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疯癫”的隐喻
摘 要:《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先锋写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设置了真假两个疯癫意象来分别隐喻人类的生存现实以及对理性的消解,通过疯癫与理性对立与混杂的双重拆解,打破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意义和界限,显示了世界的荒谬本质,并对文化和历史做出反思。
关键词:疯癫;理性;隐喻;荒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疾病作为一种与健康相对的生理现象,与人类如影随形。西方有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经典疯癫形象,鲁迅的《狂人日记》则对中国文学的疯癫叙事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文明的视阀来看,疯癫不是简单的病理现象。福柯认为它“没有本质,只有现象,只有多种多样的符号形式”[1]。它是文明的产物,是一种话语的建构。余华的小说《河边的错误》,借小镇河边疯子杀人的离奇案件,以疯子的世界来展示现实世界的荒诞性。
一、疯癫――非理性的“真实”
余华认为,“对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2]。正是这种对于“真实”的认识和追求,使余华更倾近一种精神上的真实,即非理性真实。这种非理性真实透过小说中疯子的“真疯”来加以呈现,通过疯子的世界的真实性,来隐喻现实世界的荒诞本质。
小说中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疯子的姓名、年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疯癫是他唯一的标签。但正是这个不可理喻的疯子,牵引小说中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疯子在小镇的河边连杀三人,犹如儿童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不能自知。他每次都用同样怪异的方式布置凶案现场,每次都在杀人现场的河边洗衣服,然后每次都提着湿淋淋的衣服回家。疯子的杀人使小镇笼罩着恐惧的阴影,彻底扰乱了小镇人的生活秩序。然而,小镇居民和警察作为以理性的文明人,却对疯人设计的杀人案无能为力。案发时去过河边的成年人因害怕染上嫌疑终日惶惶不安,三缄其口,未能及时向警察提供必要的线索;天真的小孩积极诉说自己的发现,却因其不具说服力而一直被大人们忽略;警察按照常理进行侦查,却深陷迷雾。因为疯子没有犯罪动机和意识的,法律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对其进行审判和裁定,所以小镇居民即便后来知道疯子是凶手,也只能是在背后悄悄议论,警察更是眼睁睁看着疯子光天化日之下在小镇上来去自如,任由他一次又一次按照固定的模式重复制造惨剧。人类的理性在非理性的疯癫面前竟如此束手无策,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却对一个非理性的行为失去了惩恶扬善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素来坚信和依赖的客观世界,其实是多么的脆弱,支撑这个世界的道德规范、价值判断和理性思维,竟在突如其来的疯子造成的意外灾难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二、理性――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法律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理性的产物,更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秩序的工具,但是在《河边的错误》里,法律的坚固性和神圣性却遭到了质疑。在同样的杀人行为面前,法律对疯子起不到任何作用,却能制裁杀掉疯子的马哲,这就让一向标榜公平与正义的法理产生了凌乱。我们发现“崇尚正义和理性是一个必然,但实现正义和理性却只是一个偶然。”马哲在正义的驱使下杀了疯子,但他因此却要受到正义的惩罚,这符合正义却有违法律;马哲以装疯来逃避法律制裁恰恰又是因为在法律上只有疯子杀人才能免除刑责,这符合法理却有违道德。这体现了理性和正义的矛盾,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小说中当精神病院的医生终于鉴定马哲为精神失常时,他哈哈大笑起来并说着“真有意思呵”,这无疑是“疯癫”对于理性最大的嘲讽。面对疯癫的肆意挑战,在理性社会里被建构得坚不可摧的秩序却发挥不了赋予其自身的惩恶扬善的功能。
三、疯癫与理性的对立和混杂――对文化历史的隐喻和反思
疯癫与理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一方面,疯狂相对于理性而存在……并使理性成为一种坚决的要求;另一方面,疯狂为了理性而存在,因为疯狂出现在一项思想意识的目光中,被它看做是对比他人的差异”,福柯的话揭示了疯癫与理性间复杂的胶着关系。疯癫首先作为理性的反面,它所表现的话语和行为都是非理性的,但同时对疯癫界定和描述是在理性的思维下进行的,所以疯癫又必须通过理性才能显现出来的。正是疯癫在理性面前的这种双重存在,丰富了疯癫的隐喻内涵。余华在客观上也体现出与复刻类似的思考,《河边的错误》中疯癫与理性的对立与混杂包含了余华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的反思。
自从理性和科学逐渐统治了人类文明,疯癫和理性就被彻底区分开来,并且以疯癫作为标尺,把社会划定为理性与非理性、正常与不正常,有明确的界限的对立阵营。而往往被纳入否定性这一方的疯癫就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了一种被歧视、被诋毁、被剥夺正常权力的边缘群体。从疯子自身来说,他是不认为自己是疯子的,只有在他人的眼中,他才是疯癫的。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稍微与周围的多数人相异,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疯癫。这种鉴别的过程实质上是掌握了话语权力的阶层或团体对于异己行为和思想的压迫与排斥。
疯癫不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指向意义的隐喻符号。“河边的错误”是疯癫给理性设置的陷阱,理性在其中迷失并最终陷入疯狂。真疯子和假疯子的隐喻内涵,直指世界本质的荒诞,预见了人类的生存现实,并对理性自身进行消解与追问。其最终所体现的是世界的“错误”本质:这就是一个真疯和假疯(不得不如此)的“荒诞”世界。
参考文献:
[2][美]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 韩泰伦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56.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繁华与冷清
- 秋游“宝墨园”
- 大海
- 游仙岩
- 游庐山秀峰
- 我爱我的家乡----太原
- 春天来了
- 美丽的家乡
- 可爱的金丝熊
- 我们的校园
- 一串红
- 参观吴承恩故居
- 红色之旅后感
- 校园的秋天
- 美丽的田野
- 探究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怎样面向市场化
- 骨料粒径对无腹筋梁抗剪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信息技术对企业虚拟化的作用分析
-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 阅读是最好的老师
-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P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
- “ 唱廉”何如“ 守廉”
- 贵广高铁32m预制箱梁施工分析
- 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过程以及方法探究
- 试论会展生态系统的构建
- 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参与行为现状研究
- 从政治学角度看西洋文史
- 桥梁抗震剪力键的力学模拟及减震效应研究
- 基于氯离子时变扩散钢筋混凝土锈胀裂缝时变可靠度研究
-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四化”模式探析
- 《树叶》教学设计
- 《树叶》课文
- 《树叶》教学设计
- 《看书》说课设计
- 《看书》课文
- 《绿色的金鱼》课文
- 《树叶》教学设计
- 《风》教学设计
- 《绿色的金鱼》教学札记
- 《绿色的金鱼》教学设计
- 《树叶》教学设计
- 《树叶》教学设计
- 《树叶》教学设计
- 《看书》教学设计
- 《风》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