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1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摘 要: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赤壁赋》、《连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作为他的佳作被反复诵读。然而绝大多数人只了解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对他在其它方面的造诣知之甚少。本文试图从《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这篇文章来探究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字:苏轼;绘画美学思想
一听到“苏轼”这个名字,人们的敬仰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他的大文豪形象也随之浮现出来。其散文成就显著,堪称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才艺与黄庭坚齐名;更不用提的是他那风格豪放,飘逸的词。然而除此之外,他在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也颇深。以绘画为例,苏轼善画竹,枯木怪石,其代表作《枯木怪石图》就很好地展现了他苍老遒劲的笔锋和超然的画风。值得注意的是他和一般的职业画师不同,不刻意为画而画。正如他在《宝绘堂记》中强调的那样“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将绘画看作修身养性,抒发胸意的途径,倡导艺术创作的自由性。苏轼曾感慨“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因此本文想通过对《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的分析,来探究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
《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看似是一篇普通的绘画题记,苏轼却将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那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以及自己与他的深厚友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细细读后,本文作者发现苏轼自己的绘画美学思想也深蕴其中,耐人寻味。
一、遵循“常理”是绘画创作的根本
这个“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强调“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行”,表明物不是孤立存在的,物与物是相通的,而相通的根源就是“理”。苏轼的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其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在其《净因院画记》中就格外突出了遵循 “常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在《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的开篇,苏轼也传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了竹子生长的规律“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k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然后又感慨道“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竹子从开始出生只是一寸高的萌芽时,节、叶就具备了,然而画家违背竹子生长的规律,“节节为之,叶叶而累之”追求所谓的精雕细琢。这种画法在苏轼看来是在舍本求末,竹子浑然一体的魅力也随之不复存在了。
二、追求艺术创作主客体交融的状态
在批评了一些画家的堆积勾勒法后,苏轼指出了正确的画法“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成竹于胸”就表明艺术创作的主体对其客体的形象的观察之深,之细,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显然苏轼想要强调艺术创作要达到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状态就离不开对艺术客体的深入全面的观察,使其形象刻骨铭心。在《书晁补之所藏与所藏与可画竹》中,苏轼也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状态的赞美,“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三、强调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只明白创作理论,而不能勤于动笔练习,眼高手低是几乎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苏轼在《答谢民诗书》也中谈到“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从这也隐约感受到苏轼对这种心手相应者的敬佩赞美之情。在《文与可画oY偃竹记》的第一段结尾处,苏轼将自己和子由进行对比,进一步肯定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指出“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四、着重艺术创作不应拘泥于形似
在《文与可画oY偃竹记》中,苏轼描述了自己与文与可互相打趣的情景,其中就折射出了这一美学智慧。文与可认为世间没有万尺竹,所以不可能给苏轼二百五十匹绢画竹,而苏轼反驳道“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很显然事实上自然界确实没有千寻竹,更别提万尺竹了。而苏轼的这一巧妙回答,一方面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另一方面更突显了他注重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形似之外求神似,在写实之外求写意的审美理想。“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从这也可以看出苏轼对拘泥形似的艺术表达手法的批判。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撰写了关于“美”的词条。他这样说:“在我们称之为美的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品质中,我们将选择哪一个品质来说明以美为其标记的东西呢?”他认为,这个品质就是“关系”:“人们在道德方面观察关系,就有了道德的美,在文学作品中观察,就有了文学的美……在人类的机械工艺的作品中观察,就有了模仿的美。”构成美这一观念之基础的普遍性质,就包含在“关系”这一概念中。本篇文章就借用了狄德罗的这一美学思想,来概述了苏轼在《文与可画oY偃竹记》中所体现的主要绘画美学思想。这具体体现在了两大关系上:创作客体与创作主体的关系,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
参考文献:
[2]衡蓉蓉:“苏轼‘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大舞台》3(2011)。
[3]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苦难童年的写照——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 老照片的故事
- 体验读书
-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 我最需要反省
- 请你包容我
- 我的故事
- 时间·丰富·生活
- 小船
- 擎起明天的太阳
- 战胜自己
- 我看传染病
- 我不是傻子
- 一件怪事
- 真情——母爱
- 画钱容易画画难
- 第一章祖宗的遗憾
- 第十章兀术南下
- 北京爱情故事
- 第四章太原保卫战
- 我的哥们曹操
- 留下这颗子弹
- 人人当骨干个个是标兵
- 南方有个北方姑娘
- 第二章风雨欲来
- 第十四章剿灭之战
- 第十一章宫廷政变
- 咸蛋小子(短篇小说)
- 朴实见“风华”真实绘“青春”
- 第十二章宋金大战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课文研讨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课文全解
-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及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及答案
-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及答案
-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文教学研讨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步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