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7
2013年的法理学研究与动向(10)法学理论论文
有学者在研究羌族的继承习惯法时指出,羌族的继承习惯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特定的民族性和合理性,如强调继承权利与继承义务并重,强调在继承过程中维护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而规定遗产继承一般由留在父母身边生活,对父母履行了养老送终义务的子女继承,父对子、兄弟姐妹之间的遗产继承被排除在外,这与国家的《继承法》有一定的差异。为此,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对施行《继承法》做出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可以由继承人中数人或一人继承”的协商继承变通规定,1989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这个变通规定。
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制定法的权威性,又尊重了羌族的继承习惯,是民族立法的成功典范。[54] 7.依法执政 中国党的依法执政问题被引入法理学研究的视野。
许多学者认为,依法执政体现了中国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是中国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的制度创新。[55]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是党的依法执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应当与宪法改革同步互动。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全局性作用。[56] 有学者指出,在治理国家的方式上,我国受孙中山当年提出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的影响较深。
邓小平早在1941年批评了“以党治国”的思想,遗憾的是,到后来,特别是中国党执政后,这种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起来了。事实求是地说,对于执政党和政权之间的区别,长期以来的确没有被完全搞清楚,对“以党治国”带来的危害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在实践中,它往往导致混淆党的领导和政府管理的界限,把党的机关当做各级政府的上级机关,结果党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得机关化、行政化和官僚化。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之外,在对党政政治认识上有局限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推进党的现代化,真正使党的发展、前进成为不可逆转的,就必须通过反思和改造中国政治文化,提高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性。中国党近年来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是表明了自己的“执政党意识”,真正进入了一个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伟大过程。
为了有效地履行社会整合功能,必须扩大党的意识形态包容性,建立和拓宽利益表达和信息沟通渠道,发展和推进党内民主等。[57]有学者指出,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虽然在谋求和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这一目标上是共同的,但二者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不同。
如党的领导主体是党组织本身,党的执政的直接主体不是党组织本身,而是党的代表们。党的领导是党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无私的工作同人民群众形成的一种事实性关系,它不是靠法律规定,不是靠强迫和武力。
党的执政却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力地位,它表现为党的代表们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占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地位又是通过法律程序——选举——获得的,所以它是一种既定的法律状态,一种既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护。[58] 有学者借助德国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于1927年提出的“法律上的人”的思想,认为我国当代“法律上的人”是现代社会的更高程度的“集体的人”,法律是社会法。
其产生途径不能使用西方自由权利时代那种立法的方法,即由少数社会精英或立法者个人思构的办法,而必须通过与社会法时代相匹配的民主的方法,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建构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因为在现代民主社会里,真正好的法律必须体现公意,而公意的获得不是通过个人之间选举“人民代表”的办法,而是通过“集体人”的政治组织即政党这个中介组织的活动来完成的。
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政党是民主集中的一个中介性组织,她负责着收集和向立法机构转达民情民意的任务。这意味着执政党就是许多政党中最有资格承担这一角色的“集体人”的政治组织,或者说执政党是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里“集体人”在政治上的最大代表。
这也意味着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时,她就会失去执政党的地位。“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它强调了中国党的“代表性”的重要,从而为其保持执政党地位和建设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党指明了方向。
[59]也有学者认为,只有当法律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创制时,政治体制通过和颁布的法律才会获得合法性,政党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活动才会具有合法性。[60]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执政期间,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其中一定地区的政治腐败构成了对政治合法性的最大威胁。另外,原有的依靠意识形态的方法的作用也有所削弱,政府所控资源向社会的流散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也对政治合法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前瞻性地应答了中国党长期执政何以可能的问题,回应了潜在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的挑战。[61]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好“妈妈”
- 我的神探老妈
- 夸夸我的伙伴
- 脾气火暴的余*
- 我们班的男子汉
- 排练真枯燥
- 我是个读书迷
- 我家的“黄鼠狼”
- 表演奖章非你莫属
- 心灵手巧的“白桦树“
- 我最敬佩的人
- 我很“傻”吗?
- 爸爸的性格
- 雷锋的故事
- 老妈的“天气日记”
- 寻教材之源,塑能炊之巧妇
- 运用动态真实原则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需提高的技能
- 浅析少先队社团的建设机制
- 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浅析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影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如何使词汇教学适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 高中团委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探讨
- 高职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 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
-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 散步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诗五首
- 桃花源记
- 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 春
- 诗词五首 《龟虽寿》《石壕吏》等
- 月亮上的足迹 (多媒体电子教室)
- 背影
- 诗词五首
- 《论语》十则
- 最后一课
- 愚公移山
- 木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