊位和市井百态、看到过阿城知名泥塑艺术家丁敏安。它直面摄影机镜头、采访对象、观众将近十年,直至闫阿红生命划上句号,年仅34岁。

但这只眼角膜的生命,没有就此结束。准确地说,它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把能看见光明的眼睛,捐给那些看不到光明的人,让他们享受光明,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儿啊。”躺在病床上的闫阿红,已经瘦得看不出结婚照上的美丽,但目光明亮。

临终前,这只曾经很少流泪的眼睛,最后一次堆满了泪水。

闫阿红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履行了眼角膜捐赠协议的人。在她去世9个小时后,她的一只眼角膜为72岁张子丽的左眼带来光明。9年后,同样是这只眼角膜,又为丁凤芹的世界抹去灰暗。

“一只眼角膜移植两次,这在全国都是首例,在世界上恐怕也罕见。”黑龙江眼库的岳超英大夫回忆,当从张子丽的遗体上取下这枚眼角膜时,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污染,她们不得不把整枚眼球都取了出来,就像之前从闫阿红那里取下时一样。

当时在场的的几位医生,都不确定,已经被移植过一次的角膜,是否能第二次被移植。最后“拍板定案”的是哈医大一院眼科分院的刘平院长,他也是两次为这只眼角膜进行移植手术的医生。

如今,这只顽强的、周围还带着16条缝合黑线的眼角膜,给家住七台河市勃利县振兴村的农妇丁凤芹带来了光明。这被视为“眼科医学史上的奇迹”。

这位在灰雾中摸索了五十余年的老人,打小儿就“闹眼睛”。角膜炎摧毁了她的视力,五十多年来,在她眼前20厘米处,用手比划一个数字,她完全无法看清究竟有几根手指。

连着好几天,她都梦见张子丽对着她微笑,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张子丽大姐长什么样”。

最后,右眼的纱布揭开了。丁凤芹把眼睛微微睁开了一条细缝,又迅速闭上,接连眨巴了五六次,才半睁着抬起头。

“大字儿能不能看到?”刘平院长指着视力测试表。丁凤芹仰着脸,好一会儿才缓缓地说:“那就是个山,下边那是往上倒的山。”

女儿们欢呼起来,一起围在母亲周围,让老人家挨个分辨她们。

“这是我大闺女,后面那个是我二闺女,这是小闺女……”这种“一眼看到三个闺女”的情形,曾经是她“不敢想象”的。

同样一只角膜,同样的场景却是第二次出现了。在刘平眼里,这一切就像“影像”的回放。

在闫阿红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里,这只眼角膜所能看到的,只有病房里雪白的墙壁,吊瓶里一滴一滴不断滴落的液体,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针孔。

告别时,闫阿红的父母最后一次拥抱了装着女儿眼角膜的绿色的消毒瓶。闫妈妈勉强维持着平静的面容,闫爸爸已经泪流满面。

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眼角膜必须在6小时内摘取,并尽快进行移植。在回程中,装着眼角膜的消毒瓶,被刘平医生用双手紧紧捧在怀里。他们既要赶时间,也不敢让车子开得太颠簸,50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哈尔滨。

当天下午3点,在黑暗中摸索了40年的七旬老人张子丽,躺在眼科分院6楼西面走廊尽头的一个手术台上。巧合的是,9年后,丁凤芹躺的,也是同一间手术室、同样位置的手术台。

“哎呀,看见了!”拆线的那一天,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哈哈大笑着,用力地拍着巴掌,随即搂着医生和女儿,眼泪流了下来。

目睹拆线一幕的记者回忆,张大娘“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把自己的手伸到眼前,数着说“一二三四五,我都能看见了”。

“这是我姑娘,穿着红毛衣,”张子丽拍了拍女儿,紧接着,她开始辨认周围每个人衣服的颜色,一个一个指过去,“你穿米色的,你穿黄色的,你穿黑色的,你也是穿黑色的。”

病房的窗台上,一盆粉红色的蝴蝶兰正在盛开,张子丽用手轻轻抚摸着花瓣。她终于可以不再用“手”,而是用“眼睛”看花了。

回到家里,她经常一天到晚开着电视机,让各种各样的画面,走马灯一样从眼前闪过,“怎么也看不够”。

这只眼角膜让她的视力恢复到0.8,“和正常人没有多大区别”。

她带着这枚眼角膜,千里迢迢到北京,看长安街、故宫,还和天安门城楼合了影。她还专程去北京动物园,看了多年活在她想象中的大熊猫。

年龄太大的她,已经爬不动长城了。女儿在长城上拍下的照片,张子丽凑到左眼前,一张一张翻看着,还笑着说,“和电视里一个样”。

9年后,她带着这只“还没看够世界”的眼角膜去世。她的女儿说,母亲一直很遗憾没去眼科医院,看看那些大夫、护士,她还想回吉林省四平,看看她的老家。

离世前,她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她带着全家人一起,全家签订了眼角膜捐赠协议。

“让更多人能有这种幸运。”张子丽去世后,她的女儿回忆起全家人当时的决定,哽咽着说。

如今,丁凤芹也说,想去北京,去“看看故宫、长城、天安门”。

如果眼角膜也有记忆,那一定会留有张子丽的左眼捕捉过的关于北京的印象。

每天早上,丁凤芹睁开眼,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伴儿的脸。她看到,院子里的积雪“老大了”,得“铲出去”了。家里养的小鸡小鸭,都不敢出窝了。

丁凤芹格外爱惜这只“落户”在三个女人眼里的眼角膜。大部分时间,她半眯着眼睛,担心“光太亮了”,晃眼。洗脸的时候,她也会刻意避开右眼,“不敢把水泼上去”。

如今,这只眼角膜,属于丁凤芹已有两个多月。 “感谢闫阿红,感谢张子丽。”丁凤芹反复说着这句话。

离开医院前,她专门去看了哈医大一院三楼候诊区墙边的闫阿红半身像。塑像是闫阿红曾经采访过的泥塑艺术家丁敏安制作的,眼睛的部位,被雕得格外大,眼睛弯弯的,在微笑,格外显眼。每天,这双眼睛都“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

从哈尔滨回到四百多公里外的家后,丁凤芹把衣柜翻开,把自己的旧衣服一件一件翻腾出来,“想看看过去都穿的是啥色儿的”。

“喜欢颜色鲜艳的,喜欢花的。”丁凤芹呵呵直笑。对记者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正穿着一件黑色底子,上面印着五颜六色碎花的衣裳。

到家的当天,她和老伴儿做了四个菜,好好“庆祝了一下”。看着小孙子在屋子里跳来跳去,丁凤芹坐在床上,说“眼睛、心里都特别亮堂”。

她说,她希望这只角膜陪伴自己这个老太婆的时间久一些。她也想好了,一旦死亡来临,这只眼角膜还会踏上下一段旅程,继续“看着”这个世界。

早在拆开纱布三天后,她就领着三个女儿,四个人一起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协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悟人生
大海的色彩
掌声
面对苦难
我拥有我快乐
生命的本质
可爱的橘子洲
挥动我的翅膀
我在童话中成长
一个人,牵着我……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快乐是一种美德
晚一点是黄昏,再晚一点是《广陵散》
桃花深处话桑麻
云锦绕指,浅世姻缘
红尘烟雨中,谁一笑倾城
明月照无眠,小编把药煎
她将痴情,染红遍地桃花
匹马岑参,大漠梨花
秦淮柳,眉暗不禁秋
四人一马,明日天涯
佳期如梦,向爱而生
春满花枝秀,犹似当年人
东山三十春,傲然出风尘
只为度他而来,红尘千丈
恋恋中国风,中毒到几成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
初二语文《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学案
初二语文《劳山道士》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与写作系列练习(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女娲造人》学案(学生版)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古今异义字
初二语文《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与写作系列练习(3)
竹山小学201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文默写复习资料
初二语文《紫藤萝瀑布》学案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精选:动物类说明文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201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文言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