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家胡同的忧伤

马家胡同的忧伤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马家胡同的忧伤

胡同很静,很长,且很破败,斑驳陆离的墙皮如同一双双干涸的眼睛,空洞无一物。偶尔有风来,便吹起一阵飞扬的尘土,弥漫了这条似时空隧道般的巷道,那些滚滚而来的一切红尘往事慢慢飘散了无踪迹。马家胡同矗立千年,支离破碎的残垣断壁是一条寂静而又忧伤的河流。即便有人走过也是行色匆匆,不曾驻足和停留。久远的时光像破碎的玻璃一样,哗啦一声消失在凌乱的步履之中。

马家胡同寂静而深远,却渐渐消失在眼前。

其实从我记事的时候,马家胡同已经在风霜雪雨中矗立了不知多少年了。青砖碧瓦炊烟弥漫,时刻飘荡着鸡鸣犬吠牛哞马嘶的声音。胡同保持原状尚好,屋顶上一片一片青色瓦片映衬在阳光里,荡漾起一片迷蒙之色。有一些野草从瓦片的空隙中倔强而生,随风摇曳,虽然孤单,却立在墙头处在高位,比院落里的枣树还要高出半头。我总不解,明明只有拇指般大小的泥土墩和闭塞的小缝,它们却在上面生长茂盛俯视众生。它们从何处而来又怎样无缘无故的在院墙头上扎根发芽的呢?我问过很多长辈,他们或是抽一口呛人泪下的烟袋,或是疑惑地看着我,然后哼哧哼哧回答了共同的答案:当然是风吹来的。风把这些生命吹进马家胡同,把这些人吹到马家胡同,也把这些故事吹进马家胡同。我把长辈的答案写进小学作文时,竟然被老师当成了范文。

院落里的鸡鸭鹅狗,圈子中的猪牛羊马,都成了野草们俯视的对象,一春一秋虽然短暂,但快意人生啊!这些野草在马家胡同里,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是和胡同共而存之的。它们一样久远。

从我记事起,胡同里的大人们都轻言轻语,一般不会大声喧哗,好像胡同里藏着不知名的神灵一般,让他们心存敬畏。胡同拐弯抹角,房屋纵横交错,像一座小型迷宫。奶奶曾说,这是诸葛亮的八卦阵,生门与死门并存,陌生人只能进不能出。果不其然,某年有个贼人进了胡同,盘旋了三天之后终是逃不出去,只好缴械投降。倒是那些货郎们,挑了担子拿了手鼓,盘坐在胡同口咚咚敲个不停。他们从来不进胡同,鼓声会把人们引出来,挑选着针织、顶针、线团,我们则会选择一两块冰糖、三四张画纸。最让人惊叹的是邻村的一个老盲人,经常挑着一担小葱坦然走进胡同。他的吆喝像唱,很是动听。老盲人卖葱,从来不要钱,但可以用鸡蛋来换。两个鸡蛋一撮,五个鸡蛋半斤。他一手接过鸡蛋,一手掐起小葱,大小一样均匀。有好事者恐其拿葱的分量不足,曾用秤约过,竟然一两不差。盲人走进胡同不会迷路,他摸索而进摸索而出,分得出生门和死门。换做其他人,比如卖豆腐的、卖糖人的,还有钜盆钜碗的,卖针线的,都不敢进来。不过,这种地方却适合捉迷藏。我们总喜欢那些小旮旯,窝在里面像一只猫。孩子们的天真在于从不觉得胡同陌生,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件容器。有一次,我窝在一个角落竟然睡着了,伙伴们遍寻不见失去了兴趣,各自悻悻回家。我醒来时天色已晚,天空中已挂满了零散星光,斑斑点点洒落脚下。母亲站在门口喊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我爬起来拍打身上的尘土,然后颠颠地跑了回去。饭香正浓,而母亲早已去忙别的事情了。

随着年龄增长,我却对胡同有了一种恐惧之心,这种恐惧慢慢而来,无声息钻进骨头里。斑驳的墙皮像极了一双双眼睛,空洞深邃且有灵性,我的灵魂暴露在目光之下一览无余。哪怕轻微的、细小的微尘都在这些目光里悄悄落定。灵魂是尘土,尘土是灵魂,这一切都躺在久远的怀抱里不肯醒来。

马家胡同的墙壁横亘而立,和村子同时存在。

胡同中偶尔有一只鹅、一条狗会昂首挺胸走过,它们把自己当成了将军,目不斜视心无杂念,悠闲地跑回家安然入睡。当然,这些家禽家畜也会莫名其妙地惊慌失措起来,鹅伸长了脖子狂叫,牛大口的喘气长哞,狗则寻了逼仄的角落在可怜地低吠。这时它们成了做错事的孩子,惊恐无助。

马家胡同太安静了,哪怕掉落一根针,你都会听到它的声响。谁家的青花碗打碎了,谁家的老婆骂街了,谁家的孩子尿床了,谁家的母鸡下蛋了……都会清晰地听到这些声音。它们源源不绝如河水一般,滚滚而来呼啸而去,从来不曾驻留。马家胡同是拥挤的、闭塞的,甚至有一些让人透不过气来,它是天上浓浓的乌云。但这种安静却空旷辽远,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是点点精华星星之火,从不曾熄灭。即便在白天,我们对这胡同口大声喊一嗓子,连绵不绝的回声就会碰落墙根上蓬松的尘土,像极一串激烈的鞭炮,密密麻麻地把这些声音反馈回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胡同里住着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光棍,闲散得有些慵懒。他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且似乎一年四季就这么一身衣服。凌乱的毛发像秋后的野草,蓬松中透着酸酸的味道。老光棍整日里醉醺醺的,整天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子,走两步喝一口。有一次他竟在半夜哀嚎,他大声嚷着:给我个媳妇吧!胡同用回声答应了他。声音突然爆发开来,轰鸣中震响了屋顶上的每一层瓦片。在这种轰鸣中,老光棍的声音戛然而止,似乎受到了某种惊吓,然而胡同却还未停留。“给我个媳妇吧”走进过去穿越未来,留在我幼小的心底深处,直到今天,我仿佛还能够听见老光棍那中渴望、无助甚至悲伤的声音。那是一记春雷,燃起了正在发育阶段的每一个男孩的烈火。而马家胡同,则是这团烈火的助燃器。

胡同里最热闹的是春天。春天里,老奶奶把拐棍拄的震天响,她的声音冗长缓慢,像一曲久远的咒语,又像吟诵村间野调。她颤巍巍地穿梭在每一户人家:该刷机了,该织布了,该活动活动手脚了。无论是七大婶八大姨,还是大姑娘小媳妇,把纺了一个冬天的棉线拿出来,染颜色、刷浆水,把织布机擦得铮亮,等着老奶奶坐上去穿上一两下线梭子,盼望个好兆头。老奶奶脱去棉袄,换上对襟小褂,一头白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在胡同里洒下点点银光。她被后辈们扶上织布机,哐当一下又哐当一下,讨了个头彩,赢了一片赞叹。人群中一片惊呼,惊叹老奶奶的技艺,羡慕她健康的身体。老人家这时候才有些娇羞,一抹红晕涌过,拄着拐棍走到一边坐下来说,想当年我可是在胡同里第一把好手。

那一年的春天来得尚早,老奶奶似乎预料到自己的寿限将至,她穿上早已留好的手织衣服,脸上擦了淡淡的白粉,嘴唇上沁了淡淡的胭脂,打扮的大方得体,像要出阁的新娘子一般。老奶奶走后,胡同里所有的人为她剪了一尺五颜六色的老粗布,把她衬托的像四月里的牡丹花。马家胡同似乎格外寂静,沉寂无声默默不语,袅袅炊烟低沉缓慢,水一般忧伤。 胡同口两旁各有一株国槐,并不高大,但枝叶繁密亭亭如盖,遮挡了大奶奶和三婶子的半个院落,他们家的南屋坐落在国槐树下,剥落的墙皮和槐树苍老的树皮默默对视默默无言。槐树的内心是空的,看不到年轮。内心里面驻扎了两窝马蜂,浩浩荡荡似千军万马。奇怪的是这些马蜂并不主动去招惹人群,飞来飞去,进进出出,一整天忙忙碌碌。两头老牛分别拴在槐树下,悠然地静卧在斑点阳光里,咀嚼一整天的时光。货郎停在槐树下乘凉,同时不断摇晃着古铜拨浪鼓,叮咚叮咚打碎了树叶的影子。清晨时候,邻村的一位老人推了车子来,两边是柳条编制的草筐,里面摆列着一排排用红荆树枝串起来的金黄色的油条。他吆喝几声,老奶奶便颤巍巍地从胡同里踱出来,剥开叠得整整齐齐的花手绢,掏钱买上两根。香味弥漫了整个胡同,慢慢地把我们勾出来。我觉得那时候的油条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品了,它有着金黄色的光芒和迷人的芳香。这时候老奶奶便用手尖掐成一段一段的,分上一根。我们小心翼翼地接在手里,半天舍不得吃。老奶奶笑成了一朵花,她说,你们这群小家伙,赶上了好年景。她颤巍巍的身体沉浸在初升的阳光里,让人觉得花开正艳,一路芬芳。

马家胡同里林立着低矮却又错落有致的土坯房,青色的砖头褪去了光鲜,剥落下一层历史的尘埃。燥热的夏季来临,胡同里清风自在,厚厚的甚至有些笨拙的大门全部敞开着的,门阶也被拿了下来放在门后。人们坐在过道里乘凉、喝茶、聊天,或是铺一张席子午休。胡同中没有风景,看不到树木、野草和河流,它在广阔无垠的平原上,在沉厚的村庄里,仅仅是一条纹络或者血脉。当然,也可以把它比做是一条沉睡着的河流。我见过南方的一些胡同小巷,大都傍山伴水,安静地沉积在迷蒙蒙的雾霭中,像少女般宁静,吴侬软语、轻舟荡漾,画儿般美丽。马家胡同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沉默无言,在寂静的时光中静静地睡着了。过道里时不时地传来欢声笑语,男人们渐渐响起了鼾声,女人们则压低了声音说起了悄悄话。有时候她们脸色绯红,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她们的秘密,也是胡同里的秘密。

胡同越走越远,当一切光环褪去时,它便沉寂于平静和无奈,但这种平静只不过是一丝黎明前的黑暗。村子开始南移,一些院落在时间的风向里自生自灭,红砖碧瓦的院落、楼房遮挡起了巷子里的缕缕阳光,它们隐藏在昏暗之中。这些院落、楼房遮蔽起胡同的呼吸,倍感压抑。就连沉重的叹息也只能在自己的内心里涟漪,并不扩散。它们也无法扩散,没有地方扩散,也没有地方宣泄。马家胡同越来越老了,风烛残年,摇摇欲坠。好几年,那些曾生长着茅草的屋顶轰然坍塌,回归于土地。

留守在老的村子里的老人们,依旧畏缩在低矮的房屋里,行动迟缓,慢慢老去、死亡,回归于尘埃。爷爷曾拄着拐杖敲打着炕沿,慢悠悠地说:我生在这间屋子里,以后还要死在这间屋子里。爷爷说这句话时,我看到他古井无波,脸上没有丝毫情感。他说,你们走吧,越远越好。

村子里越走越远的不仅仅是脚步,还有匆匆的身影。马家胡同不喜不悲,好像这就是宿命,无法避免也不能避免。人们离去时不曾告别,也没有人挥手甚至不曾回头,就像浪花一样,争先恐后地逃离。在轰隆的时光中,马家胡同已无处可逃,只能停留在原地,像一个无助的孩子。

我有时候回老家,必去马家胡同看一看。绕过新的村子一直往北走,便会走进一片荒芜。倒塌的房屋、斑落的墙体和东倒西歪的院墙,一切熟悉却又陌生。我熟悉每个角落,但却对这些角落失去了理解。它们越走越远,空留躯体,灵魂却已经不再。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迷宫,早已显露出本来的面目――胡同的一切布局,原来是十分简单的构建架构。这些迷宫蜿蜒起伏破败不堪,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容颜和自信。

太阳绕过新的村子的时候,才会从天边射落下一抹余辉。马家胡同沉寂在暗红色的余光之中,化作一堆泥土。老槐树早已不见,鸡鸭牛羊早已消失,曲折的小巷长满了低矮的野草,同时,散落着零星的脚印。阳光落下去的时候,我看见一株光辉飘来,像孤魂里四处飘荡的鬼火,在眼前漂浮不定。我把它抓到手里,久久不愿意松开。

摊开手掌,是一粒尘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学的第一天
社区联欢
苦瓜
家庭趣事
我和我的同桌
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
一次难忘的暴风雨
身边的变化
做流浪“宠物”的监护人
我的好朋友田思源
折翅的“飞人”
我们去秋游
老师
难忘的99个小时
拔河比赛
浅谈农村环境监管
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
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探微
探析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评价
分析环保节能理念在轮式装载机设计中的运用
穆棱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体系构建与实践
环境工程中污水治理问题及措施
浅谈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
钢结构门厅支撑选型和耗能支撑布置分析
园林施工中的节能型技术应用研究
浅析办公楼电气节能设计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与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浅议农村污水处理方法探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2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3
今天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凡卡》精品教案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原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凡卡》课外拓展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外阅读材料
《凡卡》课堂练习
《凡卡》课文内容
让爱在教学中流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