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作为一种美学视域的身体美学

作为一种美学视域的身体美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作为一种美学视域的身体美学

摘 要: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身体受到广泛关注,其价值也在不断上扬,思考和言说身体的这一文化现象越来越具有独特的、积极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目前将身体纳入研究主题的学科有身体社会学、身体伦理学、身体传播学。而身体是感性的,并且是最感性的,作为自称为“感性学”的美学又有什么理由不对身体进行思考,将身体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我国著名美学家彭富春先生指出,“严格意义的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这是身体美学的基本要义。

关键词:身体;身体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一、人与身体

人是发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身体呢?既然人在思考和言说身体的时候进行了自我分裂,人既是身体之人,同时又是思考、言说之人,那么人实际上是赋予了身体同时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因此就存在两种可能,第一,人是身体;第二,人有身体。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人归根结底是物质性的身体,身体是物质性的,而非精神性的,身体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而非虚无缥缈的。纵观西方哲学史,柏拉图主义哲学、类神学、意识哲学对身体的态度都是视身体为非肉体化的身体,身体是受心灵、精神、意识等支配的。诸如此类的身体都是没有独立性和自由性的,都不是基于身体本身的身体。

身体美学恰恰立足于非身体化的反面,首要地,就是必须突破传统哲学对身体的非物质化的界限,使身体成为真正“身体化”的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说,“人作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者,就不是和有机体结合在一起的心灵,而是生存的往复摆动:这个生存在某个时期让自己采用肉体形式,在另一个时期又转向个人行为。”根据梅洛-庞蒂的观点,我们称作身体的东西,在哲学中没有任何名称,它只是在内部形成的块体。身体并没有与精神融合,也不是由精神决定的,身体就是自身的肉身。让-吕克・南茜在《身体》中也认为,“身体”不应是一个概念,而只是一个名词总汇,是涵盖了诸如皮肤、指甲、抚摸、神经、健康、疾病、饥饿等身体各部分及其状态或存在方式的目录。但那些部分并不是身体的工具或目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取代整体、成为整体,因为身体没有整体,是没有总体性可言的,“‘身体’这个词已经在保护自身,融入自己的条目之中了。”身体就是最先出现和被触摸的块体,是无可附加的。这样一个身体并非一个自为的客体,而是作为一个化身存在于主体性之内的,是“一个自发的力量综合、一个身体空间性、一个身体整体和一个身体意向性”。换言之,身体必须是带有直接的肉体性的,即是自律性的,这种自律表现在,身体是摆脱了心灵的身体,是从意识和精神的绝对规定中解放出来的身体。

身体是区别于植物和矿物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是标志着个体生命的最根本的存在,但人的身体是不能等同于动物的身体的,因为人的身体既是自然、基因等给予的,同时也是文化生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人又规定着身体,作为被人规定着的身体是具有动物性而又高于动物性的,人的身体既是动物性的身体,同时也是合乎人性的身体。人的身体不是动物的肉体可以置换的,因为人的身体是有独特性的身体,这表现在人的身体是有感觉、意识和语言的。人不仅仅能感觉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且能说出自己的身体。作为感性活动主体的身体更多是指向身体之外的,即身体是“外向性”的。只有从“身体”的角度出发,才有所谓的“外向观察”,否则人就不可能谈论对世界的感知。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取决于活生生的身体,因为我们是借助视觉、触觉和嗅觉生活的,即使是审美活动中更高级的知觉也同样是由身体首先所引导的,哪怕是知觉与身体的分离,这种分离也只是一种假想,因为知觉已经包括在身体活动中。身体是思考其他身体的身体,同时也是受其他身体思考的身体。这种衡量与被衡量使身体成为一个享乐的身体,取乐于身体自身,这种“自身性”的享乐是以身体的外部姿态的形式所展开的。

二、身体的审美化

身体的感性活动是指向身体之外的,这就决定了人不仅仅能够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可以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身体,这种观察和体验总是个人的和具有差异性的。作为表现生命的根本存在的身体,经历着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而这些过程都是不具有重复性和逆转性的。性别、年龄、地域等都使得身体是个人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身体是有偶然性和他样性的。这样一种偶然性和他样性则具备了由身体性所规定的有差异的生命个体的存在在审美领域的前提,使以身体为主体的独特的审美机制成为可能。正是这种唯一性建立了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身体所建立的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这种相互关系,促使了身体自身的成长,并构成了身体的历史。在身体的历史中,身体是不断得以塑造的,也就是说,自然性的身体逐渐上升到文化性的身体。而随着现代文化消费的凸显,身体的自然性又显得越来越多样化。身体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这种交互生成,就构成了身体的历史性生成,身体的这种历史性生成就是身体的审美化。身体的审美化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欲望及其实现不仅仅具有自然性,而且也具有文化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自然到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人化的过程。

身体美学绝不单纯地等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人体美学,因为人体美学仅仅是将身体作为审美的对象,而身体美学不仅要将身体作为审美的客体,更重要的是,身体美学是以身体作为审美主体的美学――这是身体美学的第一要义。作为一个审美主体,身体首先必然是一个实践者,身体作为实在者,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从而构建出一个属人的实在世界――这就是身体实践的本质过程。身体之所以是主体,就在于身体能够实践,身体就是整个行动最直接的发出者。作为一个实在者,身体是实践着的身体,落实为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器官必定会成为一个客体,而这个客体也必定会成为一个起作用的器官。同样,通过身体对自身和身体本身所采取的普遍可能的原真行动来说,这个行动也是与它自身相关的。”在充当客体的同时,身体又是主体。将人视为主体就是将人视为实践者,而将人视为实践者就等于说他是身体-主体。身体不受摆布地成为主体,是没有什么超验理由的,因为有的恰恰就是身体,无数个身体。作为一种能够触及其他物质的物质,可以说,身体就是在任何“主体”面前的“主体”。

另一方面,身体又是审美客体,人总是在有规律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改善。可以说,人一方面为了改造世界,一方面又为了改造自己,按照美的标准和尺度塑造自身,使身体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因此,对人体形象的自觉塑造和身体实践的艺术化成为了身体美学较为重要的两个课题。

事实上,身体的审美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首先,吃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和欲望,而现如今,人们的饮食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同时更加注重食物的味道、营养等;人穿衣不仅仅为了遮羞和御寒,同时也是为了美观和展现自我个性;居所除了居住空间的需要之外,其生态环境、装修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当今这个消费社会,美容、美发、健身等同样也体现着人们对身体的重视,身体已经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主体,其现代美学意义也得以凸显。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消费社会,当今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而身体,已经成为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身体不仅仅是吃、喝、住、行的根本载体,同时也成为了追求快乐的载体,人们在强调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身体的自我完善和以身体为中心的消费。除了生活领域,在艺术领域,身体也得到了直接的审美表现,如在人体雕塑、绘画、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中,身体都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2]参见 彭富春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3]转引自《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汪民安、陈永国 主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4]参见 让-吕克・南茜《身体》,见 汪民安、陈永国 主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107页

[5]胡塞尔 著《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6]参见《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王晓华 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 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穷人》续写
河流里没有一滴多余的水
我的同桌粗心鬼
消逝的天堂
一堂别具一格的班队课
迷失在梦里的人
我给祖国的信
一件难忘的事
老乡见老乡
小镇居民
一件快乐的事
思念逆流成河
美丽的安杏廊
心情
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价值分析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危险因素探讨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高原地区对老年性肝病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疗效观察
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现状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超声动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及未来防治心血管疾病策略
中医药治疗白癜风概述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探索
病房护士针刺伤研究进展
开放式胆囊切除手术后并发症探析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应用品管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的探索
硬膜外腔注射酚甘油治疗晚期癌痛30例临床观察
应用普通腹部B超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探讨
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
醉里窦音真媚好
《船长》教学设计三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一)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一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二
《郑成功》教学设计三
《郑成功》教学设计四
《郑成功》教学设计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二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三
《郑成功》教学设计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