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4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摘 要:义利之辨,是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兵等诸子蜂起,他们对义利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次论辩的高潮,亦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儒、墨两家的义利观最称显要。先秦儒家义利观虽都倡导义,但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孔、孟、荀三家又有所不同;墨子也讲贵“义”,但倡导义利合一,其“义”又以“公利”为基本内容。先秦儒墨诸子的义利观,引人深思,可兹借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关键词:先秦 义利 儒家 墨家

一、孔子

春秋末期,孔子以“仁”为学说核心,阐发仁、义、礼、智、孝、弟、忠、信,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孔子看来,“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至上性质,“君子以义为质”{3},“君子以义为上”{4},“利”是孔子较少论述的,《论语・子罕》:“子罕言利。”{5}但罕言并非不言,《论语・里仁》篇就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之说。孔子将“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但他并不排斥利,只是在“利”“义”之间,更推崇“义”。《论语・里仁》中就有论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7}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

孔子重义,对利却并非一概否定: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

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12}

孔子“义利观”承继了东周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以“礼”作为求利行为的约束。他肯定财利的客观价值,但要求贫贱之人只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肯定富贵之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慈善行为,进而提出富民主张,认为“因民之利而利之”, “惠而不费”才是治理国家的最佳办法。从源、流两个向度来看,在利益获得上孔子主张“取之有道”,“以民之利而利之”, 因势利导,治国富民;在消费方式上,则推崇有能力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必须指出的是,孔子对“礼”与“仁”的推崇是一以贯之的,他对“君子”显然更为推崇,认为守仁义而乐道、始终不违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上,孔子虽然不一味贱“利”,却更推崇“义”。

二、孟子

孟子所在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13},孟子不满“天下之人,唯利是求”{14}的社会风气,提出重义轻利的观念。孟子的义利观,因其指向不同又可概括为富而后义、重义轻利两个方面。富而后义,是对孔子先富后义的承继,即从民富论的角度认为道义应以物质为基础: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6}

重义轻利,则是孟子对士和君提出的更高要求: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身见於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7}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18}

孟子认为士与民不同,当对自身的德行操守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尊德乐义”“穷不失义”。对于执掌权柄的国君,孟子则坚决主张“王不曰利”:

总的来讲,孟子义利观从“民”“士”“君”三个维度,分别提出富而后义、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主张,赓续了孔子“富而后安人”的传统,又对儒家的群体性原则有所强化。

三、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学宗孔子但不拘泥儒家,广泛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所长,是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性恶论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基础,义利问题上肯定“义利两有”,又倡导“以义制利”: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21}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执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22}

既然肯定义利两有,荀子“以义制利”显然不是完全否定利,他强调的是以公私利益之间,公的绝对主导性。在此观念之下,荀子又对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加以阐扬: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23}

在对士阶层提出道德要求后,荀子义利观又拓展出治国之术的层面: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24}

综合上述不难见知,先秦儒家义利观虽都倡导义,但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孔、孟、荀三家又有所不同,荀子既不完全同意孔孟的别义利为二,也不完全同意墨家的义利合一。“以义制利”是荀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孔子“见利思义”似,与孟子“何必曰利”则存在较大分歧。

四、墨子

战国初期,最有影响的是孔墨显学。墨子也讲贵“义”,但墨子倡导义利合一,因此墨子之“义”是以“公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则是不义。

墨子贵义,旗帜鲜明地提出“天下莫贵于义”的观点: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25}

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26}

但墨家所讲之义,显然与儒家的主张存在区别。墨子讲义不离乎利,因为在墨子看来“义,利也”{27},义就是利,义利合一。然而,并非所有的利都是墨子所贵的,利天下百姓,才是墨子眼中的大义:

子墨子曰:“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28}

五、结语

先秦时期,除了儒墨之外,尚有道、法、兵诸家对义利关系有所阐扬,但诸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儒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先秦儒家义利观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成熟的过程,重义而不否定利,也是后世儒家伦理观念的一条主线,汉学、宋学莫不如此。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义利观实际上是贵义重利并举,利他人、利百姓都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先秦诸子的义利观,引人深思,可兹借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1} 张传正、汪传发:《义利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之演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5}{26}{27}{28}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集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85页,第66页,第469页,第686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永远的樱花,永远的泪
这时的季节
古桥断情
恋夜
寂寞的樱花
换一个角度看春游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晚霞
回忆
四季爱变
雨后的校园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泪水洒落的季节
蓝色天空
城市环境雕塑的寓意之美
浅谈审美感受与审美客体及审美主体的经历相关
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的编排
战争背后的爱情憾事
影视动画中虚拟与现实影像的融合研究
诗意的变换,桃源的变形
舞蹈艺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牵我心灵入秋水
美剧《生活大爆炸》热映的理论思考
铜管乐器中号嘴的运用探讨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白居易闲适诗《问刘十九》的传播及文化效应
论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浅谈电视编导的能力与素质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研究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话题作文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材料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万能开头30例
2010年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精选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综合实践专题演练
安徽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点评
08年-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照
广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命题特点
08年-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照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全命题作文
河北省近五年中考试题综合分析
2010年绍兴中考语文试卷难度点评
中考冲刺复习:河北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回放
2010年中考复习指导:材料作文写作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半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