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8
爱伦?坡小说主题的内涵读解
摘 要: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六十多部短篇小说。爱伦・坡深受哥特主义风格的影响,在其短篇小说作品中贯穿着恐怖与死亡主题,追寻一种深入内心的恐惧美感与死亡式的解脱。本文首先对其小说作品进行了探究,然后对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主题;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坎坷,诸多磨难,这些经历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基础。
一、爱伦・坡小说作品概述
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甚至可以与马克・吐温相媲美。他的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短篇小说,其主要作品包括:《黑猫》、《莫格街凶杀案》、《梅岑格施泰因》、《跳动的心脏》、《红死病的化妆舞会》、《丽姬娅》、《厄舍古屋的倒塌》等。由于深受哥特风格小说作品的影响,爱伦坡的这些短篇小说作品大多奇异诡谲,怪诞夸张,充满着恐怖的氛围,又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二、爱伦・坡小说的主题――死亡
三、对爱伦・坡小说死亡主题的解读
(一)哥特式死亡主题的内涵
坡深受哥特小说的影响,他巧妙地运用了哥特小说中黑暗、神秘、诅咒、幽灵、复活等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审美特质的重组,在日常的生活中设置了诸多恐怖情节,营造了神秘的气息。纵观坡的短篇小说,对于死亡主题的突出可谓是炉火纯青。他的作品中,死亡可以分为两类:步入死亡与超越死亡。步入死亡是人们由于谋杀、自杀和疾病三种途径而一步步逼近,最终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超越死亡是人们虽然身处死亡绝境,却通过逃生、重生而再次获得生存的权利。
(二)死亡主题的表现
小说《丽姬娅》中,主人公丽姬娅身材修长,飘飘若仙,精通多种语言,擅长数学和物理,可谓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姑娘。她与“我”两情相悦,却红颜薄命,得了不治之症。在与“我”倾诉衷肠之后,她终究撒手人寰,在故事的结尾,却又成功复活。在小说中,丽姬娅步入死亡,又超越死亡,表现了小说的死亡主题。
《黑猫》的故事充满了死亡的恐怖气息,让人感受到了神秘与诅咒。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温顺的人,却由于醉酒残忍地杀死了心爱的黑猫。后来他带回一只来历不明的猫,却发现它像极了自己杀掉的那只。在预备杀死这只猫的时候,主人公却鬼使神差地劈死了妻子。最终,警察在砌着妻子尸体的墙里发现了妻子的尸体和那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猫。这个小说的死亡主题贯穿了始终。
(三)死亡主题的隐喻剖析
1.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循环
佛教有“轮回”之说,是说人死后会经轮回而重回世间。爱伦・坡认为一切生命最终都会消灭,而在消亡后也会重生,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的死亡主题也便意味着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循环。
2.对抑郁灵魂的救赎
爱伦坡写死亡并不仅限于死亡,而是对于死亡之美的不懈追求,他认为死亡是人类摆脱痛苦的方式,“当那些人过于走出伦理的边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他用死亡做惩罚来维持他所创造的世界”。对爱伦坡来说,死亡是对抑郁灵魂的救赎,同时也是一种重生与涅。坡不仅仅是死亡的描述者,更是人类外部困境与心灵困境的记录者与探求者,有些时候外部困境与内部困境合二为一,人的抗争与死亡有了更深的隐喻。
四、结语
爱伦・坡的经历使他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与体验,因此对于生死他也是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他的小说中,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审美彰显了他的与众不同,死亡主题加强了其作品的深度,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到了英国的唯美主义、法国的象征主义,对我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2]陈汝冰.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洛可和她的孩子们
- 08年最后一天
- 生日
- 我很幸福
- 圣诞节的小雨
- 简单
- 无聊的悲伤
- 陌生的路途
- 黑色记忆
- 十年的承诺
- 漫谈我的学习观
- 原来……
- 七支粉笔
- 晴天娃娃
- 难忘的一件事
- 关于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探究
- 浅谈如何提高油田基建工程管理水平
- 基于PLC与步进电机的气动手搬运机械手控制
- 建筑工程项目预算探讨
- 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常见问题及如何解决
- 使用TCP/IP协议实现网络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 论述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 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 远程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
- 刍议科研人员科技信用评价研究
- 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 热应力分析计算云平台的建立
- 关于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范的探讨
- 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五)
- “木桶原理”与“半截真言”
-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 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记忆
- 探寻语文教学课内外衔接的有效渠道
- 映潮评课之《夏》
-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与形式
- 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在教者
- 乐府旧题“自君之出矣”诗话
-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上)
- 关于《金黄的稻束》评论
- 〖研究〗30年代前后的语文教学法
- 郑敏答安琪问:金黄的稻束
-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 语文教学是否能提倡多元化——程红兵致李镇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