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9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起伪

作者简介:崔淑忠,西藏民族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很多,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截然不同的人性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出发点不同, 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范围界定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即本性的回归;持性恶论观点的荀子则认为,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达到“化性起伪”。

关于人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则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即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和欲望。由此可知: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而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认为天赋之性善是不存在的,人的天然之性中不包含道德之善,荀子严格区分了先天之“性”与人为之“伪”,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性”“伪”的区别。善不同于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能,它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中就包含的因素,而是人为的,是人后天对于礼法制度的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人性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P140。)

由于二者的理论出发点不同,所以导致各自对善的实施途径的表述也不相同。孟子重视发挥人本身的善良的作用,强调内省,通过反求诸己,寡欲养心,求得保持善心。荀子则重视学习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化性起伪,达到圣贤境界。

“性善”的实践在于养“浩然之气”并“持志统气”。《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的这种气,需要正义的培养,并与义和道一起实施于言行,逐渐积累才能聚集成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故人善养其浩然之气,“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就能做到性善的回归。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天性是恶的,而教人从善在于“化性起伪”。这样“性”与“伪”就成了善恶的两端。性,即天性;伪,即今天之“为”,也就是后天的努力、学习。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人的自我约束,并以礼约束人,希望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善,就是说应积伪而成。“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荀子・性恶》)要改变这种恶的人性,必须“外求”于他物,即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行矫正,这样才能实现从善的目的,进而达到善的境界。

另外,荀子还提到环境对人性的重要影响。《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认为人们要和善为友,以求得到良好的环境氛围滋养,使人性去恶向善。并注重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以求积善成圣。由此可见,荀子主张去恶性而成善,想要用教育化人心,积伪成善,实现教人从善的目的。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意图是要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因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结果。(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P91)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对善的实施途径的表述也不相同,但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则是要对人的本性恶加以矫正,最终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如尧舜一般的圣人。

吕思勉先生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下编第二章《儒家》第五节《荀子》P83-84。)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张觉校注.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庞朴主编,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情感天堂
我和母鸡一起走过的日子
与他的邂逅
童年旧事
军训那周
高中生活漫游
我爱我的家
星落自传
母爱的阳光
那晚我流泪了
杂语
忆鞭炮
一份特殊的作业
我爱我家
关于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基于“全知视角”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浅谈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权
从维生素C的变质过程谈西药的保质期
试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安全管理
《战争与和平法》的法学突出贡献
探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
论汽车发电机的故障与检测
浅谈城市绿化的养护管理
电控动力转向系统在微型载货车上的应用
浅谈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关于加强农行基层行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股东瑕疵出资民事责任探析
浅谈高校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合并处理研究
坐井观天 教案教学设计
《新型玻璃》 教案教学设计
比尾巴 教案教学设计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太阳 教案教学设计
清澈的湖水 教案教学设计
比尾巴 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我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 教案教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成功了 教案教学设计
《狼和小羊》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