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渐行渐远的乡村老人

渐行渐远的乡村老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5

渐行渐远的乡村老人

1

乡村里,老人已渐渐减少。这些老人,笼着袖子,白发如雪,沿着门前的小路越走越远,一直走入晨雾中,渐渐被雾遮住了笑容,遮住了身影。他们的说话声,还有咳嗽声,在雾中越去越远,已经渐渐听不见了。

深深的岁月,最终淹没了他们。时间老去,乡村仍在,黄昏的夕阳仍在,甚至门前的黄狗还在跳跃,可是,他们一个个走远了,不是出门聊天,不是扯猪草,也不是衔着烟袋去给玉米地放水去了。

这次,他们是真的走了。

没有老人的乡村,不是真正的乡村,就像一个身体没有了灵魂,就如瓦房上没有了炊烟,就像篱笆内的菜地里没了碧绿的韭菜、青绿的豆角,就如蒲扇边再也没了老祖母的故事。

每次回到故乡,看着一个个慈祥的老人,陪他们坐一会儿,聊聊天,谈谈外面的事情,心中,就有一种踏实感,一种洁净轻松感。待到傍晚,送他们走出院子,看着那一个个佝偻的身子,慢慢走过院外的沟边,走向树荫那边,心里,不自觉地涌出一种想法,如果这些老人不在了,小村还是小村吗?还是我流浪生活的最后一处精神归宿吗?

没有老人的小村,总是缺乏慈祥、包容与爱。

没有老人的故乡,绝不是自己在外面千回百折思念着的故乡。

我一边想着,一边慢慢转身。院子里,一群鸡扑楞着翅膀,咯咯嗒嗒地跑过去,在宁静祥和里叫出一片生动,叫出一片我们在城里追逐不到的幸福气氛。母亲一头花发,拿着鸡蛋向灶房走去。每一次,我带着妻子回到老家,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幸福的节日。

母亲也老了,脚步也蹒跚了。

我的那个背着我,教我童谣的有着两条大辫子的母亲,仿佛一眨眼间,已经驼了背。时间是一条河,我们无法阻止,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随波逐流,一直流向时间的尽头。

乡村老人,也将一个个在不经意间,随着时间流走。

2

喇叭公,是一个光棍老人。之所以叫他喇叭公,是因为从我睁开眼睛起,他就开始吹喇叭了,早晨吹,黄昏也吹。下雨天时,阴沉沉的,突然,一声喇叭声在沟壑间响起,立时就传遍了小村的角角落落。

他每天乐呵呵的,过着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的日子。

他有3头牛,后来,又加了4只羊。以后,每个早晨或黄昏,就会见到几头牛的剪影,还有几只羊的和一个人的在山梁上走过。喇叭声飞扬,好像是粘在天边上一样,又仿佛一缕雾气缓缓流淌下来,回环曲折,绕梁钻沟。这时,对面山上有人喊:“吹一个《采茶歌》!”还有的喊:“来个《十二月思春》。”

山和山虽是对面,却是一声喊得应的。那边,唢呐声就变了。他能吹出各种曲子,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会唱什么,就会吹什么。多年后,我进了城,再回家时,问起自己的疑惑:“你识得谱子吗?”他一脸茫然,问我啥是谱子。我傻了说:“不晓得谱子,您凭啥吹啊?”他摇着头,拿起喇叭,吹了一曲《扯谎歌》,又吹了一曲《花大姐》,有口水顺着喇叭口一滴滴落下来,一串串音符就从喇叭口喷溅出来。

小时,我也放过牛,还放了羊,人很小,就跟着他一块儿,牛羊跑了,我去追。但牛羊害人,他出面。一次,我的牛吃了人家的麦苗,人家赶来扯着牛不让走。他来了,眼睛一瞪:“吃了麦苗赔麦子,扯着人家牛干啥?”说着,扬起了放牛鞭子。他那时火气很大,那人怵他,就放了手。

以后多年我都没见到他,再见时,他的腰已成了一张弓,仍笑,声音咳咳的,如一个捅破的风箱,已经吹不响唢呐了,即使鼓足了力气,也哇哇的,然后摇着头道:“快死的人了,不行啦。”

我以为他只是说说,但不久他就死了。什么病,至今没人知道。只知道他睡着前还是好好的,第二天不见他放牛放羊,邻居就去喊,无人答应,踢开门,人在床上已经僵了。

他能吹唢呐时,每个老人上山时,都有一路唢呐声相伴。他上山时,只有16个人,抬着一口棺材,抬上高高的山梁。

几十年的唢呐声没了。再回老家,山梁上有一堆土,小村中少了一个老人。他死后,他的唢呐哪儿去了,没人知道。

3

三婆的样子,到今天我还记得,她摇着蒲扇,穿着白色的斜襟衣服,歪着一双小脚走着,一脸的笑着和人说话。她声音不大,可是,和她说话的人必须大声,她耳朵背。有时,别人轻声说话,不知怎么她又听见了,惹得大家直乐。

三婆把生死看得很开,无灾无病活了90岁。现在的人,再也没有她那样的身体了,也很少有她那样的长寿了,因为,大家很少有她那样的心性。

春天里,她会提着篮子,一个人到田里去,把米米蒿、马齿苋和蒲公英嫩嫩地采了,装上一筐,拿到河边洗净,提回家来细细切了,剁成寸许小段,放入烧开的水中,再搅上包谷面,做成糊汤。糊汤,是小村里常见的饭,可三婆做的却独此一份。三婆的糊汤呈半稠状,绿中带黄,黄中透绿。她拿着一碗饭,沿着门前公路一边走一边吃,见人了说上两句话。别人眼馋她的饭,就一定要拉去,给舀上一碗。

她虽老了,手却巧,现在年轻人不愿做不会做的饭,她经常做来吃。她的儿媳――我的小婶又好气又好笑地说自己的婆婆:“她就是怪,专做一些怪饭。”

她爱做的饭,都是过去缺食时常做的食物。半开的槐花,她摘了以后一蒸,与米饭蒸在一起,嚼在嘴里,一股清淡的槐花香。槐树花开透了,她会背着挎篮上坡,撸上一挎篮槐花,开水一烫,然后晒干,和干萝卜丝做馅儿,做成馒头,把我们险些馋死了。她做好,一个也没吃,全让我们闻香赶来吃了个精光。事后,我让妻子做,却怎么也做不来。妻子去向她请教,可仍做不来。她儿媳也做不来。她听了,连连叹息:“咋就做不出来啊,怪了?”连她自己也说不清。

我来城中后,爱流鼻血。一日,父亲进城,拿着一包野百合根。野百合又名山丹丹,根扎得很深,很难挖。父亲说,你三婆听说你流鼻血,说有个土单方能治,就是拿野百合根煎水。然后,她老人家就背着挎篮上坡去挖了。 当时,三婆已经80多了。

我的眼前,又一次出现一个80多岁的老人,背着挎篮蹒跚着上山的样子,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

谁知,不久之后,老人就走了。

老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是夏天。当时,妻子做手术住院,我给岳母打了电话,请她来照顾一下。我在老人上山前的一天赶回家。农村人过世了,放在棺材中,晚上要有人陪坐,是怕死者孤独。老人活着时,村子里无论哪位老人离世,她每夜都会去陪坐到天亮。

我想,老人大概很想在自己死后,别人也这样陪坐吧。

那夜,我一直陪坐到天亮。半夜时,实在瞌睡了,走出来一会儿。静静的夜里有虫鸣,天空闪着一颗颗星星。我又一次想到老人,在这平和的夜里,思念着一个平和的老人,我的心里没有忧伤,平和之中有一丝思念。

一个人死后,能让别人平和地思念着,逝者魂灵地下有知,也会幸福吧。

4

几年来,乡村中那些熟悉的老人,就这样一个个走远,留下一些细节,供小村人茶余饭后细嚼慢咽,临了,喟叹一声,表示哀悼,表示思念。

村头的瞿大爷,是一个厨师。乡村里做事,不像城里进宾馆,而是买了蛋啊肉啊的,然后请来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也不是进了什么厨师学校的,而是祖辈传教的。瞿大爷就是这样一个厨师,事主一请,他围裙一围,就赶去了。事情办几天,他就忙几天。完了饭一吃就走,过年,事主拜个年就算完事。

他做的八大碗,是小村酒席必不可少的。

八大碗,是一碗炒菜,一个汤水碗,如此反复,也就是十六碗。炒菜不是很好,可是汤水碗很好吃,用肉汤加上各种佐料,烧滚了,碗底放上煮熟的芋头和洋芋,把滚汤浇上。上面再放上煮熟的豆腐条,还有粉条等:一碗一味,又烫又香,很好吃。

这菜,也不是他的专利,凡是小村做厨的都会。可是,随着老人越来越少,他就成了独此一份了。

上次,我回家给父亲做寿,想找个厨师,我说:“请瞿大爷。”父亲吸着烟,过了一会儿道,人都死去半年多了。我一听,一阵怃然,一个老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只有那菜香还依旧遗留在大家的记忆里。

邻村的朱伯,爱唱船歌,还有转转鼓,这两种歌都是山歌,前一种是正月里玩旱船时唱的歌。转转鼓,则是人过世时唱的。因此,前一种是喜庆的,后一种显得悲怆。他嗓门好,声音亮,每次唱起来,一群老人都跟着帮腔,形成一个团队。

他后来是得癌症走的。

再一次回村,当我谈到一个逝去的老人时,父亲一声长叹:“一个个都走了,我也会走的。”我听了,默默无言地望着他,望着他如山一样堆垒的皱纹,深深感到,岁月竟是如此无情。

院子里,虫鸣依旧,那棵椿树还没长成合抱粗,我记忆中的老人却一个个走了。我见过他们中年的样子,见过他们老年的样子。始终,唯独没有想到,他们会一个个离去。

他们离开,我的回忆还能沿着往事溯游而上,回到源头吗?

5

老家丧歌中有支歌,唱起来沙哑、悲凉,也很短:人在世间啊要修好,莫学南山一丛草,风一吹来两面倒。

过去,回到故乡时,走在弯曲的路上或者山梁上,保不准就会听到从哪条山沟中传出这么一嗓子,在小村上空缭绕不散。每次,听到这歌,我都有一种警醒,一种汗颜。

我离开小村,我们这代人和下代人也将一个个远离小村。小村留下来了,小村的老人留下来了。留下来的还有他们的遥望,他们的叮咛,以及小村的宽厚、朴实和善良。

我们如一股山泉,从源头流出,潺■,流向城市,流向红尘,沿途羼杂着垃圾、纸屑和泥浆,让我们变得浑浊,变得面目全非不敢相认了。

有时回到老家,见见乡村老人,和他们谈谈,就是看看源头,对潭照影,洗涤一下自己的人,也洗涤一下自己的心。这样,避免我们精神上蓬头垢面,污浊不堪。

现在,乡村老人一个个走了,走向远方,走向我们永远也无法触摸的世界。

我们的源头,业已干涸。那么,在人性的河床上,我们究竟能流淌多远,会不会被感情的沙漠蒸发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草的诉说
生命接力
第一次的离别
弘扬美德我们做
“滥竽充数”的启示
我当按摩师
我与孙悟空对话
我终于战胜了胆怯
残阳
记忆里的玫瑰花
新世纪如何学雷锋
不愿离开黄冈的天使
我渴望得到自由
让明天更美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拿撒勒的创业者
肩膀疼不只是肩周炎
蜗牛毒素制出新型止痛药
商店防盗危机
秦淮旧梦与先锋新声
80岁,你也能这么精致优雅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激情岁月
背阴山坡上的菜园
“胖企鹅”的烦恼
十大专家献策中国社会化养老
分享艺术的奥妙
老年人长寿提示
海上球赛 (外一篇)
奢侈品的悖论:每个人的专属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四单元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物入侵者》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词语复习(五四制)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一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题:第五单元
鲁教版初四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题:第六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