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下)
在我们脑洞大开、穿越时空地幻想了一把微信与微博对古代艺术圈的影响与冲击之后,再回到现实,看看微信与微博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
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能不能打破艺术圈原有的秩序?弱势的后生是否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咖”交流?艺术圈会不会因为无时无刻的交流而更加有活力?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会不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艺术会不会因为微信与微博而普及?艺术与文学、音乐、哲学会不会有更多的跨界交流?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艺术圈的年轻人晒展览,炫耀自己到此一游,大人物晒展览以名声为朋友做人情。尽管微信与微博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倘若在宋代,我们会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的对峙;在明代,我们会看到吴门与浙派的辩论―但是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我们无意得罪朋友,也无意挑战权威。
艺术圈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微拍”―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拍卖。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仅仅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我们没有把这个平台的巨大进步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机遇。倘若18世纪的欧洲有了微博,相信会是那些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更多人认同的新派画家在狂欢,而不是画商。
我们偶尔也在微信与微博上晒书单、放音乐,但是我们对晒出来的文学和音乐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在没有微信与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福柯和玛格利特、左拉和马奈、毕加索与阿波利奈尔―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
微信与微博不仅没有跨界,也没有跨越“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我们极少看到“艺术大咖”与后生的交流,也看不到不同的“利益群体”或“派系团体”抛弃“派别身份”,共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倘若不同的派系在生活中难得坐在一起喝茶或研讨,微信与微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法超越利益与人情。
当然,我们还常常看到艺术圈中人对时政与世风的批判,但是在微信与微博上痛心疾首之余,并不妨碍我们转过身去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人情、义气、小团体对公平秩序的破坏和对学术的侵蚀,在我们看来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无关,我们那只点赞的手永远是无奈和无辜的。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但是我们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的并不是无所畏惧的坦陈胸怀,并不是前辈对后生的提携,并不是新人对权威的挑战,并不是跨越阶层与派别利益的学术辩论,并不是跨越界限的文化思潮的碰撞。
同样是社交平台与自媒体,雅集是中国文人画家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的工具,欧洲沙龙是新派艺术家挑战旧价值的工具。而今天的微信与微博,在它重新散发出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光芒之前,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滑稽的老师
- 我的五一劳动节计划
- 第一次
- 一个名字,一个故事
- 考试
- “嘎”味小诗人
- 我的弟弟
- 每天一记
- 读书诱惑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我给姥姥压岁钱
- 节约用水
- 我最想感激的人--张老师
- 秋风吹过,麦穗熟了
-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究
- 浅谈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对策
- 金融刑法:法定犯时代的新动向
-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论对大学生进行法纪教育的重要性
- 幸福的烦恼
- 论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重要性
- 浅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特征与成因
- 散客旅游时代下旅行社业发展探究
-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的发展历程
-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重视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帮扶教育
- 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
-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 青年医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探讨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说课设计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聪明的使者》教学设计
- 《聪明的使者》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教学札记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相关知识
- 《鞋匠的儿子》教学札记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课文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 《鞋匠的儿子》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