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大理白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及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理白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及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关于大理白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及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传统到现代:大理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民俗呈现及其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1C140

摘 要:白族民歌是白族民间文学乃至白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现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其发展形态及传承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调查、探究白族民歌的发展、生存现状、未来传承问题,对于深化白族民间文学研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族;民歌;发展历史;生存现状;传承

作者简介:王丽清(1981,10-),女,汉族,云南大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族文化、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云南大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世代生息繁衍与此的白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厚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民间文学是其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代表,而白族民歌无疑又是最富有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白族民歌自产生以来,久传不衰,到今天,其发展形态及传承模式在沿袭传统的同时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本研究通过对白族史、白族民歌集录等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及深入大理古城、喜洲镇周城村、洱源县凤羽村、剑川县石龙村等白族聚居村镇的实地调研,考察、分析白族民歌的发展历史、生存现状、未来传承问题,以期深化对白族民间文学资源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白族民歌发展历史概述

白族民歌,又称白族调,白语称burp kv(意为“白曲”)。白族调在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通常每首第一句用“花上花”、“翠茵茵”、“机落堆”等三音节词句起兴,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三五、七七七五”。

传统白族民歌深入、广泛地反映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从其题材内容来说,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生产歌、丧葬歌、祭祀歌、儿歌、舞蹈歌、哲理歌等几大类。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传统时代白族民众所受阶级剥削压迫之苦,如有“白曲之祖”美誉的《泥鳅调》、《鱼调》等作品,述说了穷苦群众无法摆脱的受苦命运以及对剥削者的愤懑与诅咒;有的歌唱白族民众日常农耕、放牧、渔猎等劳动生产场景,如流传于洱源西山的《犁田歌》,歌谣这样唱道:“说来你们不相信,犁田我们用野羊,犁头用的白石头,犁的很平整”这首古歌谣语言天真质朴,形象地描述了白族先民在农耕文明初期使用简单农具进行生产的状况;白族民歌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当属反映白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情歌,如《小心肝》、《月儿弯弯》、《石宝灵泉浇茶花》、《哥妹对歌情相投》等等。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大理白族人民在劳动生产、社会政治、文化娱乐、物资消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与转型。与之相对应,白族现当代民歌与传统民歌相比较而言,产生了一些新的传承方式与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内涵的作品。如《苍山顶上花甸坝》、《苍山歌声永不落》等作品, 曲调上沿袭了传统,内容上却反映了新中国农村合作化建设等新的时代内容。此外,现当代白族民歌的艺术创新,常依托电影、电视等媒体资源,在沿袭传统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融入当代音乐家、曲艺家的表现时代风貌的个人创作,其传承由传统的口口相传转化为“口传――媒体――口传”的多元传播模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如建国十七年经典少数民族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采药歌》、《唱支山歌扔过墙》等,是当代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在广泛吸取白族传统民间歌谣的曲调、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而伴随着电影的传播又成为当代广为传颂的白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二、白族民歌的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大理地区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白族民间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白族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为:

首先,白族民歌所根植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理地区从城镇到农村,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次,民歌传承艺人及听众群体的减少。年轻一代在现代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媒体娱乐资源丰富的情况下逐渐丧失对传统民间文学的兴趣和关注。

再次,在商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地方旅游开发随意将白族民歌降解为诉诸现代旅游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从而使其失去固有的文化指向。以当下蝴蝶泉景点的民歌表演为例,作为民俗旅游活动内容,其基本已丧失原生文化中的仪式感和隐喻性――白族先民在游赏春光时对大自然神奇景象的咏叹、白族民歌倚歌择偶的文化功能,而主要发挥吸引游客的经济效益。

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努力创造良好的民歌生存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白族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与建设。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多以旅游业为基础平台,在开发自然景观的同时,积极配合文化层面的旅游开发。所以,白族民歌的展演行为可以和旅游活动有效联系起来。但这些行为应该是有限度的,不应完全脱离其民间生态环境。以洱海开海节为例,它在展现洱海周边白族渔民的祭海仪式、鱼鹰捕鱼等传统捕鱼技能的同时,配合以洱海渔歌、对歌、大本曲等民间文学艺术表演,特别是在活动周边地区举行的洱海渔歌会,用白族民歌对唱的方式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节日活动虽是现代旅游开发的选择,但相关民歌表演的内容仍是当地白族渔民因地而生、引情而生的产物。这些民歌艺术表演借着旅游节的影响力将大理地方民族文化向各地游客做了生动、形象的宣传。

(二)加大力度培养传承艺人,扩充民歌传承途径

2003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部门成立了“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领导小组”。[1]此外,大理白族三月街民族节、剑川石宝山歌会等重要白族节日中都会举办白族民歌对唱活动,安排民间艺人登台献艺。这些官方或非官方的文化行为,较好地将白族民歌向各方观众作了展示、宣传,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白族民歌的艺术魅力,甚至促使一些人加入到民歌的传唱、传播工作中。当然,传承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其有效开展下去,还需进一步关注、思考。

另外,在白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中还要积极借鉴和利用现代传媒。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一方面对民歌的传承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又为其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机遇。电视节目的播出,VCD、DVD视频的制作,网络图片、音频、视频的传播,使白族民歌保存的时间更长、传播的方式更灵活,从而能克服时空障碍使民歌作品得以最直观、生动地呈现。

(三)白族民歌自身的创新发展

当前,在白族民歌的保护、传承方面,既要重视传统特色的保存,例如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固定唱腔、伴奏形式、经典曲目等都应积极传承;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年轻人审美趣味的变化适度更新白族民歌的内容、形式。此外,因白语唱词是阻隔其他地区、民族成为白族民歌接受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白族民歌公众表演的场合,也因尽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汉语字幕翻译。

综上所述,白族民歌是白族民间文学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组成部分,对于这样典型的民族文化事象,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从而使其在现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中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2]邓稼鲜.当代云南白族民间文学研究概述[J].大理学院学报,2010,(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和我的同桌
敬爱的老师,我想跟您说
我的同学
谢谢你
话说妹妹“小胖猪”
班上“三大才子”
妈妈眼中的我
这,就是我
西藏来的老师
朋友
我是女生
“美”老师
“打狗”的武松
妈妈是个“福尔摩斯”
我的朋友
洋务运动评价之与大家商榷
红色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伊玛堪”中的变形及其文化内涵
农村基层图书室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打造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提升图书馆的核心服务能力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优势 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
浅析《为奴十二年》中的美国基督文化
《考工记》中的“和合”思想
馆藏方志资料在高校科研与教学中的作用
日本“米骚动”影响浅析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简述
浅析王鹏飞对历史上气象研究的科学思想
考古和文物保护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
新中国的女博士学位授予史探微
论秦国覆灭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作者简介
《夏日绝句》教学札记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