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6
中苏关系史的权威之作
《阎明复回忆录》问世,这是广大读者期待已久的事,是值得庆贺的喜事!
几年以前,当阎明复同志在三亚撰写他的回忆录时,我有幸阅读了他的初稿。一周以前,他的秘书给我打电话,要我在首发式上做一个发言。我想,这不难,我只要看看目录,凭记忆就可以写一个发言稿。但是,当拿到新书以后,书中的每一章都把我吸引住了。我花了3天半的时间,把书从头到尾重读了一遍。
《阎明复回忆录》从他的童年写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涉及最多的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苏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占全书的70%以上。目前,我承担了研究1949―1991年中苏关系史的国家课题,这与《阎明复回忆录》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基本上一致。几年来,我大量搜集和阅读了国内外有关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著作。在这里,我想把《阎明复回忆录》与国内外已经发表的著作加以比较,看看《阎明复回忆录》有什么特点,它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第二,众所周知,中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对中国国内的发展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自上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以后,中国人一直在走俄国的路。即使到现在,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活也还不能摆脱一个“苏联问题”。《阎明复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苏联全面援助中国的历史。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记得在阅读《阎明复回忆录》初稿时,有的同志曾提出,有关苏联专家在中国全国总工会讲课的内容太多、太具体了,要不要删减一些。我说,这些内容非常宝贵,而且越具体越宝贵。看了这些材料,你才能知道我们的一些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才能知道我们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所以说,《阎明复回忆录》不仅是研究中苏关系人员的必读之作,而且对研究党史、国史,对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述两次研讨会以后,明复又提出一个建议:把俄罗斯方面苏中关系的当事人和学者请来,双方坐在一起,共同总结教训。为此,我两次出访俄罗斯。遗憾的是,当时俄罗斯形势有点像中国文化大革命,苏中关系的当事人和学者分成了不同的派别,不愿坐在一起开会。结果,明复的意愿未能实现。
明复为人谦虚,保持低调。他常常说,“我只是一个小翻译。”从《阎明复回忆录》来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历史,他不仅掌握丰富的资料,而且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阎明复回忆录》堪称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史的精品力作,权威之作;明复堪称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史研究的带头人和开拓者。
当然,《阎明复回忆录》也不是完美无缺,还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他一生中一些重要的经历没有包括进来,作为“回忆录”是不完整的,希望今后能够补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冰火链
- 青春
- 十月一日,举国同庆
- 想一个少年
- 深刻
- 学习
- 别恨水长东
- 轮回
- 爱在秋天
- 你听,多美
- 最动听的声音
- 流言
- 青春无悔
- 回忆点点滴滴
- 青青
- 怎样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 为老服务志愿者的尴尬
- 从传统文化寻找核心价值观源起
- 青春情暖,关爱同窗
- “创”世纪:马云说
- 以小博大,传递正能量
- 青春为什么而焦虑
- 浅谈精神病区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知乎:奔向信息沟通的新宇宙
- 谁是铁路春运最可爱的人?
- 青领班的感恩
- 喜极而泣,还是孤独万分?
-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术前心理咨询及手术全程护理
- 甘为社稷当“刺儿头”
- 网生代的逆袭
- 需要他力与自力:语文教师生涯设计与未来发展之语文教师的成长
-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 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
- 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
- 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
- 谈“话”说“文”论“语文”
- 小学语文课怎样组织学生思考?
-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武汉:中考语文首次出现四道作文题
- 小学生用漫画“写”作文
-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 走出作文创新写作的误区
- 杨东平:我国教育阶层差距仍在扩大
-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