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当代文学经典化势在必行

当代文学经典化势在必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21

当代文学经典化势在必行

当代文学经典化,是个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早在2008年,吴义勤教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从汉语的成熟程度和文学性的实现程度,还是从当代作家的创造力来看,当代文学的成就都超过了现代文学。他鼓励学者要有树立当代经典的勇气与信心,努力破除经典“神圣化”光环,反思经典“自动呈现”的误区{1}。其实,这一话题背后还隐含着诸多文学史权力关系的探讨,诸如,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关系如何定位?当代文学能否成史?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经典标准如何统一?当代文学经典化是否影响当前文学史格局?等等。目前,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那么,当代文学是否应永远地处于“现场状态”呢?这是“偷懒”的心态。命名经典,并不是简单地指认,更需要艰苦的“建设经典”工作。如果批评者没有能力和勇气确立经典,难道我们要把这些工作交给子孙后代?即使指认有误,但如果后世连批判的靶子都缺乏,又如何还原历史?“经典留待后世评说”,表面谦虚客观,实际不负责任。如果文学批评家,没有文学史建构意识和理论自觉,就无法真正完成批评的使命。“当代”并不仅象征“永远的进行时”,且有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如果这个时间段被以“现场”的名义祛除经典性,那么,将意味着文学史真正的断裂。当代文学不能经典化,反映了当代文学场域的政治性大于文学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美学趣味的交锋,不能形成通约性。而不可通约性,又表现为颠覆欲、破坏欲、批判欲和斗争癖。纯文学标准始终难以确立,而政治化企图,依然具有强大影响。不同风格的作品,批判者欲置之于死地,维护者同样不容别人置喙,背后则是利益交锋和人事纠葛。我们既缺乏严肃的批判文章,也缺乏严肃的褒扬文章。搏出位的便捷途径,便是拿名人开刀,或贬或褒,皆为表演性质,缺乏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当然,很多反对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学者,并非看不起当代文学,而是担心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倡议,会导致“虚假经典”的泛滥。但这种情况并非当代独有,如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就对同时代自封为“经典大师”的库柯尔尼克、布尔加林、格列奇等人大加讽刺。经典化需要阐释,但阐释必须“说服人”才有力量和魅力。“说服人”不仅需要专业权威,更需要专家通过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对读者进行“真善美”的引导。新时期伊始,中国刚走出革命文学阅读模式,沈从文和张爱玲的经典化,即使有夏志清、李欧梵等著名学者的努力,但也离不开大量不知名的现代文学授课教师的文学鉴赏课程。谁也不能否认,正是在“说服人”的基础上,张和沈才以独特的美学魅力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这并不是靠学术权威的强制指认就可以完成的。指引的过程,大众自会有心灵的判断和取舍。如果指引可靠准确,大众自然会接受;如果命名不具价值,自然会被读者淡忘并淘汰(每年这么多作品研讨会,杰作、史诗称号满天飞,但我们能记住的,还是那些真正具有价值和水准的作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拒绝承认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却出于种种需要,对当下作品有太多“不负责任”的经典命名。

同时,经典并非“命名了事”,更意味着艰苦的经典建设工作。除了“厚古薄今”的思想,大家更喜欢争论不休的热闹局面,仿佛这样才“更当代”。命名经典,要有大量细致的资料、传记、扎实的文本细读,和默默的推广性工作,这不是空喊两声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吵架”模式,显然最符合媒体和某些文坛秩序厘定者的心理期许。如当代文学的资料问题,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程度。无论“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还是新时期文学,其实都已不仅是当代文学,也是“历史”了。如果忽视当代文学资料,就会造成大量第一手资料来不及整理和抢救,被淹没在历史长河。如果作家还活着,整理资料似乎容易,但这里也忽略了潜在难度:作者是否心甘情愿地把资料给你?作者给的资料是否可靠?你是否有证明或证伪资料的勇气?对作者不愿为人所知的,不利于作者的资料,你是否能勇敢地予以打捞?这些问题在现代文学资料研究中就很突出,当代文学同样存在。如海子逝世多年,也有不错的评传,但学者们发现各版本之间非常混乱,即使不错的评传,阐释的东西依然太多,扎实的第一手材料则少。很多安徽籍作者有大量与海子的通信,但这些信札的整理工作,始终无法推进。另外,海子生平还有很多疑点和敏感点,同样需要文学史家努力探究。同样的问题也出在路遥身上。真实反映作家生平,而不是将作家传记写成励志心灵鸡汤,的确势在必行。而当代作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绝不逊色于现代作家,如刚去世的传奇作家张贤亮,又如杨绛、黄永玉这样跨越几个时代、几个领域的文化大家,都值得当代文学认真研究,扎实地搞好资料工作。

当代文学经典化应建立怎样的标准?要看到经典标准的相对性和通约性之间的关系。如吴义勤教授所言,纯文学标准应是第一位的。尽管,作为文学思潮的“纯文学”,已出现了很多弊端,急切需要反思。但很大程度上,新时期以来的纯文学,其实并非“纯文学”。如果说,一味强调语言实验、晦涩难懂的文学,或不问现实与历史、营造小圈子的文学,就是“纯文学”,恐怕不能服众。这里的“纯文学”,还是指能形成独特成熟的汉语文体,坚持以文学性为根本,关照现实社会与人生的作品。同样,经典化需要指引性阅读,特别是专家的指引性阅读,这也是建立标准的必要途径。例如,当代网络文学浩如烟海,其实有不少好作品,但这些作品可能因商业炒作性不强,名气不大,而遭到忽略。如树下野狐、骑桶人、燕垒生等的奇幻文学,天使奥斯卡的穿越小说,天下飘火与黑天魔神的末日科幻小说,纳蓝天青、鲁班尺的惊悚小说等。批评家的介入,要通过精准、敏锐且具说服力的文字,指出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哪里,到底表现了哪些新文学质素,而不是简单地认可市场和网络公司的“排行榜”。这些优秀的网络作品,很多缺乏金钱回报率和关注度,然而,它们在网络公共空间平台上,利用意识形态话语的间隙,创造了别具价值的文学形态。批评界面对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不是网络文学水平太差,或网络文学不需要指导,而是批评家本身的介入能力太低。批评家跟着网络公司的屁股转,没什么出息。还有另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将网络作品术语化,将网络文学装扮成先进理论的代言人。这些做法无疑是传统批评恶习的延续,以术语唬人,以艰涩难懂的术语权力,替代鲜活生动的文学解读,其目的不外乎以此获得学术体制,特别是高校学术体制的资金支持,弄一些读者厌恶的“大而空”的研究。

经典既是历代经验凝结的结果,也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经典,而我们的时代,恰是特别需要经典的时代。很多前所未有的文学形式,前所未见的文化现象,像万花筒般刺激着我们了解时代的欲望。然而,这又是一个难以解读的时代,不仅有解读本身的难度,且是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边界,成为一个个山峦层叠、迷雾重重的谜语。只有拥有勇敢的心、睿智的眼睛和真诚的灵魂,才能以独立而审美的批评品格,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阐释者”。

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花开的天空
别了,童年
小鹿的自述
思爱,想爱
My Diary
有时我也想出塞
向未来进发!
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Apple Trees During Eash Season
话说自立
多一点点
收藏幸福
我是一条小泥鳅
我从失败中感受到希望
向大家介绍我
老年人如何防骗
老年人受骗之殇
还在读古龙小说的那些年
“当世柳敬亭”袁阔成陨落
美国人的生态平衡观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年人
可怕的恶性竞争
查理五世骑马肖像
总理报告将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谁最该吃药?
“老龄化的社会”会成为骗子天堂?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看好您的养老钱
被无限推迟的梦想
测量胡夫金字塔的方法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异读字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
2011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所有课文练习)
2011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古今异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训练:第六单元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练习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
初中全六册文言实词及古今异义汇总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