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4
拥有“足觉”方为知足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待的时间最长。卫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关系最好的两个国家,鲁国的先祖是周公姬旦,卫国的始封君是周公的弟弟康叔,同为大姒(文王妃)所生,而且是兄弟中情分最深厚的两位。《左传・定公六年》载卫国人公叔文子言:“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在孔子时代,鲁国卫国都已衰败,如同一对难兄难弟。所以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这又是两个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国家,良序善政,时见迭出;君子贤人,代代不绝;温敦气象,布在士民。《论语・公冶长》记孔子夸奖不齐(旧注为宓不齐,字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意思是,不齐这样高尚的人,只能孕育和生长在鲁国这样的君子之乡。同样,卫国也是君子之乡,贤人渊薮。《论语》里提到的君子贤人,也以卫国为多,如史鱼、蘧伯玉、宁武子、公子荆等等,我们来看看孔子眼中的公子荆。
《论语・子路》: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他善于管理家业。开始有些财产时,他说:‘差不多够了。’财产稍有增加时,他说:‘差不多完备了。’到财产富足时,他说:‘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
孔子夸公子荆“善居室”,不是指他善于积累财富―――孔子对于善于聚财的人,抱有深刻的戒备之心,连对子贡都如此。孔子夸奖公子荆,是夸奖他对待财富的心态。公子荆的财富状况,有三次变化:始有,少有,富有,但他的快乐是一直的,他在家庭财富的每一阶段都很知足,不贪婪,不奢求,在有限的财富中感受到满足和幸福,下一阶段没来之时,不奢求,下一阶段既来之时,不拒绝,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
公子荆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真聪明在于―――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一般人理解为:懂得满足,便会常常快乐。这样理解很好。但是,这个“知足”的“知”,不光是我们常说的“懂得”的意思,还有“感知”的意思。因为,快乐不是源于对快乐道理的理性认知,而是来自于对快乐生活的感性体会。
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未必就能快乐。快乐在于:我们的心灵能否在有限中感知无限,在单薄中感知丰富,在缺憾中感知圆满,在匮乏中感知充足。
一句话,能否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感知幸福。
足觉是一种心灵的能力,是比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皮肤的触觉更为重要的知觉能力。
世上尽有盲聋之人而自感幸福的,也有聪明之人而自感不幸的。前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却保有“足觉”;后者耳聪目明,却丧失了“足觉”。
失去了味觉,就不能感知滋味。失去了听觉,就不能感知音乐。失去了视觉,就不能感知色彩。失去“足觉”的人,沉沦于物欲之海,欲壑难填,与物相刃相靡,最终麻木不仁,灯红酒绿而醉生梦死。“足觉”,让我们感知人间的温暖,感知世界的诗意。拥有“足觉”,才是“知足”。
所以,一个人,保有“足觉”,保护自身“感知”幸福的能力,比贪得无厌地去追求外在物质的餍足,更重要。
因为,对于幸福来说,“知足”比“餍足”更本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拜访汪竹柏
- 羽毛球大战
- 我们的班主任
- 我的姐姐
- 我的爸爸
- 我的老师们
- 母亲
- 幽默老爸
- 梦女孩
- 我的老妈
- 牵挂我的同学
- 我的姜老师
- 王奶奶
- 我是“香港小姐”
- 谈父亲
-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恨
- 一部电梯卡住了我的人生
- 补习班里斗智斗勇
- 友情里的一厢情愿
- 绕会场一圈的人生
- 我们都骑过姥爷的肩头
- 每个村民都爱旅行
- 你真的恨“剧透”吗?
- 每日七条短信
- 我那非常环保的男朋友
- 纳妾的成本分析
- “淘宝村”真相
- 复制一座城市
- 高仓健:做人的美学
- 职场撰写邮件的十一条“军规”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运用记叙文知识阅读记叙文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 畅谈理想 教案教学设计
-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迁移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 海上日出 教案教学设计
-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句子内部结构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练习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 借助多媒体教《村居》(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小镇的早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