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1
严复的“危言”
据严复长子所著《侯官严先生年谱》记载,严复因受甲午战败刺激,于1895年开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特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为国人所知。严复回国后,面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国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灾难频仍的危局,他坚决反对顽固保守思想,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他在天津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政论文章,还翻译和宣传西方学者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和学说,整整影响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给他们以思想启蒙,为他们提供了与封建旧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这时候的严复纠结于中国之患,一心思索中国何以会处于危局的原因。在《与张元济书》中,严复总结出,中国之患在于愚、贫、弱;三者中,“尤以愚为最急”。所谓“愚”,即治理及脱离愚昧。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这句话后来成为严复的名言。名言亦是“危言”。此“危言”非危言耸听之危言,而是危言危行、危言正色之危言。此危者,正也,即讲正直的话。严复在这句“危言”中,道出的即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显然,教育发展得怎么样、成败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这一症结。
严复在愚、贫、弱三者中,认为“尤以愚为最急”,应该说是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虽说愚、贫、弱皆直指人的秉性与情状,但“愚”的指向更关系到人的头脑及精神本质,揭示着一些人的麻木、愚昧,及无知的下意识。他告诉人们,贫可以通过改变而致富,弱可以通过改变而为强,只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祛愚。愚而不自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愚不祛,便不知贫、弱为何,或者即使处于贫、弱之境,也会麻木于贫、弱而无意改变,也就无从“愚”。这也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自号“新民子”的梁启超办《新民丛报》,其用心即在改造愚昧、落后、保守的国民性,使中华民族成为“新民”,他坚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再来看严复开出的祛愚药方: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由于严复不仅揭橥了当时“中国之患”的症结,还提供了开启解决这一症结的“钥匙”,后来被誉为“南开之父”的教育家张伯苓,就毅然接过了这把“钥匙”。张伯苓在谈起办南开学校的目的时说,“窃以为我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首曰‘愚’。千余年来,国人深中八股文之余毒,民性保守,不求进步。又教育不普及,人民多愚昧无知,缺乏科学知识,充满迷信观念;次曰‘弱’。重文轻武,民族志气消沉。三曰‘贫’。科学不兴,灾荒叠见,生产力弱,生计艰难。加以政治腐败,贪污流行,民生经济,濒于破产”。张伯苓所指“五端”,前三端与严复指陈的“中国之患”三者不谋而合。后二端一为“散”,一为“私”。前者是他有感于整个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而不悟“聚者力强,散者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之理;后者是他有感于国人多自私心,少公德心;鼠目寸光,“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有鉴于此,“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
无论是严复所发“危言”,抑或张伯苓所陈“五端”,殊途同归的是,他们的目的皆“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张伯苓语)。明乎此,也就明白,今天我们重温严复的“危言”,应该仍然不失其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纯凉记忆,触动了我的心灵
- 读
- 旅游记事
- 感受,本质的美好
- 灰鸟的森林
- 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孤单
- 心灵的呼唤
- 爱
- 幸福原来这么简单
- 我爱你——中国
- 笑着流泪
- 惊心动魄的考试
- 月光下的女孩
- 中国,祝福你!
- “十一”华诞——国庆60周年
- 论萧红生命的流亡意识:逃离呼兰河
- 一毛钱的情谊
- 莫让“朋友圈谣言”浪费社会成本
- 镌刻在綦江岸壁上的记忆
- 解读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方式
- 故乡水事三题
- 概说张爱玲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 一寸相思一寸灰
- 珍惜当下(外一篇)
- 秋在诗里摇曳(外一篇)
- 历史博物馆游记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鲁迅弃医从文的别种原因
- 谒韩园,话韩愈
- 论《伤逝》的虚空
-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鲁滨孙漂流记》
-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5)
- 学习方法:语文知识点记忆方法大全
- 语文背诵技巧:如何背东西背的快?
- 最后一课教案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4)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7)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6)
-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格列佛游记》
- 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8)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总(苏教版)
- 中考语文复习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相关练习
-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