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德莱纳夫人与安娜女性形象的比较

德莱纳夫人与安娜女性形象的比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德莱纳夫人与安娜女性形象的比较

【摘 要】看过《红与黑》,不禁会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与托尔斯泰两人各自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优美而又丰满的女性形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这两个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成为时代的缩影,成为上流社会女性的代表。她们自身及外在的一切,具有种种或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关键词】上流社会;附属品;女性觉醒;超越自我

《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是一个让人读过心灵无不为之震撼的绝望的女性恋爱悲剧形象。她以深刻的内心体验,强烈真挚的感情,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的命运而引人悲悯。她的自由而大胆的追求爱情的方式为时人所不容。她也没有像书中说的“堂堂正正做人,照上帝说的做人”,至少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她不是这样的。她惨烈而又悲剧的死亡方式和追求爱情的方式,无不预示着她悲剧的结局。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不愿过没有爱情,互相欺骗的家庭生活,为了自由和爱情而离家出走,但不能被上流社会所理解和认可,并为其虚伪的道德观所不容。忠于封建操守和追求个人幸福这两种思想在她的心里形成激烈的冲突,结果她在“一切全是虚伪的”感叹中,在“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的哀号中孤独的卧轨而死。她的自杀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暴露和抗议,同时也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德莱纳夫人和安娜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又有区别。

一、就其所处的阶层、地位而言

她们都有高贵的出身,都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都结交了众多的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没有出轨前都受到了他们的尊重与羡慕。一个出自于法国维里埃小城,另一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两个城市里出入。这种相似的出身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得她们具有了众多的相似性,也就决定了她们最终的结局与命运的想通性。

二、家庭关系基本一致

三、个人性格和个人魅力上

她们都是一个端庄高贵、真诚淳朴、姿态优美、温柔典雅、热情大方等品质的高贵妇人,相貌优美,具有高贵少妇的一切优点。这些优点使她们个人魅力无穷,使得众多上流社会乃至于底层社会的男性不得不仰望她们。她们的这种性格和魅力也同时给她们的爱情增加了砝码,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其爱情悲剧的某种触发因素。

四、对待爱情的态度和作出的反应

她们同样都受到了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专制的压迫和束缚。在对待到来的爱情时,她们都热血沸腾坠入情网之中,但是社会和家庭与爱情之间严峻的冲突和对立,使她们内心世界都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和挣扎,精神上的折磨使她们痛苦不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们都接受了爱情和爱情所带来的悲惨的结局。但是对待感情而言,无论是行动,还是内心层面上,安娜都要比德莱纳夫人更为大胆、强烈或者说是极端。主要表现在:一、坠入情网中,德莱纳夫人与于连只是私下的,非公开的,而且她整天提心吊胆,用当时的宗教观来给自己定罪。但在得知了于连将要同玛特尔小姐结婚时,受人利用写了一封揭发信毁了自己也毁了于连及他们的爱情。这些都体现了她的软弱和妥协。而安娜则是更为大胆,她向丈夫坦陈自己的恋情,并要求离婚,未果,则开始公开同渥伦斯基同居,可以看出她对爱情更为坚定。二、在涉及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时,安娜遭受了更大的痛苦。德莱纳夫人仍同丈夫共同生活,仍作为一个母亲与孩子们一起生活。而安娜在同渥伦斯基同居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责任,她是彻底的“抛家弃子”,卡列宁利用儿子对她进行精神上的折磨。

五、爱情的结局

她们的爱情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悲剧的。随着于连被推上断头台的那一刻,她一切的希望全都破灭了。三天后,在对于连悲剧的命运和忏悔中心力交瘁而死。“她丝毫没企图自杀;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可以说她的死是安静的,而且死在了孩子们身边,这也是对她的一个安慰,虽然爱情没有了,但她还有孩子们给她的安慰。与此对照,安娜的死更为惨烈而惊人。她在绝望中精神分裂、卧轨而死。她的死多了一层含义――抗议和控诉!对虚伪而充满欺骗的上流社会的控诉。她们都为爱情而死,但又不是爱情的牺牲品。真正扼杀她们的是冷酷、无情、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

她们近乎痴狂的举动成为社会上的另类人,但又不是多余人,她们显得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不仅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更预示着女性的觉醒和解放运动的到来。我们女性作为社会上的另一半,我们不应该仅仅依赖于“社会对于她们是谁的定义,都要依男人而定。社会给女人规定了几种可被承认的角色――妻子、母亲、情妇(以上角色皆对男人有趣而有益),直接导致了这样的基本观点:对安分守己充当男人的贤内助(helpmates)的女人给予高度赞扬。”

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有自己的意识,在上帝死去之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无数颗星星中的一颗,却又是与众不同的一颗。作为人类的另一半,我们理应在一个更为开放与自由的环境中找回自己遗失已久了的女性身份,做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2](法)司汤达尔.红与黑[M].郭宏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施.英语世界中的女性解构[A].中国女性主义学术论丛[C].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的校园
新年小日记
快乐的一天
太阳公公剪指甲
我的自画像
一个苹果的来历
一件好事
蚕宝宝
小学生日记一则
我的铅笔盒
美丽的秋天
小树洗澡
帮爷爷捶背
昆明游
顾客让渡价值下网络定价差异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
浅析配价\题元及句式
论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的构建
对“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初探
谈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浅谈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及其基本经验
关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
提高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学习效果的探讨
谈韩国传统服饰色彩与现代设计
关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调查方法探讨
浅析从创新角度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浅谈社会转型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舞蹈教育的多元思考
《祖父的园子》老师语录
《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 分析篇
《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 精解篇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游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文欣赏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随堂练习 巩固篇
《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祖父的园子》重点字词意思
《童年趣事》(二)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趣闻故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文欣赏二
《祖父的园子》重难点分析
《祖父的园子》重点字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