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0
论宪法的司法化(3)法学理论论文(1)
2,宪法的司法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宪法进入司法领域,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关键。
如果宪法不能进入司法适用的领域,我们无论怎样进行法治的建构,最终都是不完备的,而且最终可能使法治建设步入歧途。宪法司法化是法治建设不可逾越的“合理化”过程。
3、宪法司法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自美国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迄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大约4000件关系宪法解释的案件进行了审查,宣告了由美国议会制定的80余件法律违宪,至于州法律被宣告违宪者更多。
(3页)正是宪法的司法化,保证了美国宪法的长期稳定,同时又使美国宪法始终处于实践状态,成为“活着的宪法”。在设立宪法法院及通过最高法院行使宪法法院职能的国家,宪法审判制度成了首要的司法审判制度。
(106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FONT>1991年苏联、中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以后,这些国家绝大多数都设立了宪法法院,并以此作为走向法治的标志。宪法的司法化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现代宪政国家的基本标尺。
叁 宪法司法化之障碍从世界范围看,宪法司法化已经成为宪政普遍主义基本理念的组成部分。宪法的司法化应当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步骤。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现行宪法几乎仍被排除于司法领域之外。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依笔者看,妨碍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体制上的“困惑”。宪法的司法化,要求宪法规范由司法机关即法院直接加以适用。
根据现行宪法,最高人民法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受其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这意味着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在我国,宪法也是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这种体制的设计基于一种理想主义的假设:即由同一个主体制定宪法和法律,自然能保证二者的一致性。
然而,法律与宪法相抵触的情形不仅存在着可能性,而且不可避免。在法律与宪法抵触的情况下,法院的适用面临“二难”选择:直接适用宪法则法律虚置,适用法律则宪法虚置。
由于对宪法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我们选择了后者,造成了“以法凌宪”的现象。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完全错误,有悖法治基本原则的选择。
这一选择是法院主动作出的,表现为: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引宪法作论罪科刑的依据的复函》中认为,宪法是“我国国家的根本法,也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但“对刑事方面,它并不规定如何论罪科刑的问题”,因此,“在刑事判决中,宪法不宜引为论罪科刑的依据。”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制作法律文书应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批复》中,也将宪法排除在可以引用的范围之外。
虽然有人认为,1955年“复函”仅仅说明宪法不能论罪科刑,不能由此得出宪法不能在法院适用的结论,(21页)但是,这仅是逻辑推论。1986年“批复”则更为明确,无论刑事还是民事判决,宪法均被排除在引用的范围外,而事实上:除了宪法中有关选举的规范外,(154-158页)各级法院数十年来在所有审判活动中均未适用宪法。
这意味着法院在裁决中的分析论证过程也不以宪法的规定或宪政理论作为立论的依据。
(二)宪法自身的缺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宪法中没有宪法司法化的规定。
这体现在,第一是我国四部宪法中都未明确规定法院可以而且应当适用宪法。现行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虽然有人将所依照的“法律”解释为包括宪法、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278页)但毕竟不明确,而且这里的“法律”似应理解为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及行使审判权之程序规则,而不包括以宪法规范作为裁决的依据。第二是宪法规定宪法实施的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从理论上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进行违宪审查,并宣布违宪的法律无效。
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毕竟不是司法机关,其进行的违宪审查活动难以纳入宪法的司法化范畴。而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具有制度上的不合理性,审查自己制定的法律是否违宪直接违背“不得作自己案件法官”的基本法治原则,加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未设立专门承担宪法监督的日常工作机构、没有宪法监督的程序规定,导致违宪审查至今还未发生过。
二是宪法条文缺乏可操作性。这表现在:第一,宪法中包括大量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的内容,特别是经济政策占有很大篇幅,“我国历次修宪,基本上是政策变更为动因,同时又因政策变化而对宪法内容进行相应修改。
”宪法内容的政策化,使宪法条文具有极强的原则性,不便操作。第二,宪法规范的结构不完备。
宪法既然是法律,其规范也应包含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部分。而我国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完整,它规定了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职权,却未规定不依宪行使这些职权的责任及怎样负责,未规定违宪构成、违宪责任。
另外,我国宪法对公民私法方面权利保护不够,也没有具体条文加以保障。第三,缺乏宪法实施的程序规定,宪法的实施失去制度保障,宪法条文无法操作。
宪法自身的缺陷导致了宪法难以进入司法领域,为法院适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续写《孔乙己》
- 社区变了
- 社区植树
- 走过三米
-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
- 新苑社区法院宿舍环境报告
- 睦邻卡
- 社区活动站的“大管家”
- 我们的社区
- 小镇的成长
- 我是社区小主人
- 续写《孔乙己》
- 住在A座的人
- 续写《孔乙己》
- 流浪的二胡
- 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的实现(1)
-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院信访机制之我见(1)论文
- 关于监视居住制度的立法思考(1)论文
- 民间乐舞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 声乐的艺术表现与提升路径
- “炳人识字法”与汉语语文教育体系
-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责任制度的改革(1)论文
- 钢琴艺术教育的思考
- 体验式营销与客户忠诚度实证分析(1)
- 新产品扩散模型及营销策略分析(1)
- 浅议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1)
- 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 关于民本主义与传统司法论略(1)论文
- 地方服饰图案的开发与应用
- 《尊严》教学设计二
- 《尊严》考点练兵 积累篇
- 《尊严》整体阅读感知
- 《万年牢》美文欣赏 祥林嫂
- 《尊严》作者介绍
- 《尊严》相关资料
- 《尊严》训练素材
- 《尊严》重点问题探究
- 《尊严》考点练兵 阅读篇
- 《尊严》写作指导
- 《尊严》教学设计一
- 《万年牢》训练素材
- 《尊严》重点字词意思
- 《将心比心》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尊严》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