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金陵春梦》引发的一桩公案

《金陵春梦》引发的一桩公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金陵春梦》引发的一桩公案

1989年

9、10月间,一位世交长辈从台湾回大陆祭祖省亲,途经上海到家中作客,在餐桌上谈及海峡两岸多年的敌对状况:“在台湾,蒋中正逢年过节念文告,凡提到毛泽东的名字,一定是用宁波官话把中间那个‘泽’念成重音,结果听上去就成了‘毛贼东’。”随即他问道:“听说毛先生在大陆讲到蒋介石三个字时,是用湖南话说成‘蒋该死’的,是这样的吗?”无人应答,但报之以大笑。

的确,两大政治集团的领袖互视对方为仇雠,如果提到对方姓名时真有点“污名化”的小动作,也不足为怪。比这更严重的将政敌“妖魔化”的事例,在那个政治上二元对立、不共戴天的时代不胜枚举,不仅仅体现于政治宣示和立场定位,而且普遍渗入有关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出自香港作家之手的长篇章回小说 《金陵春梦》,便是对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完成“妖魔化”塑造且风靡一时的登峰之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若论中国大陆最有吸引力的文学读物,唐人的这部 《金陵春梦》 绝对名列前茅,其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是一个长时期里描写“蒋家王朝”从兴盛、衰竭到迁台的唯一作品,还因为属于“内部发行”,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高级干部才可购买,无疑具有稀缺性和神秘性。那时候,谁能有本事觅得此书一阅,在周遭书友中足以夸耀一番。该书作者唐人,尽管身处香港,但在内地的名气之响,实不亚于有“八亿人民一作家”之称的浩然。如今回首,像我这一代人对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的误读,正是始于这部作品,而刻在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则莫过于其第一集对所谓“郑三发子”的描述。

《郑三发子》 作为该书起首第一集,向读者详尽地揭开了蒋中正的身世之谜:原来,他贵为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华民国总统,本不姓蒋而姓郑,是其母王采玉从河南许州 (今许昌市) 繁城镇后郑庄,改嫁到浙江奉化溪口时带来的,原名郑三发子。经此披露,其领袖群伦的“帝王”之气荡然无存!在旧时代,像这样寡妇再醮,叫做“二婚头”,而其与前夫所生子女带到后夫家去抚养,江南一带俗称“拖油瓶”。通常,负担养“油瓶”之责的男子会被当作笑柄,而直接带“拖油瓶”过来的妇女则受人奚落,其子女更是极不体面,往往一辈子遭轻蔑,抬不起头来。蒋介石既是低下的“拖油瓶”出身,那么其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流氓行为以及严重的人格缺陷,逻辑上便不为无因。由于唐人写来妙笔生花,头头是道,这个人物出身的前置,就为一般的读者视若信史且恍悟而不疑。

那么,唐人何以会用“郑三发子”演绎出整整一集的故事呢?换句话说,其所据为何?他在1980年第一期香港 《开卷》 杂志发表 《关于〈金陵春梦〉及其它》 一文,首度言之凿凿,向公众解开了这个谜底:“是1949年冬天,有一位真正的蒋介石侍从室侍卫官退休来港,寻亲访友,希望‘叶落归根’,并且很快获得批准。他回乡之前用‘八行笺’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中有五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长兄郑绍发的经过。由于事隔30年,已记不起这五页‘八行笺’由友人送给我的经过了。”唐人说,正是在“八行笺”的基础上,根据蒋介石的家谱、浙江地方志、风俗习惯以及蒋的传记等等,逐一核对,再加上其成长过程和各个阶段的表现,他才深信这位侍卫官所述,而且确定此人没有“骇人听闻”的必要。他还说,这部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撷取于历史素材,或者说,是真实历史的通俗演义。他这样解释,很容易使读者误以为小说中一切皆有所本,无一处无来历,信以为真而无从置疑了。

诚如罗孚先生所言,蒋介石是“郑三发子”的传闻“绝不是唐人的恶意捏造”,而且并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抗战时期,确实有过一个名叫郑绍发的人,从河南跑到“陪都”重庆,要认已贵为委员长的胞弟。曾任军统局总务处处长的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 一文中详述了这个有点离奇的故事,说结果蒋没有接见此人,而是让军统局局长戴笠把他囚禁起来,沈当时奉命带一个裁缝去给他量尺寸做衣裳,发现其面貌同蒋介石一模一样,不过口音不同。不久,郑绍发又被关到贵州的息烽集中营,还把他在河南老家的家人接去,在监狱内专门造了几间房子作长期囚禁,但待遇较好,行动也有一定的自由。抗战胜利后,沈又奉命处理此事,释放时给了郑数千元法币,命他回去后不准再说是蒋的哥哥,否则严办,云云。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桩涉及蒋介石的认亲故事成为了一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传闻,外界不明真相也无从辨析,有人不信,也有人信,则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唐人本人生前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杨奇在前文中说:“可是,到了1978年我奉调到中央驻香港代表机构新华社担任宣传部长时,严庆澍还未对 《金陵春梦》 进行修补工程,只是改正了一些明显的差错。”他改正的“一些明显的差错”中,并不包括有关“郑三发子”的描述。事实上,他对此不但没有修改的打算,而且还做了如今看来有点迹近荒唐的自辩。1981年11月7日,亦即病逝前不久,他在为北京出版社在大陆正式出版 《金陵春梦》 而撰写“作者自序”时,复述了上述有关郑三发子的资料来历,并对几份杂志上表示异议的文章进行驳斥,特地申明:“在此要答复这一类‘否定郑三发子’者的是,我一开始曾不信其事,后经研究而终信其事,然绝非为反蒋计,这在拙作中写得很清楚。”他还说:“事后证明,读者对这个样子的开头是感到兴趣的。我自己对相反的意见或抨击也非常留意,倒不是担心有人控告我毁谤,而是担心有人责备我为反蒋而出此一着并不光采,其实拙作中对蒋母寡妇再嫁这一些是十分同情的。反蒋也在于反他从郑三发子变成蒋介石后,就忘记了灾民痛苦而骑到人民头上,并没有反对郑三发子,可能这明确的态度获得了‘忠贞之士’的‘认可’,台港蒋方人士亦未因此骂街。”很明显,这些辩解并不能消除各方对“郑三发子”一说的质疑。唐人又举 《河南文史资料》 刊发文章为例,认为这“都为‘郑三发子’提供了更多的旁证”。可见,在当时基本可以定论的情况下,这位作家没有也不准备放弃在他看来是无可置疑的“郑三发子”之说。相比之下,冯英子晚年对友人表示,他当年道听途说而写的那篇文章看来是“厚诬古人”,表现了服膺真相、坦承错误的勇气。虽然唐人再三申明其写作“绝非为反蒋而反蒋”,但从冯英子忆述的事情经过可知,依据传闻确定蒋介石即是“郑三发子”的说法是极为轻率而有害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对蒋介石“妖魔化”的做法,无疑是出于与敌对阶级进行无情斗争的需要。然而,如若天假以年,唐人能够活到今天,看到国、共之间的坚冰正在融化,而读者的历史观也较为客观平实之际,会否“觉今是而昨非”摒弃陈见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向未来进发!
话说自立
小鹿的自述
我是一条小泥鳅
花开的天空
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我从失败中感受到希望
Apple Trees During Eash Season
My Diary
收藏幸福
思爱,想爱
向大家介绍我
多一点点
别了,童年
有时我也想出塞
被无限推迟的梦想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谁最该吃药?
可怕的恶性竞争
测量胡夫金字塔的方法
看好您的养老钱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总理报告将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如何防骗
“老龄化的社会”会成为骗子天堂?
老年人受骗之殇
查理五世骑马肖像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年人
还在读古龙小说的那些年
“当世柳敬亭”袁阔成陨落
美国人的生态平衡观
2011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古今异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
初中全六册文言实词及古今异义汇总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异读字
2011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所有课文练习)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训练:第六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