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被XX”组合的多维度考察

“被XX”组合的多维度考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7

“被XX”组合的多维度考察

摘 要:近期,“被就业”、“被代表”等“被XX”组合不断见诸于报纸及网络等新闻媒体,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对其内部结构、语义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与现代汉语已有的“被”字句式进行对比,并对其广泛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被XX”;语义内涵;语言模因

作者简介:王盛苗(1977-),女,汉族,湖北宜城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为教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网络和报纸中频现“被XX”组合,“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被富裕”……“被”句式成为当下网络最流行的语汇,新加坡《联合早报》惊呼“中国进入‘被时代’”。例如:

(1)国家统计局局长:网民说工资“被增长”让我脸红(南方周末网络专栏)

(2)“被就业”棒喝高校就业率:欺上瞒下坑害毕业生(中国青年报)

“被时代”的这种“被XX” 组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的“被”字句有很大的不同。

一、“被XX”的构成和搭配

从目前收集到的用例来看,绝大多数“被XX”组合都是以带引号的形式出现的,表明这种超常组合形成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完全定型凝固。在口头上“被”字常以重音加以强调,“被XX”组合中的“XX”一般为双音节词语。例如:

(3)“被结婚”让我临阵脱逃(新闻晚报)

(4)河南荥阳全民慈善行动引议论 企业担心“被慈善” (中国青年报)

就“被XX”后“X”的功能类型看,进入该组合的主要是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例如:

A 被就业 被增长 被出生 被死亡 被钓鱼 被复出 被失踪 被留学 被捐款

B 被网瘾 被艾滋 被豪宅 被会员 被医保 被慈善 被小康 被全勤 被无效

C 被幸福 被满意 被开心 被和谐 被高尚 被贫乏 被强大 被富裕 被巧合

总之,出现在这种新兴“被组合”中的动词动作性不强,名词和形容词更不具有动作性,这些词语前被冠之“被”字,视听上显得有些怪异,但形式上又貌似传统的“被”字句结构,我们称之为超常组合。原本不能进入传统“被”字句的词语,现在却纷纷进入该句式,这种新的组配不只是形式新,更主要的是它恰当地反映了当下的社情民意,所以得以广泛流行。

二、“被XX”与传统“被”字句之比较

(一)句法组合不同

传统“被”字句对动词有较强的选择性,要求“谓语动词具有[+多价性],即它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被字句里较多的是二价动词)”[1],而且还“要求做谓语和述题的动词性词语不仅要有‘动作性',还要有‘结果性’”[1]。由此可见,具有“多价性”、“动结性”的动词是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典型。一价动词是不能进入“被”字句的,例如:“*楼房被倒塌了。”“*她被生病了。”原因就是一价动词只有发出动作的主体而没有动作所支配的客体,所以一般不能构成“被”字句。

出现在超常组合“被XX”中的A组动词“增长”“死亡”“失踪”等都是一价动词,B组是名词,C组是形容词,这些词语都不能进入传统“被”字句充当谓语。

(二)语义关系不同

新兴的“被XX”结构中主客体之间出现了矛盾组合,完全不同于传统“被”字句结构,例如:

(5)河北威县新教师“被捐款”换编制 (焦点访谈)

(6)10余售票员“被辞职”?( 南方都市报)

(7)民众“被幸福”?调研指部分地方功利崇拜幸福指数(中国新闻网)

河北威县刚刚上班没多久的新教师被告知要“捐资助教”,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行为,但学校宣称,不交的就开除,而且要求教师们不要对外面说,谁要是上访,去投诉这个事情,也是开除。例(5)的“新教师”与“捐款”之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例(6)的“售票员”与“辞职”,例(7)的“民众”与“幸福”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NP1 与VP不是受事与动作的关系,被强制性的“灌装”进被动组合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话语表达形式的被动态折射出民意诉求的主动态。 三、“被XX”组合的语义内涵

“被”字句式的原型意义就是表示“被动”(或“受动”)态,就是强调客体事物(受事)的“被动性”(或“受动性”),强调该事物“受到”(某人或某物所发出的)某种动作情状或在某种动作作用下的影响。受事被强制接受该动作行为,对该动作行为具有不可控性。

张伯江[2](2001) 指出:“被/把字句”跟普通“主动宾”句比较,有“强影响性”和“弱施动性”的特点。被动表述这一句式语义要求进入其中的动词,应该符合句式的要求。谓语动词主要用来表示客体事物所蒙受或遭受的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即人们遭遇到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事,例如“孩子被狗咬伤了”“老人被汽车撞倒了”。

随着被字句中“被+VP”结构越来越多,现在表示客体被动地受到某种动作、事件、情状的影响,也可以用被字句。概而言之,“被动句表达非可控性和非意愿性的话语”[3]。我们可以将“被”字句式的语义特征概括为[遭受性]、[非可控性]、[非意愿性],这种保留在底层的原型语义特征影响着人们对该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从语义上看,新兴的“被XX”组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宣称式”的,这类组合通常表示事件是通过“被宣称XX”而实现的,例如:

(8)“被死亡”让国家基础数据失真(新京报)

(9)“被失踪”是一种恐怖行为(南方周末)

例(8)的“被死亡”是指在河南郸城县一些地方,竟有不少人神秘“被死亡”。当时村里为了截留村民上缴的提留和集资款,就把这些老人的户口按照“死亡”上报到派出所,也就是说村干部对外界宣称这些老人已经“死亡”。例(9)的“被失踪”是指《网络报》记者关键在山西采访时神秘失踪,被山西警方宣称“失踪”,其实并未失踪,而是被他们刑拘了。

另一种是“被迫式”的,这类组合是表示事件确实发生或已经实现,但是被迫发生或强制进行的,例如:

(10)“被全勤”,劳动者权利被无情狙击(齐鲁晚报)

(11)个私企业“被入会”强收会费 工商总局表示将严惩(南方周末)

例(10)中的“被全勤”是指虽然不少公司都有年休假,可不少人有假却不能休。休假就会被扣工资或炒鱿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被迫出全勤,并非意愿如此。例(11)的“被入会”是指某些基层工商部门借营业执照年检之机,搭车强收多种明目的会员费,加重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负担。这种“入会”是强制性的,被迫的,非自愿的。

诸如此类的组合还有很多,例如:“被道歉”“被慈善”“被失学”“被留学”“被让座”“被辞职”“被捐款”等,这种表述方式都强调受动者的被迫与无奈,对于受动者而言是[不可控]的,没有选择的余地,“道歉”“入会”“ 留学”“让座”“辞职”“捐款”等这些动作行为原本都有意愿与否的选择,但一旦进入“被XX”组合后,语义上就带有[非意愿性]的色彩,具有强制性。

以上这两种类型的语义表面上似乎有差异,实则统一,都被“灌装”在被字结构的原型语义[遭受性]、[非可控性]、[非意愿性]中,都被统一在强势群体的对外“宣称行为”中,第一类是“被宣称如何”,事情的真相是虚假的,第二类也是强势群体的对外宣称这种行为的“合情合理性”,在宣称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上这两类是统一的。

四、“被XX”组合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被XX”组合,一经产生便广为流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公众和媒体广为关注,为什么“被XX”组合能够广泛流行呢?我们以为可以从语言内部和社会两方面寻找原因。

(一)语言因素

首先表现在人们对语码选择的认知心理上存在一种相似性联想,也即隐喻性思维方式。现实世界中事件的矛盾性与语言组合结构的矛盾性具有相似性,语言组合“被XX”的“被动态与事件中受动者所处的被动的社会地位具有同构性”[4],语码使用者选择这种被动态的超常组合来表达自己的被动处境。

其次,这种组合的流行可以归因于语言的模因。当人们开始互相模仿的时候,模因就产生了。通过模仿在大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相对恒定的模式,当这种模式变得大众化的时候,它就逐渐对人们的使用产生一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何自然[5]也指出,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经常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新模因的产生。越受关注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模因的传播机制就是两种复制方式,即重复与类推,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模因。

传统上用以表达受动者的[遭受性],强调某种动作行为对受动者造成的[非可控性]、[非意愿性]影响的“被”字句成为语言的模因,成为人们复制类推的对象,“被VP”在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语境,人们创造出新的模因“被XX”。这种组合通过媒体的不断传播,人们竞相模仿,“被XX”模因就会形成。这一超常组合得以流行,大众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媒体的大量引导,让人们把“被XX”当成一种语言时髦,不自觉地模仿便自然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

(二)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推动语言的变化和创新,“被组合”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生活特殊表达的需求。“被”句式广泛流行,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对社会现象的另类表达。“被XX”组合真实地反映了民意的诉求,人们需求一个真实、透明的舆论环境,希望个人意愿能够得到自主的实现,而不是在主流或权威话语的宣称下实现,更不能欺骗或愚弄民众。比如,例(9)的“被失踪”, 山西警方在事前就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实情况(涉嫌受贿被刑拘),却对外宣称当事人是“失踪”。当人们了解真相后,感觉受到权威部门的愚弄和欺骗,以“被组合”来表达对信息真实性的不认同,传递出对有关部门“强加于人”的不认可,要求有关部门“说清楚”,还原事实的真相。我们应该正视“被”现象背后民众的感受和情绪,并用最大的努力和诚意消除这种反差,缩小这种分歧。

“被XX”组合折射出人们对权利的焦虑,传达了个体权利的无奈和无助。可能多数人在现实中都遭遇过不幸的“被”。没有授权某个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种权利,那个人却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自己,这是“被代表”;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幸福,却被统计数字描述为“平均幸福指数很高”,这是“被幸福”……“被组合”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愚弄的被动状态。这种被动态,根本上是弱势的公民权利在强势的政府权力面前的被动。在傲慢、强势的权力面前,公众总有一种非常被动的感觉,权力凌驾于民众之上,主宰着权利的命运。超常组合的“被”字,正好击中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所以一出现就一语风行。

参考文献:

[2]张伯江.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 中国语文, 2001(6).

[3]张万禾.汉语动词的意愿范畴及其句法表现――对自主范畴的再认识[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1).

[4]刘斐,赵国军.“被时代”的“被组合”[J]. 修辞学习, 2009(5).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 2003(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孝心无价》有感
《“人不如狗”反映什么》读后感
猪八戒
看《感恩父母》有感
《军旗飘飘》读后感
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社会新气象》观后感
读《戒子书》有感
别样江湖——读《绿螳螂》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电影《隐形的翅膀》
一首赞美母爱的颂歌
看漫画作品《假文盲》有感
读《母牛》有感
大地震
浅析近期多部中国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
浅议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蚁族”的社会认同调查与思考
浅析“第二代民族政策”
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演变
浅析新闻伦理观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论自我导向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县级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加强军史馆的网络建设
非主流的结婚形式的探讨
感受真实 2014年18期
浅谈县区供电局创新实施个性化群众性劳动竞赛
中部工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
夯实基础开拓创新
浅析新时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的构建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赏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赏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赏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知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