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8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摘 要: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词悠闲风雅,后期词凄婉悲怆。本文拟结合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经历,浅析李清照由前期的闺思闲愁到后期的苦寂悲愁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 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其前后期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

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

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她在作品中真实而大胆地倾吐和表露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丈夫的浓浓相思。李清照于崇宁年间,因受党争诛连,被迫归宁后,与丈夫分隔两地,因思念丈夫赵明诚而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寄寓着她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红藕香残玉簟秋”便道出时间是一个冷落萧条的清秋。丈夫远在他乡,免不了触景生情,牵挂思念自己的丈夫,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独上兰舟”,想借泛舟以消除自己的愁绪。然而那原本无形无状的愁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具体的生命力,刚刚才跳下作者的眉头,却又马不停蹄地直奔作者的心头。整首词用含蓄委婉的手法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那细腻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二)后期的苦寂悲愁

李清照后期的词写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颠沛流离的苦痛,她这时期的作品主要写国破家亡凄凉而孤寂的心境,生活沦落的痛苦以及对丈夫的深切悼念。同时,融入了极深的爱国之情,词风忧愤深沉,凄婉悲怆。

1、感伤怀国词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是词人避难金华期间所作,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抒发了思夫、念乡、忧国等多种愁绪,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叹,在风格上呈现出凄丽沉郁的特色,词的一开头,词人就生动描绘了暮春景色:狂风吹花,落英缤纷,一片凄清,成功的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引起了伤春之情。接着是在景物的渲染中,巧妙的构思渗透出来,虚拟了一个想去泛舟的愿望,无奈“舟小愁多”。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一个物化的“愁”字,赋予它重量,仿佛千斤重舟载不动,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使人感觉更强烈。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写出了整个社会的灾难和社会的悲剧。

2、自嗟身世词

晚年寡居的李清照极沉郁凄苦,孤寂悲楚,在述说流落飘零之愁和兵荒马乱之苦的时候,念念不忘北方的故乡热土,时时追忆往昔的欢快生活,常常嗟伤哀叹羁旅生涯的漂泊无依,体现出良多沉郁和感伤。《声声慢》就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篇选用了七对叠字,一字一调,缠绵哀怨,制造出了浓浓的凄切哀愁气氛,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将词人凄惨空旷寂寞的心境表现得极为真切。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接着又用铺叙的手法,转入对残败秋景的叙写,选取了一连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桐叶飘零,细雨淅沥,构成一幅阴沉、凄惨、昏暗的画面,使主人公的感情和客观景物的描绘达到了和谐一致、水乳交融的程度,反衬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过意向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从而极力渲染出愁之悲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在伤感无奈和自我解嘲中作结,实际上将愁苦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诉不尽的愁苦”之感。

三、结语

纵观李清照的身世经历,以及对其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点。南渡前,李清照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前期的词主要是在抒写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感,感情委婉而细腻,词作的色调明朗而鲜艳。在靖康之难以后,但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变迁,后期的词主要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格调写离愁别绪、追忆往昔、思乡之情等。从前期清新明快到后期的哀婉凄苦,丰富的情感,超奇的理想,独特的创造力,造就了李清照前后期词思想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从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中, 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后期李清照的寂寞人生形成的悲剧性,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影响其词作风格大变,使其词作具有哀怨深沉、悲怆动人特有的情感魅力。李清照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分温馨,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女词人。

参考文献: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丽杏.李清照前后词风差异及成因 [期刊论文]-研究者.2012(7)

[4]杨海燕,郭大章.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研究[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2011.

[5]方菠,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秋”―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之研究[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2009(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聆听
我读书,我富有!
喜欢而又害怕的长大
中学的世界,失落的红色
生活因拼搏而精彩
执着的热爱生活
走进初三
日落以后忘记我
等待的人生,坚持的信念
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彩色的童年梦
生活需要奔跑
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有时请停下脚步
扫除心灵的污垢
网络环境下的生物 教学反思
破解初中美术欣赏课尴尬境地的方法
校企合作新模式刍议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微视频让《收发电子邮件》的课堂活力无限
九年级历史教科书插图的作用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巧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有效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的实践与思考
在高效课堂下实施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良好效应
农村医学专业《遗传病与优生》教学方法的探索
CLIL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口语练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