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金鸭香炉起瑞烟

金鸭香炉起瑞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6

金鸭香炉起瑞烟

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期。后来,这种炉盖高耸如山的博山炉逐渐演变成香炉的一个固定类型。后世历代都有仿制,并各有变化,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博山炉。虽然在博山炉之前已经有了熏炉,但都不像博山炉那样特点明确、使用广泛、影响久远,所以人们也常将博山炉推为香炉的鼻祖,并常把“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

在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已经有了许多专用于焚香的香炉。特别是在南越(今两广地区),熏香的风气更盛。但所用香炉的造型大都非常简单。相传,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汉武帝即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初期的博山炉大都是铜炉,也有以鎏金或错金(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装饰的高档器物。博山炉设有炉盖,且高耸峻峭,雕镂成起伏的山峦之形,山间雕有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灵禽瑞兽,还有各种神仙人物,以模拟神仙传说故事。下设承盘,贮有热水(兰汤),润气蒸香,亦象征东海。当在炉腹内焚香时,袅袅香烟从层层镂空的山形中高低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加之水汽的蒸腾,宛如云雾盘绕于海上仙山,呈现出一派极为生动的山海之象。

汉武帝之后,博山炉依然十分流行。据载,汉宣帝时的博山炉上还刻有刘向作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时,长安的著名工匠丁缓,就曾制作了极为精巧的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异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丁缓还做出了更为著名的放在被褥里用的“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航空陀螺上的万向支架完全相同。

在封建时代,香具的使用是有严格划分的,材质、大小、图案、重量都有一定的规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制的香炉。如皇后用金香炉,太子、贵妃用银香炉,皇子、亲王用银香炉或鎏金、错金香炉,官员多用铜香炉等。宋代瓷香炉逐渐流行,除了五大名窑有专门为宫廷烧制的香炉外(这些香炉是不允许进入民间的),其他窑所烧制的瓷炉在民间也大量流行开来。

宣炉不仅首次使用了优质的黄铜,而且冶炼极为精纯。造型上十分考究,每一款式都要经宣宗本人审定。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使其成为炉中极品。自宣德铸炉成效,直至清朝,一直有很多人追随仿制。综合后来追加的炉具,宣德铸炉总计不过一万余座,并且深藏宫禁,普通人难得一见。多亏仿制者广为冶铸,才使世人有幸一开眼界。

汉代博山炉

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用器具。其名既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予人置身仙境的感觉。

蕙质兰心 沟通神灵

香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先民就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在相关遗址出土有原始的陶熏炉。当时的香料主要使用的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蕙质兰心”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据考古研究,当时香更多的是用于祭祀、供奉天地、敬奉鬼神等神圣的仪式。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植物燃烧产生的香烟,能够从地面升到天上去沟通神灵,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道教和佛教,在它们各自的宗教仪式当中,烟雾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徒们通过它来传递坚定的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草本类植物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地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诗经》《楚辞》中都能看到有关人们佩戴各种各样香草的记载。但是这种情况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改变。汉代疆域辽阔,很多蛮荒之地都被纳入汉朝的版图,除了可供燃烧的草本植物之外,南方热带雨林中出产的一些树脂类香料开始大量出现,比如檀香、沉香、龙脑等。于是,用香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其中焚香器具的变化最为深刻。比如汉代出现的博山炉,在香炉中是非常有名的代表性器物,后人称其为“香炉之祖”。从博山炉的造型来看,其炉体比以前更深,之所以要加深,就是因为要在炉内放置炭火去熏烧树脂类的香料。

皇家的奢侈品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开始向理论完善的宗教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已发展成熟,它们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用香的习惯。当时人们逐渐发现,以沉香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是如此美好,它们气味独特,来源稀缺。因此这类香料成为皇家贵族的奢侈品,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唐代的史料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建造沉香亭,用沉香做刀柄、打造车轿等。

从唐代开始,香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在上层社会中,香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官员升迁、上朝面君等重要场合。有一种焚香的炉子叫先炉,最早用在佛教仪式中,后来官员升迁之后,都要手捧它在佛像前转圈敬拜。此外,大臣面君的时候,要口含鸡舌香,衣服要熏香,以表示臣下对君上的敬重。唐代的诰命夫人出行,除了要在宽大袍袖的肘部放置香囊以外,在其步辇四周的柱子上也要悬挂香囊,与袖中香囊所不同的是,这些香囊是金银织就的。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球香囊,大小不一,外面是镂空雕花的球套,里面为一半圆形的装有香料的小香托,在行走的状态下,这个香球不管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托始终处于水平位置。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街市中步辇行过,往往一路香烟。唐代这种繁盛、奢侈、高贵的用香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表明香从宗教领域转移到了日常的政治和生活领域。 除了仪式之外,香料在日常生活中还被用来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我们从唐张萱的《捣练图》中,就能清晰地看到仕女手里拿着的香斗,正如李商隐的诗句“金斗熨沉香”所描述的那样,当时在富贵人家,熨斗中已经开始燃烧香料了,用这样的熨斗去熨烫衣物,美妙的香气自然而然会留存在衣服上。再如后世的熏笼,形状像一个倒扣的笼子,在里面煮上香汤,把衣服盖在笼上,用升腾的香气来给衣服熏香,在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场景,正所谓“斜倚熏笼坐到明”。

今天寺庙里面烧的线香,在唐代是没有的,当时人们把香磨成粉末状,用木质的阴纹模具来轧制香块,上面有美丽的花纹,在燃烧时点燃一端,顺序引燃,又称为香篆或香印。据考证,这种用香方式也是从寺院中发展起来的,后来进入百姓生活。当时还有百刻香,这种香体积巨大,上面轧制有刻度,在燃烧时兼有计时的功能,能够全天候地燃烧,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用香方式。

同时,唐代的烧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更具有文化气息的隔火煎香,即在香炉里面点上炭火,再加上一个由贵重材质做成的隔火,然后把香料放在上面,不用明火去烧,而用隔火去炙烤,如此一来没有烟雾,只有香味,这是隋唐时期比较流行的品香方式,很多史料、名人的诗句都有这样的记载,一般来讲是在文人的雅集和文人的书房内进行的,供文人放在鼻端品鉴。

鼻观先参 修身养性

到了宋代,中国人的用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人开始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只在上层社会使用的香料,文人也更大范围地使用这些高级香料,比如沉香等。从香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讲,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物质无论多么美好,它本身是没有精神和生命的,是使用物质的人群赋予了它精神和生命。在远古的时候,香仅仅是作为一种祭祀品被人们使用;到了汉唐,香又是皇家的奢侈品;而到了宋代,因为文人的大规模使用,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同时兼具哲学性和思想性,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宋代,中国的用香文化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香席不再是贵族之间斗富的场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观参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的媒介。宋代奠定的这种文化基础一直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直到现在,谈起中国文化还是这样一种特点:含蓄、深沉、内敛。就如同宋人的品香方式。

从宋代开始,除了隔火熏香的方式,另外开始出现大量专供文人使用的一些更完善的香器。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一些圆形的装香的香盒,而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炉、盒的搭配和炉、瓶的搭配,开始出现理香的香箸与香铲。宋人为品香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文人之间的雅集,比如传世宋画中的《西园雅集图》就有香的身影,苏轼、黄庭坚等人经常创作一些有关香的诗文偈子,比如苏东坡的四句焚香偈子:“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富贵人家制香的职业,做香篆、做香丸、打香饼子。这也从侧面说明,香在社会上已经较为普及。当时的文人阶层已经成为民间的时尚风向标,当时的人们追求风雅,向文人看齐,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人带动了用香的社会风气。宋人还开始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红袖添香夜伴读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大幅发展。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的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代,于是明代香器便均极力模仿宋代,出现了复古的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等,甚至均追求紫口铁足。但是由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显著的不同。其具体表现是用香的深度与广度有了较大发展。明代的用香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像唐代用香专属于贵族、宋代用香专属于文人,明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在用香。我们根据明代留下来的大量画作和文字资料能够看到,几乎所有的生活场景里,都能在背景之中看到香炉的身影,比如在官场的应酬中,在私宅的闺房、花园里。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合称“炉瓶三式”,是家家户户都应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户人家就不像过日子的,可见用香已经普及到了何种程度。香除了在这些正式场合出现之外,在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包括一些很有情趣的事件中也能得到体现。比如,对文人们来讲,一个很香艳的场景就是“红袖添香夜伴读”。再有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比如冒襄和董小宛,小宛早夭后,冒公子写诗祭奠,其中就提到很多两人一起品香的场景。

清代满族人对汉文化十分崇尚,他们在政治上大量地起用汉人,在文化上积极学习汉文化,客观上对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清代,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炉瓶三式”开始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摆设和装饰品,甚至为了摆放的便利和美观而舍弃其原本的用途,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的一套炉瓶盒香具,为了适合房间里贴墙的博古架摆放,被做成了半圆形,已经完全没有香具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用香在明清另一大革命性的改变就是线香的发明,将香粉粘合起来,制作成棍的形状,使其运输、使用都变得极为方便,由此香更加大规模地进入平常百姓之家。

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这种情况直到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式微。

双蛾团花纹鎏金镂空银香囊

勾莲纹青玉雕香囊 首都博物馆藏

勾莲纹青玉镂空香囊 首都博物馆藏

凤凰牡丹纹金香囊 宋

青金石兽面图龙耳盖炉 清乾隆 高11.7cm

鎏金浮雕云龙兽耳宣炉 明 宽19.4cm,直径17cm,高8.5cm

底心方框有减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鼓腹,下腹圜收,圈足外撇。两铺首为象与饕餮合体而成的异兽,怒目圆睁,貌甚奇古。器表呈古铜色,铜质沉实贵重。通体浮雕云龙纹为饰,三爪腾云龙二,鬃鬣飞扬,趾爪奋张,穿行于祥云之间,气势撼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离开
生活
老师给我的鉴定
母爱
一场战争
青春岁月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你的委屈
中秋
盛饭
非典
校园拒绝邪教
有书相伴的日子
单纯
我需要空间
拨开模糊的雾霭
浅析日语中区分汉语与外来语的必要性
从小就开始走你追求的道路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分析
解读龚自珍及其诗集《己亥杂诗》
们为什么爱迟到
一切都在印象里成全
浅谈李益诗歌及其意象
浅析媒介传播的社会性
毛阿敏的后现代生活
浅论电视栏目的色彩包装
让梦想拐个弯实现
试析魏晋士人的一网深“情”
如何“逍遥法外”?
无处不在的催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世家》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傅雷家书》两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水平测试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树林和草原》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