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世纪前后大学题材小说对大学校园问题的探讨

世纪前后大学题材小说对大学校园问题的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2

世纪前后大学题材小说对大学校园问题的探讨

摘 要:新时期以来,不断涌现的大学题材小说从不同的视角聚焦大学校园文化在消费社会俗世洪流冲击下的异化,“大学人”在时代诱惑、欲望膨胀挤压下的蜕化。大学题材小说为校园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因而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深入探讨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扭曲的人格、滑向谷底的道德、趋向病态的学术等问题的透视,试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力求在大学校园文化诸如高校体制的改革、大学精神的培育等的建构上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关键词:当代小说 大学题材 校园文化 问题透视 思路梳理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高考恢复后的新时期,曾被冷落的大学校园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也开始发展起来,如程树榛《大学时代》、康式昭《大学春秋》、张抗抗《夏》、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王戈《树上的鸟儿》、喻杉《女大学生宿舍》、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阿真《女大学生》、季庚新《伸向女大学生的黑手》、陈世旭《裸体问题》、格非《欲望的旗帜》、马瑞芳“新儒林外史三部曲”(《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袁越“大学三部曲”(《大学城》《大学恋》《大学梦》)等。新世纪以来,高校题材的小说日渐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或作家将文学的笔触深入到大学校园,将冷峻的目光投向以高校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身上。“知识分子的堕落”成为这类题材的核心话题,权利、金钱、性爱无一例外成为知识分子堕落的三大罪魁祸首。然而,这类文学作品并不是仅仅止于对这类问题的揭露,更多的是想引起人们的反思。如南翔《大学轶事》、南飞雁《大学无烦恼》、李冬莉《大学无故事》、张者《桃李》《桃花》、王梅《中戏女生》、秦文君《大一女生》、江南《此间的少年》、朱家雄《校花们》、王守亭《大学故事》、朱晓琳《大学之林》、汤吉夫《大学纪事》、史生荣《大学潜规则》《所谓大学》、裴文《高等学府》、路文彬《你好,教授》、邱华栋《教授》、阎连科《风雅颂》、朱志荣《大学教授》、郁小萍《教授楼》、龙午《教授罗恒》、邮亭的北大三部曲(《北大女生》《北大男生》《北大先生》)、老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大学校长》),等等。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的作者大多在大学校园生活过,以其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为基础,将象牙塔里的生活表现得极为真实。小说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大学校园小说通过描写大学人的日常生活将大学校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概括,值得读者深思,更值得大学人深思。校园本是一方净土,本是改造和净化人性的地方,可是在这里却出现了人性的恶化,精神的沦丧,道德的滑坡,这些都令人担忧。大学是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的发展不容忽视,那么发现大学校园问题并改善大学校园中的问题便成了“大学人”努力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透视大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大学校园小说,作者们为我们呈现的校园生活画面风格各异,不同小说的作者构造的故事情节都独具特色,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即通过创作来反映现实大学校园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说化作一面面明镜,时刻对照现实中的大学校园,进行现实的反思。

(一)呈现扭曲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中很多作品都体现了非健全的人格,在晓苏、汤吉夫、史生荣等人的学院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所谓教授》中的白明华,为了所谓的前程容忍妻子出轨,这不是大度,而是独立人格的丧失。《所谓大学》中,大学教授马长友在高歌喝醉不省人事之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举止,方方面面体现了其人格的扭曲,虽然经过思想斗争后他并没有实施,但在潜意识里他是想那么做的。《大学纪事》中写了新任校长何季洲拉帮结派、排斥异己、蒙上坑下等种种行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格极度残缺的人,却能大行其道,将事事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制造了H大的“繁荣”景象,这种事态的发展令人无法理解。另外,联系到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人格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朱令事件,还有很多校园自杀事件。在传播知识的神圣殿堂里,为何会发生这些令人感到堪忧的事情,这让人匪夷所思。当代大学人应具备的健康人格是“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自己”{1}。尽管现实如此残酷,但作为大学人的我们应该要以具备健康人格为目标,担当起拯救和重塑大学人人格的重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滑向谷底的道德

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主要表现了学人的两种道德问题,一是家庭道德,二是职业道德。

家庭道德滑向畸形的轨道。大学校园小说的很多作者都以学人的感情生活为基础,描写学人的道德滑坡。如裴文《高等学府》中的尚金堂和杨小兰,他们作为大学的教师和管理者,背叛各自的爱人,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又如《所谓教授》中的刘安定,表面一副知识分子的清高,背地里却是一个心理肮脏的小人。为了得到何秋思,他一步步思索着,实施着。作为有妇之夫,他的这种行为对其现有家庭造成了极大伤害。同刘安定一样,他的岳父也是资深的大学教授,却也离了婚,娶了年轻貌美的许慧。或许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真正的爱情,但在真正意义上,责任、道德的重量应该大于一切,况且是作为大学教授的他们,更应遵守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

职业道德走上敷衍的邪路。当今大学校园中,很多大学教师讲课的目的已经不纯,有的或许仅仅把讲课作为一种工作,从上课讲到下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仅仅是为了能如期拿到属于自己的工资,或者因为评职称的需要。很少有老师还是想学生之所想,认真传道授业解惑。《所谓大学》中的高歌上课之前不备课,照本宣科,被王督导查到之后,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当着学生的面发火摔书。这样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如此低下,又如何来做学问,如何来教育祖国未来的希望。还有《大学潜规则》中鲁应俊违反学院规定,自己不去完成教课任务,让他的研究生朱雪梅代其上课。 (三)趋向病态的学术

“学术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学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学术的积淀代表着一个高校的文化基础,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高校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学术研究作为一种高级研究活动,关乎高校的整体发展,它应以一种崇高的姿态存在于学者们的心中。但在现实生活中,原本生存于象牙塔中的学术却在渐渐失去往日的纯洁。学人给人的感觉是浮躁不安的,学术研究的创新也是极其平庸,没有特色的。这些问题在大学校园小说的创作中,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的大学校园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史生荣的《大学潜规则》《所谓大学》《所谓教授》、汤吉夫的《大学纪事》、老悟的《教授变形记》等等,作者都以较大的篇幅来表现学术腐败问题。

汤吉夫在《大学纪事》中写到H大学的何季洲在一次院校合并中从一个中层干部提升为校长,作为领导干部的他,竟鼓励学术造假,何季洲说:“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比如我们的师资力量不足,博士嘛可以引进一点,专家嘛也可以调过来,条件可以商量;不能调来的,我们可以花钱买他的署名权,他的科研成果发表时,署上H大的名字就行,我们出钱就是了……上课用的讲稿不可以整理一下、印出来吗?买个书号就是了,无非花个三万两万的。”如此不重视科研质量的领导,如何能引领高校健康发展?何季洲作为高校领导,在意的是如何申报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如何达到H大的繁荣景象,过程可以虚夸,达到想要的结果就行。

(四)相互渗透的权钱

过去,人们眼中的大学校园是神圣而纯洁的,它不参与追逐权力与金钱,而如今,大学校园被称为“小社会”,也就意味着原本处在社会边缘的大学校园也在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原本潜心做学问的学人们也开始受到权力和金钱的诱惑,走上了不归路。权力与金钱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有了权力可以利用职权来获取更多的钱财,或者说有了足够多的钱财之后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权力,又或者说在有些人眼中有了权力和金钱,便拥 有了想要的一切。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中也着重描写了大学校园中发生的权力滥用、权钱相互渗透的现象。

汤吉夫的《大学纪事》中何季洲校长就是滥用职权将H大完全照着自己的思路发展,他为了保住校长的身份和权力公然剽窃别人的论文,又利用权力和金钱收买了被剽窃者,并利用自己的职权赶走了那些不顺从于他的人。这部小说中还塑造了阿古院长这个角色,他就是一个受权力诱惑的典型代表,阿古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大学教师,没有很大的本领,但也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成为院长后,他便受权力的诱惑,开始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还有物理学院的阿修院长,跟阿古院长一样,原本也是一个本分的人,但在当了院长之后成天想的也是如何利用职权谋求利益。可见,大学校园中受权力诱惑的现象比比皆是,滥用职权的领导也数不胜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意识在人们心中越来越强烈,办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钱,正如《大学之林》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道:“如今没有哪份荣誉不与实际经济利益挂钩……这年头再迂腐再清高的读书人也不至于拒绝发财呀……高校想留住人才,除学校本身的名气,高收入也是重要因素,如今社会上哪个名教授肯当穷人呢?”确实,当今社会人人都在为了追求更好的享受而奋斗,大学校园里的学人也不例外,更好的享受从哪里来?有了钱有了权才会有想要的一切。《大学潜规则》中,有一片段写了学生为了请老师主持活动而送礼的现象,马晓威说:“人家都给,如果咱们不给,裁判就会吹黑哨,咱们踢得再好也赢不了球。”权力和金钱也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心中,有学生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没有人愿意白干,干了就要付报酬。联系到大学里的送礼现象,有的平时不务正业的学生不认真听课,考试不及格,最后送点礼给老师就可以及格了。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已经使大学人不能安心做学问了,做学问的目的也不再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了,而是为了权力和钱财,这些都已经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原本的风气,很令人担忧。

结合上面所说的学术问题、权钱诱惑问题,还有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相互影响的,没有哪个问题可以脱离其他问题而单独存在于大学校园。

二、梳理解决校园问题的思路

(一)思想道德亟待规范 思想道德作为一种独特的理念影响着高校的发展,高校的很多问题也因思想道德的低下而发生。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更多体现的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道德的逐渐低下,他们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因此规范学人的思想道德是当务之急。

为“自省”击掌。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自我反省在规范道德中的作用。学人在规范思想行为道德的时候应该要经历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经常反省自己便可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了解自己的劣势,以便于时时刻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高校学人虽然被社会评为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但不代表他们就不会犯错,正如大学校园小说描写的那样,学人们的道德行为让人感到惊讶。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学人们没能及时反省自己,没能及时认识错误并克制自己,这才让自己一步步走上邪路,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整体的发展。

向榜样看齐。高校的教师或学者往往习惯于成为学生和社会人的榜样,而在物欲横流的大学中,有的教师在渐渐迷失着自己,忽视了自己也应该找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去学习和效仿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独立人格。 寻找一个学习榜样,可以激励学人的思想进步。从古至今,这些榜样可以是优秀的学者或教师,也可以是革命英雄。向榜样学习不能仅仅专注于形式,应该专注于研究榜样是如何做到使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如何排除外界的干扰使自身拥有崇高的品质。只有教师规范了自身的道德,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在当代,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其道德与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完美统一上。学生只有宗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好的教师,可以通过他自身榜样的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教师的道德、人格愈来愈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一张王牌。”{3}榜样给我们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给迷失的学人指明方向。

(二)精神理念亟待建树

校园问题的改善不仅仅要在体制方面有所改革,更重要的是凝练大学精神,更新学人的思想观念。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大学精神对于学人来说具有导向、规范、鼓励和熏陶的作用。以新时期为例,“经过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思潮(工农兵管理大学)的沉痛反思,新时期以来精英知识分子达成的一致共识是:大学精神、大学灵魂是自主自律,是启蒙大众,是对权力和金钱说‘不’,特别是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独立品格,对现实持深刻的批判精神。”{4}优秀而健康的大学精神能够引发学人们重新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改善校园问题。

人文关怀体现人性。新时期大学校园精神应该强调人文关怀精神,高校人文关怀精神主要表现为对学人的存在价值和尊严的关怀。“人文关怀,不仅可以使大学认识自己的责任,更注重于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有利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完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修正科学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而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方向。”{5}《大学潜规则》中曹小慧夫妻原本认真踏实地做学问,可因为职称低而不能满足住房需要,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的住房只能给高职称教师使用,这样的做法使曹小慧夫妻陷入了困境,学校没能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于个性与人格发展的环境,以至于后来他们误入歧途。高校应强调人文关怀,它可以在无形中引导学人,给学人无穷的力量。强调人文关怀,逐渐凝练大学精神,可以减少校园问题的发生。

创新理念表现人格。凝练大学精神应该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人们做学问应该秉着创新的原则。正如大学教师一样,如果他们做学问、搞科研都是抄袭加借鉴,没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又如何来培养大学生呢?创新精神不仅要深入大学教师的心中,更应深入到大学生们的精神中。大学生们作为高校主要培养的目标主体,更应该领悟创新精神的内涵。这不仅是做学问的要义,更是人格的彰显。

(三)高校体制亟待改革

在高校的综合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因为体制问题而给高校发展带来的阻碍。我们需要从体制改革研究出发,逐渐改善大学校园中的问题。

高校职称评定制度走向科学化。学术之所以发生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在评定职称时过于注重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当前的学术界呈现出一片混乱的现象,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表现的是评职称必须要有论文发表,无论在哪所高校,无论是哪种专业都有这样的规定。高校应该改变这种制度,对于没有科研条件的院系和专业,不强求他们一定要出科研成果,一味地要求其出成果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导致学术出现问题。而对于有科研条件的院系和专业应着重强调科研成果的质量,可以在科研成果的评定上设立等级制度,在评职称时按照等级来评定。学术研究其实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劳动,它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完成。就像不是每一个物理学教授都能发展成名留青史的发明家,不是每一个经济学教授都能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反之亦然。有的教师适合演讲和在课上传授知识,而有的教师擅长在讲台后面搞科研,所以,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都注重科学研究。在国外,大学里的职称评定主要是看教学水平和年资,只有研究性大学的教授才特别强调科研。“日本的大学老师晋升职称以年资和教学业绩为主,研究成果为参考,这种评估和考核制度培养了日本大学教师举世公认的踏实敬业,不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严谨学风。”{6}日本的这种晋升制度值得我们参考和效仿。

另外,可以将高校的岗位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管理型。研究型的岗位主要负责搞学术研究,教学型的岗位主要负责搞教育,而管理型的岗位则主要负责高校的日常管理。总之,高校应该将科研、教学和管理实行分开规定。这样一来,搞科学研究的人便只有那一小部分人,也减轻了那些不善于搞科研的人的负担。从而他们便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管理的工作中去。相反,那些专门搞科研的人可以专心搞科研,这样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高校权力分配制度走向合理化。高校权力过于集中是导致大学校园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权力集中必然导致权力滥用,所以说,将权力分解和制约便成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权力分解,是指按照权力配比原则和制度之间互相制衡的要求,实行权力分属,构建纵横交错的权力制衡结构和网络。”{7}首先,凡是遇到重大事项应该集体讨论决定。在高校遇到重大决策时,如对职员的任免、内部重大调动还有重大资金使用等情况,不仅要由校级党委会和校长办公室参加讨论,而且应该要求院级党委会和院长参与决策,甚至还可以要求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讨论。另外,可以实行权力使用的分属。比如,可以将整个高校权力机构详细分成决策组、执行组、监督组,这样可以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总之,这样的改革方法可以使权力的范围更加明确,执权者使用权力时就会注意权力的使用范围和界限,最终使得权力正确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行为的失范,最终为改善大学校园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如果说80年代大学题材小说被称为“探索”阶段,90年代大学题材小说被称为“困境”阶段,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大学题材小说则被称为“戏谑人生”阶段。从“困境”到“戏谑”,世纪前后大学题材小说由崇高的审美倾向向世俗的审美倾向的变迁则是创作的趋势,尤其到新世纪以后的大学题材小说,更多关注的是“审丑”,它们以暴露校园问题为重心,但又不以它为中心,也就是说作者们借助于小说文本透视校园问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凭借这样的“手段”来警觉世人、警示社会、警醒当权者,面对校园问题人们该如何去解构,进而建立理想的校园秩序,建树规范的学术理论,建构崇高的精神理念,建设和谐且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

{2}{6} 蒋寅:《治理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9期。

{3} 吴延生:《重塑校园形象 重铸大学精神――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催生当下大学校园文化改革的思考》,《名作欣赏》2011年第11期。

{7} 万维维:《高校加强权力制约的几点思考》,《江西政报》2008年第14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琅琊山
我对爸爸妈妈的建议
倒霉的日子
春雨濛濛
我的好伙伴——电脑
书评 安妮日记
蜘蛛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减肥的书包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想象与麦子的成长拥抱
冬去春来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戴眼镜的烦恼
煎熬
误入桃源,忘却人间万种心
有美一朵,不及梦醒便凋零
寒暑旦暮,一期一会
最美不过那夜雪
墨香染笺浸尘烟
时光幽廊里芸草沁香
千金残碎,难求双飞
用相思引线,织锦绣流年
天涯去,梦在钱塘小巷里
人海匆匆,终于等到你
梦回处马蹄声乱
天野苍茫,她展翅翱翔
情自箫声起,一往而深
掬一捧花香伴流年
林徽因:人间路长,女神梦短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文默写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古今异义字
初二语文《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及答案
竹山小学201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精选:动物类说明文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与写作系列练习(3)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阅读与写作系列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女娲造人》学案(学生版)
初二语文《劳山道士》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文言实词
初二语文《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学案
初二语文《紫藤萝瀑布》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