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何兆武的《上学记》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另外一种自律。我能看到文字背后几十年政治运动的磨练,养成慎言慎行的本能,那种字里行间的小心谨慎,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够在每一个细微说法和句式之间,敏锐感受。这就是我们熟悉又不那么熟悉的父辈。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后半生,我们难以想象他们那个截然不同的前半生。我们熟悉他们用词遣句中避险避祸的每一个动作和背后的考虑,我们因此失去他们没有写出来的历史故事。
让我想起《上学记》,是因为王鼎钧回忆录里有一段很好玩的故事。他提到自己要经过学力测验插班进小学,最后“只是由校长王者诗先生口试了一下。那时抗日情绪高涨,学生天天唱吴佩孚的《满江红》,歌词第一句是‘北望满洲’。校长随机命题,问‘北望满洲’是什么意思?”这个小孩子回答的是:“很悲痛的看一看东北三省。”“校长很惊讶的望了我一眼,告诉我没有答对,可插班批准”。原来,校长觉得他“错得很有道理”。
我一直在想,这“错”,可能是方言惹的祸吧?后来台湾的国语,大陆的普通话,都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北”和“悲”的发音就有明显区别。不过到我们读小学,虽然政府推行普通话已经很多年,大部分乡村小学,甚至大城市的某些移民聚集区,老师还是会使用方言教课。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吴佩孚的《满江红》:“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潮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外族任纵横,风尘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夺,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王鼎钧回忆着自己当年刚进小学,歌词还半懂不懂。“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王鼎钧说“这两句很响亮,深入人心”。
我小时候“童谣”的一部分,也是抗日老歌,这一部分来自学校教育,一部分来自父辈的抗日情结。很惊讶,这唱遍全国的歌、被校长认为未入学小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歌,我怎么没有被教唱过。怎么到了我这一代,只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样的呢?后来想想,在我们非黑即白的童年,吴佩孚是军阀,说他抗过日或者有过“正确的念头”都算是政治不正确了。
何兆武说,“表明北洋军阀没有抓住意识形态这一环,如果有的话就是《三国演义》了”。何兆武说,“再比如国歌,中国古代有个《卿云歌》:‘青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萧友梅为它谱了曲子,这就是北洋时期的国歌”。看到这样的军歌国歌,感觉真是个天真的少年时代,以后再也没有了。民国初年,骨子里的中国还很古代,军阀为各自的利益混战,却没有想到思想控制,就给各路思想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
何兆武说,北洋时期蔡元培做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就真的可以兼容并包。“请的那些教授里面有保皇党辜鸿铭,有黄季刚(黄侃),有叛徒刘申叔(刘师培),也是位国学大师,早年曾参加革命,后来又背叛了,但蔡元培也要。还有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李大钊,自由主义胡适,陈独秀,他也要,还有鲁迅、周作人、梁漱溟,他都要。其实假如北洋政府真正严格起来的话,完全可以把北大给封了,把蔡元培抓起来,可是蔡元培在北大却演出了一场自由开放,这在后来的国民党时期就不可能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令人好奇。
教育是一回事,怎么教育,又是另一回事。何兆武描述北伐时期对大学的“放任自流”、“没有意识形态”,是前现代的自然状态,还没有想到什么现代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世界的自由教育,是持续千年思考的结果,维护自由就是他们要教给学生的“意识形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沉甸甸的爱
- 中国象棋
- 姐弟情深,永远
- 诗歌朗诵
- 阳台上的时间
- 支离破碎
- 狂想曲
- 六七八月
- 永远的微笑 永远的Matt
- 菜粉蝶的命运
- 我的?生活!
- 一条小狗的成长历程
- 阳光运动
- 两天的价值
- 冷涩 灰淡
- 第三只眼看文坛
-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 对不起,我爱你
- 你知道周庄吗
- 早上六点的电话铃声
- 春天送你一首诗
- 传播国粹的小使者
- 杜拉斯:我以妓女的躯壳盛满作家的灵魂
- 把东坡肉吃上一百遍
- 活着就是幸福
- 陈子赤小小说二题
- 从二人转到《切?格瓦拉》
- 你要懂得欣赏我
- 意料之外的循环
- 谁才是第三者
- 《四季》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春天里的发现》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小马过河 教案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 教案教学设计
- 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 教案教学设计
- 酸的和甜的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小露珠(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 22窗前的气球 教案教学设计
- 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
- 家 教案教学设计
-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汉语拼音》教学设计d t n l 教案教学设计
- 比本领 教案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春天来了》 教案教学设计
- 阿萨萨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