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摘 要:波德莱尔和闻一多,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且并不属于同一时代,却在诗歌创作意向传达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趋同性。在他们的诗歌意向传达中,我们能感受到非常深重的死亡气息。而通过二位巨匠对死亡所负载的沉寂和绝望的描述,我们看到他们对生命的真正态度。

关键词:波德莱尔;闻一多;死亡;相似

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其诗集《恶之花》开创了以丑为美的审美意识的先河。闻一多,中国新诗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爱国情怀震彻国人心。尽管二者所处的时空背景截然不同,但他们诗中流露的死亡意识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一、死亡意识的相似性在诗中的体现

(一)对“死亡”这一主题的偏爱

据笔者统计,在波德莱尔创作的《恶之花》中,几乎有八十多首即一半以上的诗谈到死亡或死亡意象,诸如尸体、蛆虫、坟墓、地狱等。更有一组诗直接以死亡命名。而在闻一多留下的一百来首诗中,将近四分之一的诗谈到死亡或死亡意象,诸如僵尸、骷髅、地狱等。在很多大诗人的诗中,我们也能读到死亡这一意象,如文豪雨果,但死亡在后者的诗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在波德莱尔和闻一多二位的诗篇中出现频率之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两位诗人对“死亡”这一主题的偏爱。

(二)描写死亡的方式具有相似性

首先,二者均喜欢用颜色来修饰相关意象。用颜色作为暗示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专利,兰波的《元音》便是典型代表作品。作为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在这方面可谓是集大成者。如《黄昏的和谐》中“广而黑的死亡”;《忧郁之四》中的“黑旗”;《苦闷和流浪》中“黑色的海洋”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恶之花》中比比皆是,均可表明诗人波德莱尔经常用颜色更确切地说用黑色一词来修饰死亡。闻一多留给后人的诗集主要有两部,即《红烛》和《死水》。《红烛》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光明;《死水》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个以“死亡”为主体的意象世界。因此,有学者以“红”和“黑”命名闻一多诗歌的主要意象群。如《色彩》中的“黑”;《记忆》中的“黑泪”;《收回》中的“黑洞”;诗集《死水》黑色的封面;闻一多书房黑色的背景等等。这一切都证明了闻一多也如波德莱尔,都习惯用黑色来描写死亡。

其次,二者在表现死亡意象的选词上有相似性。在波德莱尔的诗中,有一系列暗示死亡的意象词:《腐尸》等诗中的“尸体”;《厄运》等诗中的“坟墓”;《死后的悔恨》等诗中的“蛆虫”;《祝福》等诗中的“蛇”;《忧郁之四》等中的“蝙蝠”等。在闻一多的诗中,类似的意象也不少见:《玄思》等诗中的“蝙蝠”;《深夜底泪》等诗中的“骷髅”;《晴朗》等诗中的“蛇”等。这些意象词跟波德莱尔诗中的意象词及具相似性。他们带给我们震惊,让我们的灵魂不禁一颤,从而不得不为两位诗人惊人的才华拍案叫绝。

(三)对待死亡的态度具有相似性

死亡在两位诗人这里是受到尊重的,而这种尊重则最是体现了诗人们对生的向往。在波德莱尔看来,死亡是穷人的安慰,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是通向天堂的大门。在《献给撒旦的连祷》中:“撒旦却跟老情妇死生下了迷人的狂女希望”,在诗人看来,死孕育着希望。之于闻一多,二十世纪是死亡的世界,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沟“死水”。既然“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那么诗人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呢?因为诗人想看看这沟死水能死到什么程度,既然已经坏到不能再坏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情况将要好转呢?中国人始终认为“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这或许正是闻一多所想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因此对于两位诗人来讲,不该畏惧死亡。其对死的赞美其实正是其对生的向往,因为死亡孕育新生。

二、造成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一)同落天涯,动荡的社会背景使二者天生患有忧郁意识

两位诗人所处的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让他们天生就流露出“世纪病”式的忧郁。波德莱尔所处时代的法国混乱不堪,巴黎是座“病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和家庭的悲剧使得波德莱尔从小就患有忧郁意识。与之相对,闻一多所处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外辱日屈,家国危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活到第二天,“死”成为诗人们笔下不可避免的主题。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通过“死亡意向”来表明众生对新生的向往、对旧恶的鄙弃。

(二)爱好相似,艺术家的特质使二者能发现常人忽略的美

除了诗人这层身份,二者同时还是美术爱好者,存在于他们身上独特的艺术家气质使得他们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从小就对文学和美术感兴趣的闻一多留学美国,主攻美术。波德莱尔对美术也有其独特见解,在《一八五九年的沙龙》里,他畅谈了其对肖像画、风景画和雕塑等的自我看法。出于独特的审美意识,二者对色彩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因此他们把色彩写进了自己的诗里,捕捉到我们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并让”丑恶的东西“在他们笔下生花。

结语: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原因,波德莱尔与闻一多经常在诗中谈及死亡,通过这一意象来发泄内心的忧郁和愤懑。波德莱尔想要批判社会,重建道德,但在他的诗中,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闻一多的诗中有个人感情的抒发,但更多的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如果说波德莱尔挖的更深,那么闻一多则站的更高。他们殊途,却又同归:尊重死,向往生。

参考文献:

[2]闻一多.闻一多诗歌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执着的热爱生活
喜欢而又害怕的长大
有时请停下脚步
扫除心灵的污垢
彩色的童年梦
聆听
我读书,我富有!
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中学的世界,失落的红色
日落以后忘记我
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
生活需要奔跑
走进初三
等待的人生,坚持的信念
生活因拼搏而精彩
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良好效应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医学专业《遗传病与优生》教学方法的探索
九年级历史教科书插图的作用
校企合作新模式刍议
在高效课堂下实施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
网络环境下的生物 教学反思
微视频让《收发电子邮件》的课堂活力无限
破解初中美术欣赏课尴尬境地的方法
CLIL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口语练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