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4
可口可乐曾叫“蝌蝌啃蜡”
中西名词翻译一向是个有趣的话题。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本质差异,很多时候彼此互译都存在隔膜,如隔靴搔痒,可偶尔也会有神来之笔,让人拍案叫绝,不光是在文化上,在商业和技术上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可谓是音、义兼备,历来被奉为中译之经典。不过在这译名出现之前,还有一段趣闻。
可事实却比市场分析残酷。在登陆上海的第一年,Coca-Cole的销量特别差,几乎无人问津。公司做了一番调研,发现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颜色。Coca-Cola的液体呈现黑褐色,这和中国的中药汤剂很相似,给人一种药剂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口感。Coca-Cola溶解了大量二氧化碳,属于碳酸饮料,一开瓶会咕嘟咕嘟冒气泡。这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很多人觉得古怪有趣,但不敢去喝――甚至还有谣言说喝下肚子会爆炸。
这两个原因,其实只是源于饮用习惯的不同,只要花些时间去让中国人适应,问题就迎刃而解。大清年间中国人还喝不惯咖啡呢,如今不也是满街的咖啡厅么?
真正要命的,是第三个原因。
Coca-Cola进入中国以后,商标肯定不能光用英文,必须得有个中文译名。公司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位半吊子译者,大笔一挥,把Coca-Cola译成了四个大字:蝌蝌啃蜡。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蝌蝌啃蜡。
我看到这四个字,脑海里浮现的是无数个小蝌蚪在水里啃蜡烛的样子,既恶心,又有点味如嚼蜡的心理暗示。估计大部分中国人和我的感想是差不多了,光看名字就倒尽了胃口,更别说去买一瓶尝尝了。
蝌蝌啃蜡公司一贯最注重品牌形象,得知这个残酷的真相以后,直接吐血三升。没说的,赶紧换。可问题来了,蝌蝌啃蜡太难听,那什么名字好听呢?
Coca-Cola公司这次不敢自己胡乱找人了,在报纸上登了个告示,公开征集译名,悬赏350英镑。这在当时算是一大笔钱了。重赏之下,果然引来了一位高人。
这位高人姓蒋,名彝。蒋彝看到Coca-Cola公司的征名告示,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他的文学底子深厚,没费多少力气,就想到一个绝妙的名字:可口可乐,连夜提交上去。Coca-Cola公司这次还算识货,认识到这个译名的精妙之处,立刻拍板说就用它吧。
从此Coca-Cola就成了可口可乐,绵延至今,而那个可怜的“蝌蝌啃蜡”和它的译者,就此埋没在故纸堆里,成了一段笑话。
再往前数,还有一个科技译词,名叫“鞲鞴”,经历同样精彩。先建议大家拿个放大镜来,仔细观察两个字的形状,看看怎么写,然后想想怎么念―第一个字“鞲”念沟,第二个字“鞴”念贝。
“鞲鞴”这个词乍一看特别深奥,特别容易能唬住人。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活塞”。“鞲鞴”这个词的发音,不是从英文,而是从德文kolben音译过来。
虽然是音译,可徐寿这两个字选得特别有讲究,极富文化气息。“鞲”的本意是皮套子,后引申为鼓风吹火的皮囊,一鼓一鼓的风箱。“鞴”字意指水受压而喷涌奔流。所以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恰好是活塞前后活动挤压蒸汽的样子,既精准,又符合原文发音,可算得上是一个精妙的译法,就是写起来繁琐了点。
虽然“鞲鞴”后来被相对更清晰易懂的“活塞”所取代,可这个词并未被人遗忘。一直到现在,在铁路工程专业里,一直还在沿用“鞲鞴”作为术语。可见一个好译名,让人忘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庐山秀峰
- 国庆见闻
- 校园一角
- 春节的街头
- 我爱我的家乡----太原
- 雾
- 秋天的校园
- 繁华与冷清
- 秋游“宝墨园”
- 繁华与冷清
- 由一张相片想到的
- 春天的颜色
- 你对武汉了解多少?
- 春天来了
- 红色之旅
- 紫禁城:故宫博物院藏皇家珍品展
- 朵云轩春拍:朱氏专场赢两个“白手套”
- “卧游”石桥山水画
- 有用的户外
- 视觉中国梦、艺术世界行
- 平稳中不乏亮点
- “行云流水――熊广琴新作展”开幕
- 《开成石径》典藏亮相香港书展
- 丹青童趣 2014年9期
- 上海泓盛:春拍成交4263万元
- 苏富比再现强劲走势
- 澄怀味象 2014年9期
- 明氏十六品高仿作品展
- 伦敦佳士得古典大师夜场收获4498.6万英镑
- 中国内地买家竞标,助推旧金山邦瀚斯
- 小鹿的减法
-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总复习——标点符号专题
-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 《美丽的规则》教学设计
-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 长律•长征
- 《飞天梦圆》教学设计
-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说课稿
- 秋天的怀念
- 《敦煌壁画》
- 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 《写一次游览的经历》作文指导
- 2《大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