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

摘 要: 阅读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语文教师要做到戛戛独创地解读文本,必须具有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必须历练世事,慎思明辨,锻炼出一双烛照古今的“火眼金睛”。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教师素养 学 识 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态、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审美情趣的陶冶、知识视野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升、精神生命的润泽,都有赖于阅读教学。阅读如一条航船,把学生由个体生命的狭小港湾引向人类文明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大海。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就是这条航船的舵手和船长。阅读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语文教师要做到游刃有余、戛戛独创地解读文本,必须具有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务求“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必须历练世事,慎思明辨,锻炼出一双烛照古今的“火眼金睛”。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有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支离破碎,言不及义,让听者如同背着一块大石头看戏,苦不堪言。而有的语文教师却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既能洞幽烛微,又能高屋建瓴,让听者如坐春风。这不仅仅是才气的差别。当你艳羡别人十倍于你的才气时,其实,后面往往是超越你百倍的功力!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需具备才、学、识三种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三者兼具,而其中“学”最为基础。无学,则东涂西抹,左支右绌;有学,则源头活水,汩汩滔滔。下面试举两例谈一谈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对文本解读的重要作用。

《左传・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我们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往往把重心放在鲁庄公与曹刿的这段对话上: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从这段对话我们总结出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的战略条件:仁者无敌。其实这样的思想早在儒家产生之前就有萌芽,如《尚书》中就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粟稷非馨,明德惟馨”的相关论述,曹刿只不过是历史观念的继承者,他在这方面的论战并没有什么原创性可言。那么,《左传》的作者为什么对曹刿如此津津乐道呢?曹刿在他生活的春秋早期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文章开头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是当时小民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按这种观念,治国平天下是贵族的专利,与小民百姓毫不相干。而出身底层的曹刿却掷地有声地喊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洋溢着孟子式的豪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曹刿这种出身布衣、接受过文化教育、心系国家天下的人就是后来孔孟所期许的理想的“士”的原型。春秋战国之际,当这种新型的“士民”大规模崛起于历史舞台时,孔子及其门人后学曾对他们寄予厚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

士应当超越物质实利,忘怀个人得失,一心一意地关怀社稷天下、百姓福祉。(这与西方“知识分子”的概念颇为相似。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私利之上的,因而成为“社会的良心”。)纵观春秋以来的历史,士的传统绵延不绝,士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而曹刿就是中国文化中第一个先知先觉的士,“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士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发出的石破天惊的宣言!

曹刿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第一个先知先觉的士,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天才。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段: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些战术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太“小儿科”了,但只要我们了解了上古的作战方式,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它,就会发现它在军事学上的拓荒意义。上古时国家间是怎样交战的呢?《左传・宋楚泓之战》正好提供了一个旁证: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①

“不重伤,不禽二毛”,“ 不以阻隘”,“ 不鼓不成列”,这些交战方式绝不是宋襄公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古之为军”应当遵循的严格的礼制。遗憾的是,宋襄公生活在礼乐传统开始崩坏的春秋早期,他的这些恪守古礼的高贵行为再也没有知音欣赏,他本人成为了可笑的堂吉诃德骑士。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上古交战不耍阴谋诡计,讲求光明磊落,很像近代西方“fair play”的绅士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孙武所谓的“兵者,诡道也”的兵家一定处于荒芜状态。而曹刿生活的时代,礼乐开始崩坏,交战时应当遵循的古礼已经荡然无存,国家间的用兵由“正道”开始转化为“诡道”,曹刿尝试总结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些战术,在军事学上实在具有破天荒的意义。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莫泊桑的经典名篇《项链》的主题。关于《项链》的主题,学术界现有的陈说有: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脚踏实地的生活让人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如果我们懂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的异化”的命题,在《项链》的主题解读上我们还可以翻空出奇。所谓人的异化,就是指人创造了世间万物,本应该自由地支配它,然而实际上却作茧自缚,往往沦为自己所创造的物的奴隶。在这篇小说中,一挂小小的项链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支配着玛蒂尔德的情感和命运:因想参加晚会却没有什么可佩戴的像样的珠宝,玛蒂尔德郁闷不安;借到一挂精美的项链后,玛蒂尔德欣喜若狂;借着项链的衬托,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风头,忘乎所以;归途中发现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失魂落魄;为了偿还因赔偿项链所欠下的巨额债务,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劳动,搭上了自己的姣好容颜。玛蒂尔德的一生正是被一挂项链所扭曲和异化的一生,项链成了她生命的枷锁。《项链》深刻地揭示了“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陈继儒《小窗幽记》)的人的异化的悲剧。 语文教师如果有了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既能独具只眼地发现文本解读的生长点,又能在带领学生解读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为学生开一扇知识之窗,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八面来风,实现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的皇皇理想。

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其实,文学史上的大篇章多是作者“阅世愈深”后心血智慧所凝结,正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明乎此,作为以文本解读为天职的语文教师要想与作者、文本实现精神上的对话,怎能不孜孜地“行万里路”呢?所谓“行万里路”,就是要“我兴故我在”,敏锐地体验生活,同时践行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箴言,勤于思考,慎思明辨,练就一双洞察文本的慧眼。这里试举两例言之。

我们在讲解选自《三国演义》的名篇《失街亭》时,课堂上都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失街亭,谁之过?我们总是把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归咎于诸葛亮的用人失察。其实这是皮相之论。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忠于国事,戒慎戒惧,察察为明,为何竟然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犯下这样低级的用人错误呢?马谡其人,先主临终前曾交代:“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2}以诸葛亮之忠,不可能将刘备的郑重告诫置诸脑后。其实,诸葛亮在用马谡镇守街亭时对他还真是一万个不放心。在马谡立下军令状以身家性命作担保后,诸葛亮还派了一员“平生谨慎”的上将王平作辅佐,临行前并对王平再三嘱咐。等二人引兵而去后,诸葛亮恐二人有失,还安排了高翔驻兵街亭东北列柳城,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与街亭形成互相呼应的掎角之势。真是用心良苦!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为什么偏偏还是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呢?我们来看看此时诸葛亮手下到底有多少可独当一面的大将:宿将赵云,劳苦功高的魏延,归降不久的姜维。仅此而已!诸葛亮是怎样调兵遣将的呢?命赵云引军出箕谷,作为疑军迷惑、吸引长安守军。赵云乃蜀中第一名将,树大招风,自然是不二人选。诸葛亮对魏延素有成见,安排他配合马谡,亦在情理之中。诸葛亮自统大军,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径取城,突袭守备空虚的长安,意欲生擒活捉曹魏皇帝曹。姜维虽然足智多谋,但归顺不久,未建奇功,诸葛亮想确立他蜀中军政大权接班人的地位,难以服众,正好借此机会让他建立盖世功业。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安排也是一片公心,而且深谋远虑。剩下的王平、高翔等人,皆碌碌之辈。而马谡当年在诸葛亮征南蛮时曾献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其见识确有过人之处。可见,诸葛亮在调兵遣将时捉襟见肘,用马谡镇守街亭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之失:“勤于耕战,察于名法,而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 。”谚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也说明了诸葛亮不擅长养人才。诸葛亮惨淡经营蜀国几十年,为什么没能培养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呢?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

主簿杨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③

杨劝诸葛亮不必事必躬亲,诸葛亮自道苦衷:先帝托孤之重,念兹在兹,唯恐国事有所闪失,不得不亲力亲为。诸葛亮忧勤国事,事必躬亲,这就使得部下文臣武将失去了在大风大浪中得到独立锻炼的机会,同时让部属产生依赖思想,丧失积极主动性,难以成长为蜀汉政权的得力后备人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而“三言”系列“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正是王国维所说“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一类的作品。这里探讨一下小说中“百宝箱”这个细节。文中关于百宝箱有两处交待。一处是杜十娘脱离风尘出京之际,假托众姊妹相赠,当着李甲的面收下百宝箱;一处是李甲雇船时苦无船费,杜十娘取钥开箱,从中取出五十两银子交付李甲。我们且来看看文中第二处的细节:

公子正当愁闷,十娘道:“郎君勿忧,众姊妹合赠,必有所济。”乃取钥开箱。公子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只见十娘在箱里取出一个红绢袋来,掷于桌上道:“郎君可开看之。”公子提在手中,觉得沉重,启而观之,皆是白银,计数整五十两。十娘仍将箱子下锁,亦不言箱中更有何物。但对公子道:“承众姊妹高情,不惟路途不乏,即他日浮寓吴越间,亦可稍佐吾夫妻山水之费矣。”

杜十娘自遇李甲,“山盟海誓,白首不渝”,断无向李甲隐瞒价值万金的百宝箱之理,但是关于百宝箱中财物的来源,杜十娘却隐藏了真相。这些钱财本是杜十娘风尘数年,私下所积,她却对李甲说是“承众姊妹高情”、怜其囊中萧索所赠。杜十娘为什么要对李甲隐瞒百宝箱中钱财的来源呢?试想,李甲一豪门公子,带着一青楼女子回乡,必不见容于严父,如果“他日浮寓吴越间”,在夫妻关系中,他将沦落为吃软饭的,情何以堪!如果再知道自己所花费的钱是妻子以前卖身所得,更会羞愧得无地自容。杜十娘之所以对李甲隐瞒百宝箱中钱财的来源,正是为了保护李甲的自尊,也是为了日后夫妻关系不生嫌隙。杜十娘心细如发,对李甲体贴入微。十娘十娘,虑事深远,侠骨柔肠,我见犹怜也!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能别具只眼,自出机杼。叶燮在《原诗》中说:“惟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④

以上讲的两个方面属于才、学、识中学与识的问题,最后再简单说说“才”的问题。才一半源于天赋,一半源于勤奋。我们在解读经典文本时,要孜孜以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务求有会心、独到之处,这样日积月累,我们鲁钝的天性就会变得分外敏锐。如果具备了学、识、才三种素养,我们就能在解读文本时游刃有余,正如袁枚在《续诗品》中所言:“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⑤

① 《左传》,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1页。

②③ 《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6页,第553页。

④⑤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1页,第364页。

参考文献:

[2]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时我也想出塞
向大家介绍我
收藏幸福
思爱,想爱
我从失败中感受到希望
小鹿的自述
多一点点
别了,童年
My Diary
花开的天空
话说自立
Apple Trees During Eash Season
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我是一条小泥鳅
向未来进发!
“老龄化的社会”会成为骗子天堂?
老年人如何防骗
“当世柳敬亭”袁阔成陨落
查理五世骑马肖像
还在读古龙小说的那些年
被无限推迟的梦想
测量胡夫金字塔的方法
总理报告将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谁最该吃药?
老年人受骗之殇
美国人的生态平衡观
看好您的养老钱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年人
可怕的恶性竞争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异读字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
初中全六册文言实词及古今异义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训练:第六单元
2011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所有课文练习)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
2011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古今异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