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激情岁月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激情岁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30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激情岁月

鹭岛 鹭大

在厦门,常见的景象是白鹭蹁跹,海浪戏沙,海风悠然。白鹭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

很久以前的厦门岛,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食物充足,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便率领白鹭群在这里定居下来。白鹭们安居下来后,精心打扮自己的家园。它们用嘴啄和爪挖凿泉眼,流淌出清澈的泉水;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上,令荒岛百花齐放,绿草葱茏。山明水秀、花团锦簇的海岛引来更多的鸟儿筑巢,蜂蝶飞舞,花香四溢,海岛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困难与机遇、艰难与挑战并存,最初的艰苦难以想象。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教室是租来的,老师们开大会要租用外单位礼堂,如邮电局礼堂、市工人文化宫礼堂,校运会则时常租用市人民体育场。1983年鹭大以蜂巢山为基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当时除了原碧山小学一幢破旧的教学楼以外,到处是荒山,荒山上还有旧时的炮台工事、防空壕,野草丛生。1983年春,第一届学生才从文灶租用的校舍搬迁到蜂巢山新校区上课,最早一批系科只有机械科、外语科、经济科和建筑科,学生是边读书边实习。

1983年,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视察学校时说,职业大学是个新型学校,是高校中最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学校。鹭大办了两年,开创了新路,很有成绩。1983年,当时的福建省省长胡平来校视察时说:“鹭大是适应社会需要办起来的,这类学校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四化急需人才,这种学校是很有前途的,鹭大就要起飞了。”1984年的《福建日报》采写专访《没有铁饭碗可端的大学》,在短评中提到厦门市政府把办好鹭大当作一项重要的智力投资来抓,每年从地方财政挤出百万元以上给学校搞基建,还拨款给学校每位学生上千元的正常教育经费。当时的第一任校长肖枫(原市委副书记)在组织召开记者招待会上总结鹭大创业办学的经验时认为,鹭大要走自己的路子。

挖山建校

老鹭大的记忆谈不上久远,却也有些年头了。在一张边角已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一群身着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的老师们一字排开,交替间一块块砖石在他们手上传递着。从他们挽起的袖口,你可以看到一股干劲:从他们微启的嘴角和脸上的笑容,你甚至可以想象到画面定格时工地上回荡着的欢声笑语――这张照片拍摄于1983年。

厦门理工学院由鹭江职业大学升本而来,思明校区称得上是“发祥地”。

当83级学生作为第一批从一年级起就进驻思明校区的学生踏进鹭大的校门时,当时的校园里还只有成教楼和第一教学楼两栋建筑。历史总是有些相似,22年后,当2005级新生入住集美校区时,偌大的校园里也只有实验楼和局部盖完的教学楼。不过,校园要宽阔许多。

更早些,在鹭大刚刚创办的时候,学校是没有自己的校舍的。四五十个老师要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教室租用的是市财贸干校的一栋花岗岩楼房,课桌是从当时的大庆展览馆搬来的,老师们开大会要租用邮电局、市工人文化宫等外单位的礼堂,校运会则时常租用市人民体育场,条件很是艰苦。

83级的学生终归是幸运的――他们有了自己的大学校园,尽管地方还谈不上宽敞,环境也说不上优越。那时候的思明南路是一条窄窄的小路,约摸只有现在马路的一半宽,小小的校门就坐落在思明南路高高的坡顶上。

在老鹭大人的记忆中,当时一进校门,眼前便是一条弯曲的小路。右手边是开挖中的蜂巢山体,许多采石工人在一片铿锵作响的敲石声中忙碌着,左手边则是一块荒废的下陷凹地,坐落在视线前方的成教楼曾是一所小学(碧山小学)的校舍。而在如今的思明校区,不算高的蜂巢山上早已树木成荫,老榕树、相思树抬头可见,第二教学楼、实验楼、建明楼等也从二十多年前的那片凹地上拔地而起,在凹地的位置上,还建了篮球场、运动场、教工食堂以及其它。

1983年9月,还在建设中的思明校区接纳了第一批学生。其实在录取结果刚刚公布的8月,许多83级的学生自己就已经到学校先行“考察”过了。因为学校最初并不提供住宿,而那个年代等公交车是一件漫长的事,坐公交车又往往很拥挤,所以大多数岛内的学生中午会选择骑自行车回家吃饭,下午再到学校上课。于是,每天上学放学时,伴随着有节奏的敲石声,一串串叮当作响的自行车铃声洒落在弯弯曲曲的校园小路上,清脆而悠扬。

鼓浪屿的学生因为要坐轮渡,一般是不骑自行车的。岛外的学生不少租住在大生理、中山路等周边的居民家,远些的也有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亲戚家,还有的甚至住在简陋的工棚里。那时候学校也有食堂,但是地势低,要走下一条很陡的石阶,也很简陋,只是简易的搭盖。

“宁可读鹭大,不想读厦大。”这句话在那个年代的厦门市民中流传着。那时候的厦大毕业生要服从分配,而鹭大的毕业生却可以自谋职业。于是,许多希望把子女留在厦门的家长们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鹭大来读书。虽然环境简陋,条件艰苦,但是老鹭大的学生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他们会在课余时间和老师们一起拿上畚箕,戴上斗笠,帮忙采石工人运石子;上体育课时,第一教学楼的屋顶和蜂巢山上的一小块平地就成了他们的运动场,一根根木头就是他们的“太极剑”:蜂巢山上的天然石板可以在晨读时小坐:如今第一教学楼和成教楼之间停放校车的空地,则是他们的“灯光球场”,曾经举办过当时还很时髦的交谊舞会。 30年来,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综合楼(第二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海天楼、建明楼、办公楼等陆续落成。后来,2005级学生的进驻让在位于厦门岛另一端的集美校区也渐渐热闹起来。和30年前的思明校区一样,集美校区也进入了边建设边运行的历史程式之中――年代不同,地点不同,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奠基为始

“同时诞生。同步发展”,在厦门理工学院(前身为鹭江职业大学)的“学校概况”中,你总可以看见这样的表述。同一天,一个经济特区诞生,一所特区大学诞生,决不是偶然。两句话,八个字,却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见证。

徜徉在蜂巢山下的思明校区,你或许找不到这样一块长方形石料,右上款刻有“鹭江职业大学”,正中央刻有“奠基”二字,左下款刻有奠基单位全称及奠基年月日。但是在每个理工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块“奠基石”,沉甸甸的,为其培土的是特区政府和特区人民。

办特区急需人才。为了培养经济特区建设急需的技术、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1981年春,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颇具远见地决定创办一所市属大学。筹备小组提出创办方案报告,拟在1978年扩招的8个大专班(工业、财贸、水产、农业、外事、卫生、建筑、师专地理)的基础上创办一所职业大学,并拟定了建校实施方案。

学校的性质如何,办学宗旨是什么,校址选在哪,办学规模多大更适宜,办学经费怎么解决,师资力量如何充实,学科专业如何设置,招生的原则是什么,就业分配要以什么方式……一个初创时期的经济特区政府为一所同样处于初创时期的特区大学指出了办学方向,并提供了尽可能充分的财力、物力、人力,保障、优化办学条件。

改革的先进地区,教育也要改革,“土生土长”的特区大学,在初创时期也被注入了特区精神。鹭大以“面向特区,服务特区”为办学宗旨,实行“自费走读,不包分配”,这在当时属于“先走一步”,还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新鲜做法。

每年就地招生300人左右,当时鹭大使厦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提高近一倍,深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拥护,一位家长赞扬说:“鹭大的创办,是市政府为人民群众造福的一大德政。”

鹭大的专业设置完全以特区建设需要而定,既明确又灵活。特区初创阶段急需外贸、建工、外语、海关等人才,学校第一年开设机械、工民建、外贸、计划统计、英语、日语等6个专业,第二年又增设经济管理和海关专业。由于“适销对路”,加之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取得特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鹭大第

一、二届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

奠基为始。奠基人,是为创办者、开创者。如果说许多私立大学的奠基人是一人一姓一名的话,那么对于厦门理工学院这所“土生土长”的特区大学而言,它的奠基人不仅一人,不仅一姓,不仅一名,而是富于“特区精神”的特区政府与特区人民。

华丽转身

厦门理工学院与厦门,水乳交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经过三十年对外开放,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在2005年、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厦门均位居第九,被联合国列为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

厦门理工学院升本后,华丽转身,发展同样喜人,在特区精神的感召下,几代理工人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变化之巨大发展之迅速,令人欢欣鼓舞。一直以来,省市党委、政府非常关注和扶持厦门理工学院的成长,既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精心策划,又在学校服务地方推进校企合作上扬鞭催马。

进入新世纪,面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强大需求的新形势,学校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把鹭江职业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为厦门经济特区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战略决策。在省市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顺利升本。在升本后的几年里,沐浴着特区的阳光雨露,学校发生了可喜而深刻的变化:区域优势得天独厚,生源质量屡创新高,师资队伍人才辈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专业设置紧扣市场,合作办学纵横发展,国际交流硕果累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学生就业广受青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市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倾心关怀,离不开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顽强拚搏。

厦门是福建省的经济龙头中心城市,其经济社会具有开放性、临港型的特点。厦门理工学院发展的基础在厦门,延伸的腹地在海西。厦门理工已把厦门的发展视为己任,把厦门的变化当作学校发展变化的测量点和对照点。海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是一个成为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平台,将成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里程。“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行动计划”已经出台。

厦门理工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强调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勤勉开拓的工作态度,务实求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社会对地方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和诸多举措,都是学校服务地方的具体表现。

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65个单独招生的专业方向,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紧密对接海西(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新材料”等7条专业链,正在构建“绿色能源”专业链,涵盖了工、理、经、文、管、艺等学科,逐步形成“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

厦门理工学院已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福建省最受考生欢迎的高校之一”。《2009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厦门理工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20lO年,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教育工委书记陈桦高度评价厦门理工“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在厦门这个温馨的海滨城市,不论是求学抑或从教,都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厦门的发展,是厦门理工学院成长的土壤,信念的支撑,力量的源泉。

一片晕红才着雨,几缕柔柳乍和烟。“80后”的年轻人梦想多多,“80后”的厦门理工学院当然也对未来满怀憧憬。不要说“80后”只有年轻,没有阅历,“80后”有着开创未来的资本。“80后”大学笑容年轻、面孔清新,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永远的樱花,永远的泪
晚霞
雨后的校园
蓝色天空
回忆
泪水洒落的季节
这时的季节
四季爱变
换一个角度看春游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古桥断情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恋夜
寂寞的樱花
影视动画中虚拟与现实影像的融合研究
战争背后的爱情憾事
牵我心灵入秋水
诗意的变换,桃源的变形
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的编排
美剧《生活大爆炸》热映的理论思考
浅谈审美感受与审美客体及审美主体的经历相关
铜管乐器中号嘴的运用探讨
城市环境雕塑的寓意之美
东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研究
论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舞蹈艺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电视编导的能力与素质
白居易闲适诗《问刘十九》的传播及文化效应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中考满分作文:万能开头30例
中考冲刺复习:河北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回放
河北省近五年中考试题综合分析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全命题作文
08年-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照
08年-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学科说明对照
2010年中考复习指导:材料作文写作
广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命题特点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材料作文
2010年绍兴中考语文试卷难度点评
2010年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精选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话题作文
2010年中考作文备考训练:半命题作文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综合实践专题演练
安徽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