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苦难与温情

苦难与温情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苦难与温情

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其代表作有长篇三部曲《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而言,曹文轩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因为曹文轩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这是曹文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观。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应有这种沉重感和崇高感。对人类负责,首先是对民族负责。儿童文学作家应当站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自己笔下的每一个文字。儿童文学作家应为健全民族性格、提高民族质量以至人类的质量做出贡献。当我们站到这一点上之后,自然便知道如何来处理体裁、主题,甚至是如何使用语言。”

当我们走进曹文轩的小说世界,迎面而来的是一群在生活中倍受折磨的受难者:那个父母在沉船事件中丧生的阿雏(《阿雏》)、与瞎眼奶奶相依为命的少年(《海牛》)、被丈夫抛弃又失去女儿的银桥奶奶(《蓝花》)、因收养弃儿而断送一生的小号手(《疲软的小号》)、父母早亡认柳树为妈妈的秀秀(《充满灵性》)、母亲偷情父亲自杀的少女(《蔷薇谷》)、背负“偷船”罪名的何九(《田螺》)、孤僻的麻子爷爷(《第十一根红布条》)……这些主人公在各自的故事中都承受着生活的巨大磨难并最终完成对自身的救赎:在仇恨中长大的阿雏以死亡消解了他与世界的对抗,瘦弱的少年通过四天四夜在荒野上的奋斗终于把海牛牵回了家,以哭丧为生的银桥奶奶的坟上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为了一时的崇高冲动受尽屈辱与悔恨的小号手在死亡中得到了永久的解脱与安宁,孤苦无依的秀秀在充满灵性的柳树妈妈的庇护中走向了遥远的哈佛大学,万念俱灰的小姑娘在蔷薇谷中重新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无力辩白的何九在忍辱负重中以卖田螺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被人遗忘的麻子爷爷在舍命救下溺水孩子亮仔后赢得了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

在受难中获得救赎,是曹文轩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这种主题选择倾向既源于作者试图“塑造精明、强悍的当代中国儿童”的理念,也源于作者对理想、正义和善良等道义原则的追求,而从创作美学的角度上说,它似乎更源于作者自身的童年记忆。他曾说:“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必须写经验,这些经验与你的血肉相连,不是你后天观察出来的……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

曹文轩在他用“感性的、直觉的、审美的”方式构筑的悲剧世界中,让我们看到了悲剧后面的温情与美丽,看到了作品蕴含的悲悯之美。“悲”是指慈悲,即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悯”指怜恤,是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悲悯”就是用智慧宽广的胸怀来怜恤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桑桑等无一不是悲剧的主角,但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我们在悲苦的生活中感到的是震撼心灵的崇高之美。

《草房子》是曹文轩小说的代表作,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江南水乡,是中国最贫困的一段时期。然而,在作者笔下没有满眼的荒凉,没有揪心的痛苦与辛酸;他也写到了贫穷,写到了苦难,但是他写的是苦难中站直了的人们。曹文轩没有刻意地去渲染苦难,而是把苦难当做悠远的背景,这是与作家的创作思想分不开的。

在《草房子》中,作者以诗化的笔调描述了男孩桑桑六年的小学生活和他眼中纷纭斑驳的世界,从整体艺术效果上说,这部小说确实能够被誉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但作者在小说中所赞美和肯定的人际规则却值得我们深思。以小说中的男孩“秃鹤”为例:“秃鹤”原名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他与大家的关系因为那光秃秃的脑袋而显得紧张。当他第一次戴上帽子以遮掩那光秃秃的脑袋时,桑桑和伙伴们把他的帽子抢走并挂在高高的旗杆上;当全校进行会操时,班主任因为他显眼的光头而欲将他留在教室里。于是,“秃鹤”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做出了反常的举动,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他索性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使学校在比赛中一败涂地。“秃鹤”认为此举动报复了别人对自己的轻慢与侮辱,但他随即遭遇了更大的冷落。离群的孤独使他抓住了一次文艺会演时扮演坏蛋杨大秃瓢的机会,他用心地排练,恰当地把握角色,他的演出最终获得了“全场掌声雷动”的效果,当师生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秃鹤”却来到河边号啕大哭,于是许多孩子都哭了。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作为一个有着某种生理缺陷的男孩,“秃鹤”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即从被戏弄、被歧视到被冷落和被接纳。集体可以因为“秃鹤”的对抗而遗弃他,却不必因为对他的伤害而反省。在他与世界所发生的矛盾冲突中,世界以强大的力量不断拖曳着他。无论是他的报复还是他的赎罪,都只是一种外部世界使他产生的反应。在这部作品里面有太多“然而”、“但是”的转折,这是一个孩子充满困惑、委屈、痛苦与快乐的成长之路,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曹文轩以悲悯的情怀“将人物打亮,将思想打亮,将所有的一切统统打亮”,让人的尊严在懵懂中清晰耀眼起来,让美好的人性在复苏中蓬勃生长起来。少年向成人迈进的路途中,他们敏感的心灵对遭遇内外冲击的体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其中,不乏心灵的摇摆、行为的摇摆、言语的摇摆,然而,他们正是在摇摆的前行中不断矫正平衡成长着。但这种成长是没有内心力量的,只有人际经验。在作者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我们也读到了类似性质的成长经验:“对拿人不当人的人,不能太客气了。”于是,记住师傅教诲的明子把肥肉放在衣橱的夹层中以报复苛刻的雇主;故意让路过的女孩掉进沟渠中以宣泄自惭形秽的愤懑;师徒三人在浴室里为保护尊严而展开“裸体肉搏战”……在这种充满了仇恨与对抗的生活中,唯一能够指引正途的是那一群倒毙的山羊。“种不一样”,“不该自己吃的东西,自然就不能吃,也不肯吃。这些畜生也许是有理的”。如果这是阻挡明子最后走向堕落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在已经长满茧子的明子心中发生作用是多么侥幸的一件事情。因为从根本上讲,明子只是经历了许多事情而并不曾经历内心的成长。 曹文轩的另一部作品《红瓦》从表面来看也是一部表现少男少女心灵成长、变迁的作品,但仔细阅读,便会发现它是在邀请一切心灵丰富的现代人一道去体验一段拥有特别意味的时间,进而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内在的由欲望、情感的依赖和精神上的需要而组成的现代心理世界。它致力于还原一个深入现代人类灵魂的或统一或分裂的现代心理世界,旨在尝试以描叙的方式而非解释的方式显示现代人心灵的多向度。

《红瓦》所描述的各色人物,虽然出身于不同的背景,穿戴着不同的衣冠,说着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只是他们的表面,隐蔽着真实心灵的表面。一种心灵的孤独,血液的孤独是他们深层的共同点。所以,林冰虽然拥有过兴奋的时刻,拥有过与白麻子、乔桉等“强大力量”进行抗争的勇气,但很快又“跌入低沉、自卑、并且被一种卑下而深刻的妒意弄得心神不宁,身心疲惫不堪”。林冰竭力战胜怯懦的自我:在那个破坏一切的年代,“我有一强烈的破坏欲望”,在深陷单恋之中难以自拔之时“我不分昼夜地想,一定要与她说话”。然而,“自我”与现实的联系薄弱,那个现实既贫乏又荒诞,故林冰的心灵难以寻觅到坚实的依托。与林冰不同,马水清似乎“一天到晚地总很自在”,虽然经历过羞辱的时刻,但依然保持着少爷气派。因为他有钱,他的钱在我们那个岁数上,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和我们那个穷地方上,是多得惊人和让人羡慕不已的。然而,马水清却只有通过母亲留下的两棵柿子树依稀分辨自己模糊的身份,他生长在一个被遗弃的村庄,纵有爷爷忏悔似的爱,也还是不能逃离这一孤寂的地带。他甚至害怕对爷爷的爱做出反应,在对爷爷的怨恨里,试图找寻那永远失去了的身份存在。于是,马水清的生命深处常常结束一缕孤寂、幽怨的箫声。

诚如曹文轩在《追随永恒》所说的同样手写在这本书封底的那段话,“能感动孩子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与日月同在。”在《红瓦》中,友谊、爱情作为童真的信仰是支撑少年的主要力量。可以说,在那个荒谬的年代,他们还会感到一份精神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一种似乎是兄弟却又不是兄弟那样的情感,是因为鸽子一样皎好,兰花一样幽香的爱情。

如果说《草房子》是通体浸透着诗的精神与美的精神用散文和诗一样的笔调抒写了至纯至美的人性和人情。那么《红瓦》是将孩子置于喧哗与骚动的人流之中,描写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沉浮命运,诉说成长与失落,温情与孤独,表现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正面品格的坚守。如果说《草房子》与《红瓦》体现的是一种追忆之美的话,那么《根鸟》则体现了一种幻想之美,是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在地面上匍匐而行”的状况所做的一次“潇洒而浪漫的空中翱翔”。《根鸟》在充满诗意与想象的空间里融贯了一个永恒的成长主题,写成长的焦虑,写永恒的精神牵引,写堕落,写超越,写救赎,主题在写实与象征所构成的张力之间诗一般的呈现,梦不但是作品的内容,也是作品的变奏主题,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与美奂美仑的情景画面相交揉,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无敌的美”。

《根鸟》中主人公最终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梦中的峡谷,白色的鹰从峡谷中升腾,阳光灿烂无比,但文本没有再提及根鸟是否找到了求救的女孩,似乎也没有细说的必要。少年根鸟出发远行的过程使原本倦怠的生命丰富和美丽;而教书先生板金为无梦家族寻梦的壮举也将由他“在路上”的儿子坚持下去……我们看到的是在“异境”中生命的升腾。

《根鸟》试图通过少年寻梦的历程来表现一个近乎寓言的主题:如何超越自我去追寻梦想。作者使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甚至每一个地点都充满了象征意味。从“鬼谷”的磨难到“米溪”的温柔再到“莺店”的沉沦,少年根鸟所经历的一切无不充满了暗示。但综观这部小说,我们总感觉到一种刻意和不协调:推动整个寻找旅途的大峡谷是一个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象征符号,它无法成为一个人不断追寻的原动力,也不能作为一个人寻找圆满结束的终点。牵引少年不断流浪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物本身,而是来自作者的主观意图。这正如作者在《根鸟》自序中所写的:“用高雅、神圣的笔调去写,使这本书能有一种几乎接近于宗教经典的感召力。”很难想象,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笔调如果没有来自内容的强大支撑,如何使文本具有“一种几乎接近于宗教经典的感召力”。

曹文轩的小说追求文学诗质般的高贵、典雅的美感,看重文学与心灵的联系,并以蕴藏其中的“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深深地慰藉人的心灵。曹文轩小说追随永恒,主张书写生活的底蕴,描写“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基本人性”。曹文轩小说优雅的气质,浪漫主义的情调,对生命的悲悯,对理想与美的护卫,对基本人性的书写以及他的作品的双重读者的接受效果,是他自觉地对于“儿童文学是文学”的思考的结果,体现了一种成熟的优秀的儿童文学品质。正如评论界所言:“曹文轩的小说至少把中国儿童文学的水平,做了极大地提升。它完全可以用平等的姿态,与世界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对话。”曹文轩成熟作品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对于自身文学本位意识觉醒后所取得的最丰硕的成果。同时,他将悲剧隐含在从容的叙述里,并假由心灵的历练而呈现出无敌的美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月夜登泰山
爱在孩童时
公交
高中
闲话情缘
兰州打工心得
雨约
海风轻轻吹
上学的路
飞飞糖
天使
不记得
一片天下的家园
那些世界,使我心静
倒数计时
低剂量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的研究进展
脂肪因子Vaspin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温泉浴疗的宜忌及其治病机理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附子的毒性表现及解毒方法
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血管保护
岳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20例早期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终止妊娠体会
产科安全管理及防范差错事故的对策
Rho GDI 2在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中的作用概述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黄连汤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症
早期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相关研究
直接显示嗜银纤维法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防
肉毒毒素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现状分析
教师即课程——巴金“灯”情感教学案例
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语文课诗意的追寻
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起步
灵性与理性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能丢
汉字与中国文化
语文教学现状谈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解读新课程下的“大语文教育”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沿革
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两难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