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通假现象的再界定

通假现象的再界定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1

通假现象的再界定

摘 要:本文以《诗经》中出现的通假字为证据,对通假字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古人撰写的“别字”,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可以存在意义间的联系。

关键词:《诗经》;通假字;别字;意义相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通假字并非别字,而是古人有意为之

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关于古音通假》中写道:“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古音通假的性质。朱骏声说:‘假借滥于秦火,传写杂而失其’,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此说影响颇深。但是通过对通假字形成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的分析,笔者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古人仓促间写下的别字,而是古人有意而为之。以下是列举通假字形成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进而说明通假字并不是别字,而是古人有意而为之。

(一)简化

清人毕沅说:“每念经典之文多通假借之道,非必古人字少,以一字而兼数义之用,皆缘隶写转讹,避繁文而趋便宜所成。” 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往往使得传抄经文者选择笔画简单的字形来代替笔画繁复的字形。

如:《诗・邶风・柏舟》:“之死矢靡它。”“矢”通“誓”。

《诗・小雅・节南山》:“彼南山,维石岩岩。”“”通“^”。《诗・小雅・鸿雁序》:“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矜”通“鳏”。

有些是对形声字形旁的省略,借用声符,以达到减少笔画的作用。

如:《诗・小雅・大田》:“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方”通“房”。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为”通作“伪”。

《诗・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土”通“杜”。

(二)方言通假

“《诗・周南・汝坟》:‘妨鱼赦尾,王室如S。虽则如S,父母孔迩。’毛诗‘王室如S ,虽则如S。’韩诗‘王室如火尾,虽则如火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楚人名日燥,齐人日S,吴人日火尾。’毛诗‘┤绲骷’(《诗・周南・汝坟》)”,韩诗作‘钊绲骷’。《说文):‘睿读与┩。’段玉裁日:‘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日。’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方言的不同,确实是通假字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避免用字重复

在韵文中巧妙利用通假字做韵脚,避免了用字重复。

如:《诗・大雅・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绳”通“承”。若“绳”用“承”,则用字重复。故用“绳”代“承”;《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A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钧”通“均”,使诗句用字不重复。

在翻检通假字时,我们往往发现,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往往受到时代的约束。某字通某字,借字往往不是随意选取的。在特定时期,各本字与借字相互佐证,呈现出借用字稳定的面貌。从这一点看,也反映出,古人在利用通假时,并不是随意选取“别字”,出于袭古、对前贤推崇等等许多原因,而形成有意为之的结果。如:“归”通“馈”

《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左传・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正是由于通假字在形成时受假借等造字法的影响,有的出于就简,有的出于协韵,有的受方言影响,并在特定的时间约束下,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通用现象,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所以笔者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写的别字,而是古人有意为之的用字现象。

二、通假条件中本字与借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并不是排除了通假中意义相关的可能性,而只是不考虑意义相关的可能性

王力先生“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许嘉璐“通假字不是同源字。通假的本字与借字只是读音相同,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赵克勤“如果认为是通假字,意义就不能有联系;如果意义有联系,那就不能是通假字,只能是同源字。”洪诚:“古代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起初没有替它造出本字,或虽造有本字却不常使用;却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意义无关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这个字对于所标记的词来说,叫做文字的假借。”综合这几家的观点,他们大致认为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在意义上是没有联系的。但是是不是这样的呢?翻检在《诗经》中出现的通假字,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同情况。

如:“绳”通“承”。《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绳,《说文》“绳,索也。”引申出继承意。因此“绳”与“承”意义上有联系。通过通假,也达到了避免用字的重复的目的。同时也证明了通假现象并不是古人写别字。

“取”通“娶”。《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说文》:“取,捕取也”捕取即一种获得,而娶妻之“娶”也是一种获得,因此二字意义上有联系。以“取”代“娶”出于省简笔画。

以上例子说明,在通假字中,存在着一部分本字和借字在意义上相关的用例。当然并不是古音通假现象的主流,大部分还是意义间不相关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音相通、意义相近的情况存在的可能性。这种意义相关的通假,极可能是古人为了协韵,同时避免用字的重复,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2]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王素梅.浅谈通假字产生的原因[J].平原大学学报(季刊),1998(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狂侃世界杯
灯下
感受亲情
梦的边境线
我的生活我做主
宿命的伤感
种在心田上的蒲公英
锄草事件
当消息传来时
它让我明白了“家”
天冷了……
走近清玄
天依然是天,地依然是地
天堂
农家 农事 农趣(组诗)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
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及消解路径探析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一点感想
科幻文学依然色彩斑斓
浅析建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
浅谈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国高校科研机制探究及启示
网络文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联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告
2010年中考古诗词默写训练
2010年中考议论复习:中考作文思路指导
初中课件,教案和试题汇总(更新中)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2)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试题分类详解汇总
中考一轮复习2010年作文热点素材集锦(10)
2010年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记叙文结尾法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默写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怎样阅读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