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失约此生
《东门之杨》,是描写约会时一方不至、一方久候的诗。诗只有两段,两段的句型也是《诗经》中常见的循环往复、重复主要词语的形式,显得用语简单,意思雷同。但用语简单绝不等于用情简陋,这首短短的诗,情绪微妙,意味深长。
每段的前两句,都是在点明约会的地点:“东门之杨”,东门,杨树下,那片枝繁叶茂的绿荫,适合情谊常青的相约。
每段第三句,是一再重复他们约会的时间:昏以为期。就在天地交合的、古礼成婚的黄昏时分,他们期待相见。
每一段的第四句,既是时刻,也是结局。启明星都亮起了,黎明悄然而至,一夜的等待已经过去,然而期盼中的会面还是没有到,约定中的那个人还是没有来。这位主人公等待的身姿,就定格为故事结尾处的画面,无论他还再不甘地等待多久。
因此,“久候不至”,已经是这首诗歌的全部。开始、过程和结尾,都只有一个“等”。但是在《东门之杨》里,我们又看不到那位主人公的情绪表达。似乎诗歌只是素手涂画出一个单薄孤凉的身影,而且这身影还隐在了那些信息明确的地点、时间的信息背后,他的身影如雾里观花看不分明,至于再具体到他的面庞、他的表情,是泪已潸然还是苍白萧索,我们更看不到。似乎这是一个沉默的人,是一个不惯于诉说和发泄内心的人,而他仅用时间、地点勾勒的墨色画面,却弥漫着一层看不见绕不开的、深深的落寞。
“淡极始知花更艳”,无言,有时候更适于表达苦痛。有句话说:轻微的伤害使人喋喋不休,深重的痛苦使人沉默不语。那诗中的主人公,在拂晓笼罩的轮廓里,背负着一夜跌碎到肩头的星光,遗世独立。
我们今天的读者,也许忽略了,在那含蓄的年代,一个人用一夜守候来确证另一个人的终将不至,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爱在艰难的阶段,那个人最终放弃了,妥协于世事压力;也许是那个人在如约前来时遭遇了抗争不过的阻碍,从此再也不能赴他的约;也许是那个人的一次怯懦、便错手终生,一时犹疑、便告别初衷。
所以短短一首《东门之杨》,落笔尽管是那样清淡,用情却是那样忧伤。诗里的男子,为伊人风露立中宵,而那今夜未至的人,以后还有机会再重新与他并肩看如此星辰如此夜吗?她失约的岂止是今晚,更是此生此世的相随。
而那个等人的他,内心什么都已明了的他,披着霜冷露重,还是无言。
他用一夜无言的等待,相送他们两个人的此生,用沉默唱这一首告别的离歌。
在《东门之杨》的尾声,诗里那主人公站在东门,看头顶的夜光一寸一寸褪下去,心里的亮光也一寸一寸暗下去。他知道,在他的世界里,有一颗星,是永远地灭了,有一个人,是永远地退场了,从此永远退出了他的生命。
约会自己
其实,无论那个约会对象来与不来,这等待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约会。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是自己,在那个美的地方,占据着美的时段,感受着美的期待。
我们平日总是穿梭于忙碌的事务之中,恨不得每天都是一张满满的日程表、都是一团繁乱的路线图,如果把日子制成一个表格,除了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紧凑、甚至多项交叠,可还能有一处空白,是什么也不干,特意给心灵放假吗?我们在像齿轮旋转一样越咬合越紧张、迫使生活不留空隙时,可曾有意识让生命慢下来,不再总是步履匆匆、不再全是事务充斥,只是把时光纯粹贡献给感观?而不是把时间都切割分配给没完没了的任务?我们自己,确实很难提醒自己享受当下一刻的平凡与珍贵,我们总习惯地认为忙起来才是有意义。
但是一场被爽约的约会,却意外提供给人一块日程中的单纯。在这个单纯的时段里,除了等待,什么也不干。而在等待中,如果肯于不焦躁,就会发现,等待,并不是苍白的。节奏突然被慢下来,会加倍感受到平时忽略而过的众多美好,比如:天光的瞬息万变、色彩微妙,枝梢的风拂影动、姿态曼妙,云朵的纯洁遥远、翩然瑰丽,人群的目光冷暖、百态万千,以及自我心灵的无限延展,那么充沛的辽阔想象、那么久远的往事追忆、那么深切的细腻思考……等待过后,你会感谢,感谢那个疏忽的朋友把你晾在一个人独处的空间里;等待过后,才发现,真正约会的对象,是这个从未来得及认识的世界和早已被忽略许久的自我。
约会,或许“会”的内容是目的,然而“约”的等待也未尝不是重要的过程。过程享受了,有时候目的反而可以不计较了。那是因为,在见到伊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约会。
而《东门之杨》里主人公的一夜守候,“明星煌煌”“明星”,也正是他心中的渴望,一寸一寸点亮了天光。也许被失约的他到最后已经不怒不怨,因为约会的等待,本身就是一首诗。他用耐心为自己作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的房子
- 痴
- 走近鲁迅
-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 似乎真是我的错
- 责任
- 被风吹过的夏天
- 悟空赚钱记
- 最美的事情
- 百合
- 四季的变化
- 老卢纪事
- 赶海
- 我的爱犬“黄宝”
- 除夕的一天
- 《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中国的形象
- 现代公法理念与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
- 从职业经理人角度浅谈人才的价值
- “无漏洞”救济视角下行政审判体制改革探讨
- 云南艺术类院校防艾干预模式研究
- 浅议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途径
-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数据之探讨
-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
- 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现状浅析
- 环境危机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
- 律师事务所服务营销策略探讨
- 团体心理辅导在新兵入营训练中的运用
- 当代中国程序正义缺乏的根源及对策分析
- 论法律调整与社会管理
- 鹤群翔空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文实践课
- 五年下学期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备课集(摘录与自悟)
- 《编写童话》 教案
-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一去二三里》教案
- 赤壁之战教案
- 只有一个地球
- 《成语故事三则》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全册教案(下)
- 荔枝蜜
- 桂林山水
- 积累·运用七(第十册)
-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